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士懋】《辨脈法》求索
【李士懋】《辨脈法》求索
接上期:【李士懋】結合臨床談辨證(2)
本篇闡述了辨別脈象之大法,脈分陰陽,以為諸脈之綱。繼列浮沉促結等各脈之脈象與主病,并以寸口與趺陽相互對比,體現了“握手必及足的診脈方法”。
一、[原文]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1上)
【按】首先仲景將外感內傷百病揉在了一起,以《內經》陰陽理論統之,將所有病分陰陽兩類,曰陰病、陽病。如《金匱要略》有陽病十八,陰病十八,五臟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此即以陰陽統轄諸病。
病之陰陽,以脈別之,故脈亦分陰陽,以陰陽為綱,統轄諸脈,故開篇即言脈之陰陽,將陰陽之脈分為十綱。
自古關于脈綱的分法并不統一?!秲冉洝吩唬骸?a target="_blank"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言脈以陰陽為綱,又曰:“脈有陰陽,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此以來去、動靜、遲數分陰陽?!睹}經》以大、浮、數、動、長、滑為陽脈,以沉、澀、弱、短、弦、微為陰脈。后世以浮沉、遲數為綱,或以浮沉遲數、虛實滑數為綱。獨仲景提出“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這是診脈之綱領。太過者實也,不及者虛也,此即以虛實為脈綱。景岳遵仲景之旨,亦以虛實為綱,曰:“千病萬病不外虛實,治病之法無逾攻補;欲察虛實,無逾脈息。諸脈中亦皆有虛實之變耳?!?div style="height:15px;">
吾臨證,即以虛實為綱。凡沉取有力者為實,沉取無力者為虛,各脈皆有虛實之分。
以虛實為綱,來分析本條所列的十綱脈,就不難以區別其陰陽屬性。如數脈,就具有陰陽兩重屬性,數而有力者,主熱盛,屬陽,當予涼瀉;數而無力者,主虛、主寒,當予溫補,屬陰,其他十綱脈亦皆如此。所以十綱脈的陰陽屬性劃分,是不夠準確的。
二、[原文]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1下)
【按】
①所謂陽病,是指表、實、熱之??;所謂陰病,是指里、虛、寒之病。所謂陽脈是指大、浮、數、動、滑;所謂陰脈,是指沉、澀、弱、弦、微。
②“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此言失之籠統,尚須仔細分辨。里虛寒者,病情漸見好轉,脈由陰脈漸見浮、大、動、數、滑,是陽氣來復之象,主生。若里虛寒證并無好轉,而脈見浮、大、動、數、滑,是虛陽浮越,真氣將脫之候,主逆,主兇,甚至死亡。若能采取正確、積極的治療措施,多可挽救,非必定死。死生的判斷有兩條標準:一是病情的好轉;二是脈漸由陰轉陽,此乃轉吉之象,主生。
表實熱者,往往因邪氣阻遏,反見沉、遲、細、澀、厥之陰脈,卻未必死。如《傷寒論》208條曰:“陽明病脈遲……大承氣湯主之?!薄稖夭l辨·卷二》六條云:“陽明溫病……脈沉伏,或并脈亦厥……大承氣湯主之?!贝穗m陽證,見遲、厥等陰脈,卻非死證,仍以大承氣湯攻之。凡陽證由陰脈漸轉陽者,亦邪遏漸減,邪退正復之兆,主生。
三、[原文]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按】何謂結?結有郁結、堅固之意。
結有3種解讀,一是指脈而言,浮數為陽結脈,沉遲為陰結脈。二是指癥狀,指便結而言。便結有陰陽之分,陽結者,熱與糟粕、與水、與血相結而能食、不大便;陰結者,當分虛實兩類,客寒凝結于里,脈沉遲有力;陽虛陰盛,陰寒凝結者,脈當沉遲無力;陰盛陽氣不運而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從文義來看,大便反硬之后,應有“此為虛”三字。故陰結者,當為陽虛陰盛而結。三是脈癥合看,陽結者既有脈浮數,又有能食、不大便,屬實證;陰結者,既有脈沉遲,又有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何者當是?當以脈癥合看為是。何以見得?從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條所述可知。
(一)浮數脈,見于下列諸條:
《傷寒論》第49條云:“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
《傷寒論》第52條云:“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div style="height:15px;">
《傷寒論》第57條云:“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div style="height:15px;">
以上三條之浮數,皆指表熱而言。
《傷寒論》第257條云:“病人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此太陽熱邪入腑,與血相結者。
《傷寒論》第363條云:“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此熱盛傷陰,腐敗氣血,而便膿血者。
《金匱要略》第十八(1)云:“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此熱盛為癰者。
從上述所引諸條來看,浮數之脈都主熱盛,或為表熱,或熱與水相結,或熱與血相結,或熱邪腐敗氣血而下利膿血,或為癰,這些都應屬陽結的范疇。而本條所指的陽結,是脈浮數,且見能食、不大便者,當屬表熱未解,而熱入里;或表熱已解,熱已入里,或里熱外淫,亦可熱盛則消谷善饑,熱與糟粕相結而不大便,表熱未解而脈浮數。
(二)《傷寒論》《金匱要略》言脈沉遲者,見于下述諸條:
《傷寒論》第62條云:“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新加湯主之?!贝讼潞蟊砦唇舛烟摗?div style="height:15px;">
《傷寒論》第357條云:“傷寒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贝颂栒`下后,陰陽兩虛且表不解,熱陷于內,癥情復雜。此沉遲,乃陽郁所致。
《傷寒論》第366條云:“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此陽衰之戴陽證,脈當沉遲無力,寸浮虛。
《金匱要略》第二云:“太陽病,其癥備,身體強????,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贝孙L淫于外,而津傷于內。
《金匱要略》第六云:“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此陰盛陽衰之脈。
《金匱要略》第十四云:“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睅熢唬骸按缈诿}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贝私院诶锒}沉遲,此沉遲,沉取有力者為邪遏,沉取無力者為正虛。
由上述沉遲諸條可見,沉遲脈,若沉取無力者為正虛;若沉取有力者為邪遏。其邪,可為寒、水濕痰飲、瘀血、氣結,亦可為火熱內郁,當結合其他三診,全面分析。
至于本條所言之“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者”,亦有虛實寒熱及氣血痰瘀之別,重在沉取之有力無力,以分虛實。
四、[原文]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按】這條解釋是錯誤的。
“灑淅惡寒而發熱”,是指惡寒發熱并見,這是太陽表證的特點。太陽表證分兩大類,一是太陽傷寒表實的麻黃湯證,一是太陽中風表虛的桂枝湯證,二者一虛一實。
麻黃湯證之惡寒發熱,是由于寒客于表而惡寒,衛陽被郁而發熱,致寒熱并作。
桂枝湯證的本質是虛人外感,營衛俱虛而感風邪,而不是什么衛強營弱。果為衛強,何以還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陽以助陽,豈不犯實實之戒乎?營衛弱而受風邪,風為陽邪,而發熱,腠理不固而自汗惡風。
太陽表證的寒熱并作,不能以陽弱陰乘、陰弱陽陷來解釋。陰乘陽陷是來解釋雜病中之惡寒或發熱者。
脈之陰陽有二解,一是浮為陽,沉為陰;一是寸為陽,尺為陰。本條之陰陽,明確指寸尺而言,寸為陽,尺為陰。雜病中陽虛陰乘者,即陽虛陰盛,乃少陰、太陰證,陽虛陰盛故惡寒。
若尺弱而發熱者,可見兩種情況:一是陽虛,虛陽浮越而熱,此即真寒假熱。一是陰虛而熱,然陰虛而熱者,又分兩種:一是陰虛熱陷營血,呈溫病之營分證、血分證;一是陰虛不能制陽,陽浮而熱。
所以,此條以陽陷陰乘來解釋太陽表證之寒熱并見是欠妥的。
五、[原文]陽脈?。ㄒ蛔魑ⅲ?,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按】
①血虛而脈見陽浮陰弱,桂枝湯證即陽浮而陰弱。此處之陰陽,當為浮為陽,沉為陰,即舉之有余、按之不足之象,主營衛兩虛而外受風邪,而非寸為陽尺為陰。若內傷雜病而見陽浮陰弱者,乃血虛氣浮,故陽脈浮而非微。血主濡之,血虛筋失柔而筋急。
②“其脈沉者,榮氣微也”。脈沉,原因甚多,可分虛實兩大類:邪阻,氣血不得外達而脈沉,當沉而有力,屬實;正虛,氣血無力外達而脈沉,則沉而無力,屬虛。正虛而脈沉者,又有陰陽氣血虛實之別。至于榮氣微者,脈當沉細或沉細澀。
③“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衛屬陽,陽衰,虛陽外越而脈浮,其脈當浮大而虛。陽虛不固,汗泄如珠,此脫汗也。
④“榮氣微者加燒針”,此火逆。榮虛不守而陽浮,燒針更耗陰血,血枯,留而不行;動其浮陽,則陽越而更發熱;榮血耗,神不守,致躁煩也。
六、[原文]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一云秋脈)
【按】藹藹,盛大貌。如華蓋陽盛也。陽盛浮大而藹藹,乃陽盛未結。若陽結,閉郁于內,脈當沉、細、澀、遲、厥而躁動不寧。此非秋脈,乃夏脈。
七、[原文]脈累累循長竿者,名陰結也。(一云夏脈)
【按】累累,強直而連連不斷。如循長竿,乃肝木亢盛之脈,可見肝亢,本虛標實,肝氣結,肝氣逆等。前有“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此為陽虛而結。而本條之陰結,若指大便者,乃肝郁不疏、腑氣不通所致。如循長竿乃肝脈,主春,而非夏脈。
八、[原文]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按】瞥瞥乃虛浮貌,此散脈,陽浮散也。
九、[原文]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一云陰氣)
【按】縈縈,纖細貌。當脈細而無力:浮者微脈,陽??;沉者弱脈,陽微。細而有力者,為邪郁或陰血虛,非陽衰。
十、[原文]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按】絕,落也。瀉漆之絕,如屋漏,正氣衰。解為漆滴,前大后小,沒這種脈,脈每次搏動,如何能診得前大后???
十一、[原文]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按】數而有力時一止,陽盛;數而無力時一止,陽氣衰;緩而一止有力,邪阻;緩而無力一止,正衰。促結,或邪阻,或正衰,以沉取有力無力分之。
十二、[原文]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此言動脈之形、機理、主癥。
①何謂動脈,曰:“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div style="height:15px;">動脈的形狀,就是“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其至數未必數;其部位,不僅見于關上,寸尺皆可見,甚至寸動較關動更多見。
②動脈之脈理:動脈是陽搏于陰而形成的。陽盛搏陰而脈動,此為實,當按之有力。陰虛陽亢,陽搏于陰而脈動,此為虛,當沉取無力。
有沒有陰搏于陽而成動脈者?無。首先須明確,這里所指的陰,是指邪氣而言。若指正氣,則謬,正氣愈充盛愈好,何來陰精搏陽而脈動!所以,此處所言之陰,乃指邪氣無疑。
所謂陰邪當指寒與濕。陰邪搏陽,可閉阻陽氣而脈拘緊;陰邪傷陽可見陽虛寒束之脈,弦緊而減,不會出現動脈。陰陽者,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脈乃陽脈,是由于陽盛或陰虛陽盛而成。所以,不存在陰盛搏陽而脈動者。
③動脈之病:動脈因陽邪亢盛者,可迫津外泄而為汗;陰虛陽盛者,而為陰虛之虛熱。
除汗熱外,動可主痛,痛乃不通,邪阻經脈,氣血奮與搏擊,激起波瀾而脈動。動亦主驚,驚則氣亂,氣血妄動,脈亦動。《內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此陰虛陽亢而搏陰,女子血海不寧而為崩,男子精室不藏而亡精。
④“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形冷惡寒,乃陽失溫煦所致。陽失溫煦,不外兩類原因:一是陽氣并不虛,但陽氣敷布的道路被阻塞,因而失卻陽之溫煦,此為實。阻塞陽氣敷布的邪氣,包括六淫、七情、氣血痰食等。二是陽氣虛餒,無力溫煦。
陽氣的產生,根于先天,生成于后天,五臟六腑皆參與。陽氣的敷布,賴三焦的通調?!叭拐?,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三焦傷,陽不得升降出入,亦可形成“形冷惡寒者”。
陽郁而見形冷惡寒者,其脈當弦緊,陽郁于內而兼數,成弦緊而數之脈,鮮有動者。若陽虛而見形冷惡寒者,脈當微細無力。若陰盛格陽,虛陽上浮者,可見寸動,然按之必虛,當引火歸原。
十三、[原文]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按】緩脈之象,當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亢不弱,三部等同,往來均勻,悠悠揚揚,如輕風拂柳,輕舒搖曳。
緩脈非浮大,雖有柔軟之象,亦非水中浮綿之細小而軟。后世醫家皆以“四至為緩”。余以為不盡然。緩脈重在脈象,而不重在至數,即使稍快或稍慢,其象輕舒和緩,即為緩脈。若失從容之象,縱然四至,亦非緩脈。
十四、[原文]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按】弦脈之象,狀如弓弦,誠是,非必浮,浮、中、沉皆可見。緊如轉索,誠是。緊可兼弦象,但弦無轉索之狀。
十五、[原文]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按】此條見于《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本條所言之革脈脈形與主病,與仲景及后世醫家所言一致。
革脈乃弦芤相合之脈,中空外急,浮取弦大有力,如按鼓皮,沉取則豁然中空。
革脈何以中空?乃陰血不足,血脈失充,脈中無物,故而按之空。
革脈何以外急?乃血虛不能內守,陽氣奔越于外,搏擊血脈,脈乃浮大而繃急。氣越的原因,包括血虛、氣虛、陽虛、陰虛四類。
血虛,氣無所戀而浮越,搏擊于外而為革。氣虛,不能固于其位,浮越于外而為革。陽虛,陰寒內盛,格陽于外,搏擊血脈而為革。陰虛不能內守,陽浮于外脈亦革。
造成革脈的這四類原因,其實仲景早已闡明。《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篇曰:“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碧摵?,即指陽虛而生內寒;亡血,即陰血亡矣,皆可致革?!对\家樞要》云:“革,氣血虛空。”《脈確》曰:“主陰虛失血?!?div style="height:15px;">十六、[原文]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
【按】①此言戰汗。
何謂戰汗?先戰而后汗者,稱之為戰汗。戰汗有虛實之別。實者,邪氣阻隔,正氣不得外達以驅邪外出,待潰其邪氣,表里通達,正氣奮與邪爭而為戰汗。如達原飲證,潰其募原之伏邪,表里之氣通達,則奮與邪爭而戰汗。又如陽明腑實,正氣閉郁,待通下腑實,正氣得以通達,奮與邪爭,亦可戰汗,通腑亦益胃氣。
正虛而邪稽留不解者,待正氣蓄而強,則正氣奮與邪爭,亦可戰汗而解。扶正之法,或滋陰,或溫陽,或糜粥益胃氣,皆可使正強而與邪爭。小柴胡湯證之蒸蒸而振,即扶正祛邪之戰汗輕者。重者可寒戰、肢厥、脈伏,戰后汗出乃解。凡扶正或祛邪,戰汗乃解者,皆為戰汗。
②本條所言之戰汗,屬本虛而戰者。脈浮而緊,乃寒襲肌表;按之反芤者,乃正虛。法當扶正,或靜養,待正蓄而強,奮與邪爭,戰汗乃解。
③“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戰汗有虛實之分,非必脈浮。浮脈主表,亦主內傷,又非皆宜汗解。
十七、[原文]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按】戰汗是汗解的一種特殊形式,戰與不戰,取決于正邪相爭程度,輕者汗解,劇者戰汗。正氣虛,蓄而強者,可奮與邪爭而戰;正本不虛,邪正劇爭者亦可戰,故有“溫病解之以戰”。
十八、[原文]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按】脈大而浮數,乃邪在表,且有外達之勢,因勢利導,汗出驅之,故不戰而解。若邪氣閉痼難驅,則須邪正劇爭,故為戰汗。
汗解,非必發汗劑,廣義汗法,是指用汗、吐、下、溫、清、補、和、消八法,令陰陽調和,皆可使正汗出。
十九、[原文]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按】本條與《傷寒論》第58條類似,曰:“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或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敝倬斑@段經文,示諸病痊愈的機理,即陰陽自和。凡病皆陰陽不和,凡愈皆陰陽調和。欲使陰陽調和,或治療,或靜心自養,非必戰汗而解。
汗乃八法之一,戰汗又為汗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只有邪正劇爭時方可戰。此邪,當指外感六淫之邪。傷寒邪在表者可汗,寒客于里者亦可汗,此汗,乃狹義汗法;溫病忌汗,又最喜汗解,此乃廣義汗法。汗法,其意深矣。
二十、[原文]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按】
①傷寒三日,三陽盡,三陰當受邪。若身涼且脈微,乃邪退正尚未復,故為欲解。雖脈尚浮數,然已微,示正虛未復,此數乃因虛而數,此浮亦因虛而浮。解以夜半者,乃陽升之時,得時令之助而正強,濈然汗出,邪隨汗解。
②“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非也。仲景于桂枝湯將息法中明確指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敝倬八哉撸凑沟臉藴?。脈微,乃陽氣虛,當溫陽益氣,陽復而愈,非必汗出。若以汗法強發其汗,必大汗出而亡陽,豈能解乎?
③“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乃邪去胃氣復。然初愈,不可過食,防食復,宜糜粥將養,“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二十一、[原文]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按】此以脈診判斷病勢。病欲愈還是未愈,何以別之?只要寸關尺三處,大小浮沉遲數等同,即為陰陽和,病當愈,否則病當劇?!睹}經》亦有此語,曰:“寸關尺,大小遲疾浮沉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平復,當自愈?!?div style="height:15px;">此言不確。脈陰陽俱緊者,皆當愈乎?脈陰陽俱浮者,皆當愈乎?三部俱大、俱微細欲絕者,皆當愈乎?
以脈判斷病勢者,《傷寒論》《金匱要略》比比皆是,但根本的脈為靜?!懊}若靜者,為不傳;若數急者,為傳也”。靜,即和緩之象,緩即有胃氣,邪退正復之征,故脈貴和緩。
二十二、[原文]師曰:立夏得洪(一作?。┐竺}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若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按】
①人與四時相應,四時之變動,春夏秋冬,寒暑之更迭,陰陽有進退盛衰之變動,故人身之陰陽氣血應四時,脈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別。立夏陽盛,故脈洪大,鉤即洪也。
②其人立夏之后,身體若疼重,其脈洪大者,乃暑濕傷于肌表,故須發汗。可參薛生白《濕熱病篇》之濕熱在表之證治。若得濈濈汗出,則表邪當解,身疼重除矣。
二十三、[原文]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按】此言得病與病愈之時,與晝夜陰陽進退盛衰的關系。此條可參,不可刻板,夜半病者,未必日中而愈,仍當以觀其脈證,隨證治之。
二十四、[原文]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按】此言不可作為定論,浮主表,亦主里;沉主里,亦主表;數在腑,亦在臟;遲在臟,亦在腑。具體病,還得具體分析,四診合參,以脈為重。
二十五、[原文]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玉函》作溺)。
【按】
①趺陽為胃脈,太溪為少陰脈。胃脈,涵蓋脾胃之功能,為后天之本。趺陽脈浮而澀,知為脾氣不足,胃氣虛也,故爾下利。
②少陰脈沉而弦,少陰水臟,封藏之本,故其常脈當沉弦。弦則為減、為寒,若作浮弦,則非。經者,常也?!安乓姟贝司洚敂酁椤吧訇幟}弦,而沉才見,此為調脈?!碑斨干訇幟}于沉候才見,以腎之常脈為石也,故此為調脈。
若沉弦之脈,轉為滑數,乃下焦熱盛,腐敗氣血,故當屎膿。
二十六、[原文]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榮衛俱病,骨節煩痛,當發其汗也。
【按】
①寸口、掌后之脈,有左寸為人迎、右寸為氣口之分。此之寸口,乃指掌后雙手動脈,包括寸關尺三部。
②脈何以浮?邪客于表則脈?。淮艘燥L為陽邪,其性輕揚而脈浮。竊以為以邪客肌表解脈浮,更為貼切?!秱摗返?條即“太陽之為病,脈浮”。太陽病所受,有六淫之別,若客于太陽,則皆可浮,非必風邪獨浮。
③“風傷衛,寒傷營”。風為陽邪,獨傷衛而不傷營乎?寒為陰邪,獨傷營而不傷衛乎?事實上,風與寒,既可傷衛,亦可傷營。臨床上,究竟傷衛還是傷營,還是營衛俱傷,要具體辨證方可。
④“營衛俱病,骨節煩痛,當發其汗也”。骨節煩痛,原因甚多,若脈浮緊且骨節煩痛者,方可發汗。
二十七、[原文]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后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按】趺陽——胃脈、候胃氣。
少陰——太溪,候腎氣。
趺陽脈,我偶用,只摸個有力無力,或有無脈搏,以斷胃氣存亡,其他無經驗。少陰脈未曾診過。
脈診的發展歷程是由博到約,《內經》診脈,就方法多種,如遍診法、三部九候法、寸口診法、寸尺診法、尺膚診、色脈診等。至《難經》始倡寸口診法,后世遵之。然仲景尚存三部九候之遺跡,吾已罕用,故無經驗。
二十八、[原文]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熱盛,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按】本條言大汗傷陽,大下傷陰,因虛而見寒熱之脈證。陽傷脈微,陰傷脈澀。陰虛生內熱,故欲裸;陽虛生外寒,故欲著衣。
寒熱真假的分辨,當以辨證為據,而不以冬夏為憑。
虛寒者,見畏寒,肢厥,蜷臥,委靡,脈微細;或局部之寒象,如下冷、腹冷、背冷、手足冷等,乃陽虛無力溫煦所致。虛熱者,可因陰陽氣血之虛衰,虛陽浮動而引發。其見證,可為全身躁熱,欲裸其衣,欲臥泥地,欲入井中。其體溫,可高,可不高,高者可達40℃±;或局部發熱,如頭熱、口鼻如火、心中熱、二陰熱等。
陽虛者,陰寒內盛,格陽于外,而見虛熱。陰虛者,陰不制陽,虛陽浮越而為虛熱。氣虛者,不能制陰火,致陰火上沖,而為虛熱。血虛者,氣無所倚,氣浮蕩而為虛熱。陽虛者,當引火歸原;陰虛者,當滋陰潛陽;血虛者,當益氣補血;氣虛者,當培土升陽,土厚陰火自伏。
二十九、[原文]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而未可攻。
【按】本條論下法之可與不可。
①脈浮而大,即使有心下反硬、有熱,屬臟,亦不可攻,攻之為逆。何也?大為熱盛,浮則示熱有外達之勢,治當因勢利導,清熱透邪,使熱透達于外而解。下之為逆,反使邪熱內陷,當予白虎湯類辛甘寒之劑,達熱出表?!稖夭l辨·卷二》云:“陽明溫病,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北孛}沉實者,方可下之。
《傷寒論》第132條云:“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第134條云:“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北緱l亦心下硬,然脈浮大,即不可下。本條以浮大之脈而下,欠妥。
②“脈遲未可攻”,亦值得商榷。
《傷寒論》第208條云:“陽明病,脈遲……大承氣湯主之?!?div style="height:15px;">《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云:“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div style="height:15px;">邪氣閉阻,血脈滯泣,脈可沉、細、小、遲、澀乃至厥,沉取必有一種躁動不寧之感,若腹征、舌征與陽陽腑實相符,脈雖遲亦可下之。
三十、[原文]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按】
①“脈浮而洪”,必按之虛,此陽越于外,“身汗如油”,絕汗,亡陽也。“喘而不休”,氣欲脫也?!八疂{不下,形體不仁”,腎氣敗也。
②脈乍靜乍亂,此代脈。
a.何謂代脈?皆云動而中止,止有定數,非也。代,乃更代之義,是指不同的脈象相互代替、更換,交錯出現,其脈象為乍疏乍數,乍強乍弱,乍動乍止。正如《脈訣條辨》曰:“若脈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又曰:“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均為之代?!本霸涝疲骸胺惨姾龃蠛鲂?,乍遲乍數,倏而變更不常者,均為之代?!?div style="height:15px;">b.代脈的脈理與主病
代脈可分生理之代、病理之代與正氣衰敗之死代三種。
生理之代:《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臟應時……脾脈代?!敝^臟氣隨時而更復,脈亦隨時而更代。春弦、夏鉤、秋毛、冬石,此四時之代也。
孕三月而代,亦為生理之代。孕三月,因胎兒發育,氣血相對出現不足,故而脈代。當化生之力增強,代脈自除。
病理之代:一般指暴病而言,氣血乍損,一時不能相繼而出現代脈,此非臟氣衰敗之死代?;试唬骸坝胁《鴼庋p,視為病脈?!比缁魜y吐瀉而脈代,《四言舉要》云:“霍亂之候,脈代無訝?!?div style="height:15px;">臟衰死代:臟氣衰敗的死代,多見于久病之人,元氣衰敗者?!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吩唬骸暗鸁o胃,曰死。”此為死代。《瀕湖脈學》曰:“五十不止身無病,四十一止一臟絕,四年之后名亡命。兩動一止三四日。”這不僅是以至數歇止定代脈,而且以動止之數來定死期,失之膠柱?!睹}訣匯辨》云:“夫人豈有一臟既絕,尚活四年!”誠然。以代脈而判斷生死之期,當結合氣色形癥,綜合分析,不能僅據動止之數,此當活看。
三十一、[原文]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饐。
【按】饐,音噎。
“大則為寒”,此陽越,陰盛格陽,必大虛。
反飲冷水,重傷胃陽而饐。
“浮則無血”,血不內守,陽氣浮越,其脈浮大,按之必虛或芤。陽虛而寒,而為饐、為腸鳴。
三十二、[原文]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饐,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按】噦:呃逆。
①趺陽為胃脈。浮則為虛者,必正虛而陽氣外越而脈浮,其浮,必按之無力。
②胃氣虛,升降失司而饐;滑脈為陽,邪實阻胃升降而噦。
③“責虛取實,守空迫血”:本胃之虛竭,誤以實治,虛其虛也;脈滑實也,誤以虛治,則實其實也,虛虛實實,醫之咎也。血虧陽浮,上損陽絡而為衄,上灼清竅而鼻干。
三十三、[原文]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按】脈浮數且寒熱,若身痛不欲食,乃邪客于表。此亦脈浮數寒熱,然痛偏著一處,且無礙飲食,知病不在里,而在表,故為邪遏氣血,蓄積成膿,其痛處當有紅腫熱痛之狀。
三十四、[原文]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按】“差遲”,方言也。較差者曰差遲。
此論陽衰之戴陽證。脈浮而面熱者,似表熱上熏,六七日,傳經盡,當汗出而解。若發其汗,汗不出,反發熱,且身癢,乃治欠妥,故曰差遲。何也?其脈遲且戰惕,遲為無陽,神無所倚,戰栗怵惕,如人將捕之狀,知為里虛陽衰。其脈浮、面赤熱,乃戴陽也,誤似表實而汗之,虛陽浮越而反熱,營衛虛而癢。此證脈浮遲,必按之無力。
三十五、[原文]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于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郁,臟氣相熏,口爛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于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泣下。下焦不盍,清便下重,令便數難,齊筑湫痛,命將難全。
【按】溷,音混?;靵y也。
食龂:蝕齦。
嗢:音wà,出聲不利。
清便:即圊便。
前:剪也,斷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寒也。《傷寒論》第3條曰:“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卑Y見“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這明顯是寒束肌表之象,本條謂之“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曰潔”。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乃陰寒盛而寒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濁邪者,概指濕濁之氣。
寒濕外束,陽氣內郁而化熱,致臟氣熏蒸,口爛食龂,小便赤黃,游于經絡,出入臟腑,諸癥蜂起,其命難全。
三十六、[原文]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口唇干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按】陰陽俱緊,表里俱寒??谥袣獬瞿讼⒏?,口唇干燥乃氣不化津,蜷臥足冷乃陽衰,涕出陽不攝津,微熱手足溫者,陽復為欲愈。
大熱,實者清而解之;格陽而熱者,白通湯主之。
內寒則腹痛吐利。陽虛陰盛脈緊者,必按之無力,苔滑陽虛也。
三十七、[原文]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按】表里俱寒而吐利,緊去寒退則人安。脈遲,寒也,水飲內停。能食,胃氣復,欲解。三部脈至,陽氣復,雖煩,口噤不能言,躁擾者,必欲解。
脈和、煩、重瞼、內際黃,陽復,欲解。
三十八、[原文]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摶,則灑淅惡寒也。
【按】浮而數,有力為實,無力為虛。浮數無力,為風虛相搏,屬虛人受風,衛陽不固,方致灑淅惡寒。
三十九、[原文]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按】陽實相搏,熱盛,迫衛而失常度,浮滑數疾,即躁脈。熱不為汗衰,陰陽交也,交者死。
四十、[原文]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按】脈散,正氣耗散;咳逆上氣,氣上脫也,故死。
-END-
有用就擴散
有用就點在看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李士懋田淑霄醫學全集·上》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編輯整理/劉繼芳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I 投稿郵箱 150085803@qq.com
【李士懋】精彩醫案選讀【點擊文字直接閱讀】
肝虛(慢性肝炎)
中醫教育的反思
肝硬化
談五運六氣
惡性腹痛談辨證論治(辨)
小腹痛墜
談辨證論治(證)
胃脘痛談辨證論治(論治)
寒熱錯雜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誤攻正亡
談辨證論治的套路
奔豚(吞氣癥)
談常見的辨證方法
哮喘結合臨床談辨證(1)
咯血
結合臨床談辨證(2)
關格痹證
脫證懈怠
亡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羅校注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4
傷寒雜病論長沙古本4
伊尹湯液經
傷寒平脈辨脈法?。ㄒ?、二)
卷二·脈法下篇
傷寒論傷寒論卷第一辨脈法第一東漢·張仲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雷州市| 沿河| 涿鹿县| 射洪县| 南和县| 新化县| 五莲县| 忻州市| 晋江市| 江西省| 扬中市| 邯郸县| 沧州市| 虎林市| 平远县| 汉中市| 方正县| 陵川县| 醴陵市| 宝兴县| 巴彦淖尔市| 息烽县| 龙江县| 鄂尔多斯市| 健康| 孝义市| 文成县| 永丰县| 南召县| 花垣县| 东山县| 桐乡市| 左权县| 疏附县| 泸水县| 荔波县| 青川县| 莒南县| 曲周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