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有個朋友,去年發燒過一次過后,晚上睡覺時常會“腿轉筋”,好幾次疼的從夢里醒過來……
也去醫院看了檢查了,醫生說是缺鈣了,于是這位朋友每天喝牛奶、曬太陽、腿轉筋的情況卻一點沒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
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一些中老年人腰酸、背痛、腿抽筋了,馬上就吃鈣片,以為可以調理好。然而真的有效嗎?
我先不做評價,只從咱們中醫的角度來講,并無缺鈣這個概念。
咱們中醫有臟象理論,黃帝內經是這么說的;“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肝主筋,腎主骨”,這句話講了我們五臟和全身的對應關系。
“肝主筋”什么意思呢?是說肝是管藏血功能的,筋的舒展離不了血的柔潤,假如肝血不足,筋沒有足夠的柔潤,不就會發生抽筋嗎?
還有就是說“肝主風”。我們看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有風吹過來才會動,我們身體的各個零部件不由自主的動,與自然界的現象是一樣的,也有一股“內風”在吹動,這個內風的源頭也就是肝功能。
學明白了道理,就曉得如何調理了。潤肝可以用白芍,但也不是白芍孤軍奮戰吧?
咱們給他找個戰友。誰呢?想了一下,那就炙甘草吧,咱們中醫講說“甘酸化陰”,白芍是酸的,炙甘草是甘的,這兩兄弟合作必然馬到成功。
當然,這方子并不是我獨創的,1800年前咱們的先賢醫圣張仲景已然用了這個方子,他取名叫做“芍藥甘草湯”,專門用來調理人的陰血虧虛導致的腳的攣急不伸。
這個湯不苦,而且很方便,這兩味藥在常規的中藥店都可以買到。
白芍20克、甘草10克,用開水沖一下,有條件的的話溫火煮一煮,渴了就當茶喝吧。
提醒:咱們講的這白芍必須用生白芍,甘草也得是生甘草,不用炙過的,炙過的藥效也就不同了。
白芍是酸的,可以養陰柔肝,調和衛氣;甘草性甘,可以止疼、補虛;一酸一甘也就符合了說的“甘酸化陰以養肝”這個說法,那么肝血足了,筋滋潤了,人也就不抽筋了。
毋庸置疑,這個湯藥是典型酸甘化陰的調理方,可以養血柔筋,緩急解痙。
《朱氏集驗方》這本書為什么把芍藥甘草湯叫“去杖湯”呢?因為腿疼了就得用拐杖,用這個方子調理后腿不疼了,就不用拐杖了,所以風趣的叫做“去杖湯”了。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主任醫師郝萬山老師,對這個方子也是很認可的。有次他去看學生踢球,看到有的學生踢著呢,腿就抽筋了。他就說有辦法使大家踢球不會抽筋。
孩子們就問哪,如何能不腿抽筋呀?郝老師就建議孩子們早上先喝芍藥甘草湯。
為了不抽筋,小伙子們都喝了不少,結果呢?雖然比賽還是輸了。但是都反映了,沒一個抽筋的,只是體力不夠了,跑不動。
這也成了他們班的一個笑話,看來多喝了也是不可以的。
如果說桂枝湯是群方之魁,那么芍藥甘草湯就是小方之首。咱們看自古以來的中醫書,特別是近幾十年,國內的這些養生博主,大咖們的文章,涉及最為廣泛、效果最顯著的小方之中,就是芍藥甘草湯最突出。
諺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中醫行業咱們改成了“熟讀小方三百首,不會臨床也能診”。這個話自然是有些夸張,但也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