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四十多歲的'90后'中醫,中醫學碩士,主治中醫師,三甲醫院工作十年,社區獨立看診10年,無門無派,崇尚經典中醫,人生理想是“老百姓看的懂中醫”“中醫強壯中華民族”。
桂枝(去皮)、芍藥、生姜、大棗(切)各 9g,甘草(炙)6g。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今天我們來看看桂枝湯的煎服法。
1:首先我們統一一下度量衡。由于我們是科普文章,所以不做學術考證,直接告訴大家換算關系。
一兩=3克
一升=220毫升
鮮大棗13枚=干棗3-4個=9克
2:過去的中藥是自己加工炮制,不是現在現成的飲片,所以要把桂枝里的樹皮(肉桂)挑出來,生姜要帶皮切,大棗要切開。
3:煎法和現代常用煎藥法不同。“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
首先:只煮一遍,不是兩煎混合。
再次:1500ml小火煮開到接近700ml 大概需要15-20分鐘
(按:快速煎煮主要取中藥的“氣”而不是“味”,入公轉快速起效,快速緩解癥狀)
4:服法:第一次先溫服220-250ml,“須臾”(大概稍微停頓一下),喝一碗熱稀粥,大概也是220-250ml。
(按:服熱稀粥,一般選用白米、大米粥,一般不選小米,因為中醫講“白色”入“肺”,解皮毛外感最宜。)
5:接下來是蓋被子,蓋多長時間呢,“一時許”,大概兩小時。
6:最理想的狀態是通過服藥、飲粥、蓋被子,兩個小時后,背后微微的出汗,病就好了。這里啰嗦一句,桂枝湯服藥的結果是把“冷汗(汗自出)”變成“熱汗(藥汗)”,以驅除風寒之邪。
(詳情了解可以點擊--“用一把傘講清楚“出汗”那些事兒)這里注意,感冒發汗切不可以“大汗淋漓”,這樣非但不能治好感冒,還會因為過多丟失津液引起其他的問題,在后面的條文里,仲景先師會專門講解。
喝一次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后,應該“發熱、怕冷、干嘔、鼻鳴”。這些癥狀就緩解,緩解了就不吃了。“桂枝湯”雖然陰陽平衡,組方嚴謹,但“有是證,用是方”,無需繼續服藥鞏固。如果繼續“服藥”,可能會引起其他的問題,這個仲景在后面也會專門講述。
7:但是,如果服完一次,兩個小時了,也喝粥了,也捂被子了,但背上仍然沒有出汗,發熱等癥狀仍然在,查看一下臨床體征仍然是“南方姑娘”感冒(具體可點擊---“一個病例教你感冒一日愈”),那么就繼續喝,兩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一個小時)再服一次,把一煎三次的藥喝完。如果還不好,在觀察臨床體征(具體可點擊---“小妙招,快速辯寒熱,用對中成藥”),如果體征(看鼻孔 淡紅蒼白濕潤)仍然沒變,那么就繼續熬藥,再吃上它一天一夜,直到“汗出脈靜身涼”。
收功。
今天事情有點多,就先寫到這兒,明兒繼續哈。
明日預告《從桂枝湯談談感冒的飲食和精神調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