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一般都是在胃腸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息肉”這一名稱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觀察到的隆起物。
臨床大多數都為增生性息肉,好發在胃體、胃竇部,一般直徑小于2cm。
本病早期或無并發癥時多無臨床癥狀。有癥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惡心、嘔吐。合并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較為少見。位于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生長于賁門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難。
中醫上雖然沒有“胃息肉”的記載,但“息肉”一詞,最早見于《內經》:“腸蕈如何?歧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相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說文解字》云:“息,寄肉也。”出“息”有“多出、盈余”之義,因此,現代醫學所說的息肉也可以歸入古義之息肉的范疇。
可以看出息肉在體內形成的原因,胃息肉多由外邪侵襲、飲食失調、情志內傷和脾胃虛弱引起,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病變部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病理因素多為氣滯、濕盛、血瘀、痰凝,且多相兼為病,氣滯濕阻,痰瘀互結為本病病機,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日久終結為胃息肉。
專病專藥:
僵蠶,咸、辛、平,歸肝、肺、胃經,有熄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驚癇抽搐、風中經絡、目赤、咽痛、風疹瘙癢,亦可治痰核、瘰疬。
《本草綱目》記載:“散風痰結核、瘰疬、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一切金瘡,疔腫風痔。”
烏梅,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功可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外用有消瘡毒,可治胬肉外突、頭瘡之效。
《神農本草經》云:“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
《本草》云:“主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干,去骨間熱。又方治一切惡
瘡肉出,以烏梅燒為灰,杵末,敷上惡肉,立盡。”
《本草綱目》云:“其蝕惡瘡胬肉,雖是酸收,卻有物理之妙。”
《劉娟子鬼遺方》云:“用烏梅肉燒存性,研敷惡肉上,一夜立盡。”
《圣惠》用烏梅和蜜作餅貼者,其力緩。《本草經解》記載:“去青黑痣,及蝕惡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與肉也。”
《外科大成》“平胬丹”中也以烏梅為主藥消食胬肉。
僵蠶烏梅一散一收,二者共奏化痰散結、蝕瘡平胬之功。根據患者全身癥狀及體征,辨證論治,選擇合適的方劑加減變通,在方中加入此藥對,對治療胃息肉有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