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仁 國醫大師(1931.1.6-2021.3.11)
李濟仁,從小生活困苦,17歲跟隨遠近聞名的“張一貼”十三代傳人張根桂學醫門下。因為品性純良,師父很喜歡他,不僅傳授他醫術,還招他為上門女婿。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春風得意的上門女婿之一了,有嬌妻陪伴,有熱愛的事業,五個孩子還很出息。一門雙國醫,五子四博導。
▲張其成:我爸是上門女婿,我媽是祖傳張一貼,教大家養生一招(視頻來自B站中醫大偵探,侵刪)
由于工作需要,與妻子張舜華(妻子一人獨自照顧五個孩子,還要工作看病)長期兩地分居,飲食不注意,工作辛勞,中年就患了高血脂、高血壓,后又查出了嚴重的頸椎病;李老由于工作繁忙,忽視了自身健康,隨后相繼查出高血糖、冠心病、青光眼、白內障,加上腸胃功能不好,經常腹瀉、便秘交替,幾乎常見的多發病都纏上身來了。
李老天性樂觀,豁達,在遵守西醫吃藥不見效的情況下,自己給自己開處方,并摸索總結出適用于自己的一套養生方法,藥膳、食療、氣功、按摩、拍打等,多管齊下,還真是遏制住了各種疾病的發展!
《當醫生成為患者:國醫大師李濟仁傳統養生踐行錄》是在李老90歲高齡記錄的,第一作者李艷,是他的獨女,長期跟著他隨診。李艷現在為皖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弋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
李老在2021年,因為參與抗疫,過分辛勞,逝世于醫院。
▲李老與女兒李艷一起鑒賞藏品
這本書寫得特別好,對我們如何養生有很好的參考意義。下面摘抄這本書兩個章節。
李老的一天
李老每天起床的時間并不完全一致,會根據四季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因為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故每個季節起床的時間是不同的,如春季和夏季均為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但每天早上7~9點,是李老起床的時間。
李老特別強調:“早上剛剛醒來的時候,我們年紀大的人起床,不要像年輕人趕著上班一樣起得那么急,即使半夜起來上廁所,也需要慢慢地先坐起來再下地,尤其有體位性低血壓的患者更要慢。
我一般早上起床前先將眼保健操及洗面操做一遍,再坐在床上停留一會兒,然后坐到床沿停留一會兒,再慢慢站起來走路。”
李老笑著接著說:“如果不需要上廁所,我就會將自己摸索獨創的各種養生操在床上做一遍。”一套操做完大約1小時的時間。
▲李老做眼保健操,可惜書中拍的都是圖片
李老洗臉刷牙后開始進早餐,他喜歡吃些五谷雜糧熬成的粥或做的餅,外加1杯牛奶、1個雞蛋,簡簡單單。
“早餐一定要吃,而且早餐要吃得好,品種盡量豐富一些。”李老強調。
李老還喜歡在早餐后吃一些水果,一般有2~3種,但李老每次吃的量不多。
然后就開始刷牙,刷過牙之后一直到下一餐進食之前不會再吃任何東西。
“刷牙之后哪怕是金子(李老形容特別好吃的東西)也不吃了。”李老堅定地說。李老平時不吃零嘴,這一堅持就是幾十年。一般在吃早飯的時候,遠道而來的患者已經待在外間候診了。
所以,李老一吃完早餐就開始診治患者了。之前,家人已經將由西洋參、黃芪、黃精、枸杞組成的養生茶泡好,故而飯后或診治患者中間喝掉一些,然后再續上水。
等看完患者,李老就開始讀報了,尤其喜歡閱讀《中國中醫藥報》《蕪湖日報》《大江晚報》《健康報》《中國剪報》《文摘周刊》或者欣賞家里收藏的字畫,李老在一幅字畫前往往一站就是半個時辰,沉浸在其中、樂在其中。
李老的午餐較簡單,大多一葷兩素,以蔬菜為主,飯前喝湯(李老美其名曰開胃湯),多為蔬菜湯,主食主要為饅頭、包子或菜餅等。
但李老吃得津津有味:“中餐要吃得飽,每頓飯都需要細嚼慢咽,這樣才有利于消化、有利于保護胃,更加有利于身體消化吸收。”李老如是說。
午餐后刷牙,接下來就是午休了,這是李老幾十年堅持下來的一個習慣。年輕的時候睡的時間比較短,從幾分鐘到半小時。
現在退休有時間了,一般休息1~1.5小時。“在子午流注里,中午處于午時,屬于手少陰心經。午時心經最旺盛,午休可以降低手少陰心經的活動,也可以提高下午的工作或學習效果,磨刀不誤砍柴工啊!”李老自得其樂地說。
“年紀大了起床還是要注意的,起床一定要慢,最好再醒一醒,然后坐起來,緩個1~2分鐘,再坐到床沿,再緩個1~2分鐘,再扶著床慢慢站起來。”李老再次提醒,午休起床也要慢。李老下午的主要任務是看書、讀報、看病,有時還看看養的小魚、盆景、花,在小區里散散步。如果是周末,天氣好的時候,李老會在子女的陪同下去公園里逛逛,不管去的是赭山公園、雕塑公園、九蓮塘,還是濱江公園,李老總是興致勃勃地欣賞沿路的風景,盡管這些地方來過了無數次。一路走來,李老總是喜歡和老伴及子女嘮嗑,談談他領略路邊風景的感受,聊聊過去的事情,甚至探討國內外時事,這是一段既放松又愜意的時光。李老晚餐一般以軟食或半流質為主,譬如面條、小米糊、餛飩,外加2~3個蔬菜,油比較少,吃起來也比較清淡,李老說這是按照他的身體“量體而炒”的菜,非常健康。晚飯后李老喜歡看新聞,尤其愛看京劇、動物世界。在看電視的期間,常起來活動活動,喝喝養生茶,叩叩胸部。差不多到了中央電視臺的晚間新聞結束,了解完國內外發生的大事后,李老就開始洗嗽準備睡覺了。這時時針差不多指向11點了,李老躺在床上做一會兒全身放松功,就安然入睡了。那么怎樣才能使氣血充足、保持調和呢?李老在2010年7月中央電視臺第四頻道公開了自己的藥茶秘方,總共4味藥。▲李老上央視四套公布氣血雙補藥茶
藥雖四味,但可收到氣血雙補、滋陰補腎的作用;同時,藥湯甘甜滋潤、口感適宜,每天泡水當茶喝,保健、口感兼而顧之。性溫味甘,歸肺經、脾經;功能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排膿,斂瘡生肌;可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功能養陰潤肺,補脾益氣,滋腎填精;主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脾虛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腎虧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耳鳴目暗,須發早白,體虛羸瘦,風癩癬疾。性平味甘,歸肝、腎、肺經;功能養肝、滋腎、潤肺;主治肝腎虧虛,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虛勞咳嗽,消渴引飲。性涼味甘微苦,歸心、肺、腎經;能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于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干。綜觀全方,能益氣養血,健脾益腎。黃芪及西洋參均能益氣,黃精及枸杞均能滋養陰血。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易被消耗,如不能及時補充可形成氣虛,進一步可引起血虛、陽虛、陰虛等,而黃芪、西洋參為治療各種虛證的要藥。由于中醫素有“氣有余便是火”之說,黃芪性偏溫,而西洋參性偏涼(人參性溫不宜長期服用),二者相合,長期服用無此虞。但又因西洋參價格較昂貴而經常被臨床醫家用黨參所代替,當然療效亦隨之下降。血是富有營養的運行于脈中的紅色液體,亦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易被消耗,如不能及時補充可形成血虛,進一步可引起氣虛、陰虛等,而黃精及枸杞均能滋陰養血,又均性平,可長期飲用。四味藥皆甘味,僅西洋參味微苦,口感較好,適宜于長期飲用。氣血又可互生,氣能生血,血能生氣。可消除氣血虧引起的諸如神疲乏力、倦怠懶言、自汗、易感、面色無華、眩暈、心悸、失眠、多夢、唇甲色淡等癥狀。上四味藥能健脾益腎,而“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促后天,后天養先天。先后天之“脾腎”均正常,機體才能保持健康,才有活力!“腎藏精,主命門。”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主水,主納氣,生髓、主骨,開竅于耳,其華在發。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并與四肢、肌肉密切相關。李老服用藥茶時,一般是黃芪10~15克,西洋參3~5克,西洋參量可以少一點,枸杞子6~10克,量多一點少一點沒問題,黃精10克。先把藥放進保溫杯中,開水沖下去以后,用蓋子蓋起來,悶一下,5~10分鐘左右就可以開始喝了。李老是一副藥從早喝到晚,水沒有了就加一點,基本上1天1杯,最后把黃精、枸杞子、西洋參都吃下去。大概喝了半個月到1個月左右,李老就明顯感到起效果了,頭暈、精神均好轉,即使有了更繁忙的工作,基本也能應付了。李老如今90歲,皮膚依然白里透紅,還能定期出診,四處旅游,保持著充沛的精力。這和他喝了近40年藥茶有很大的關系。本方是補益之品,適用于氣陰不足、脾腎虧虛為主或兼有其他三臟虛損而引起的神疲乏力、倦怠懶言、自汗、易感冒、口干、納少、面黃肌瘦、心悸失眠、腰膝酸軟等,或身體無明顯不適僅為延年益壽的中老年人。正患感冒之人和經常手足不溫、易腹瀉或者平素痰濕較重的人不建議服用。因此,藥茶雖好,卻并不是人人都適宜的,最好能先咨詢一下養生專家,確認適合自己后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