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u)哉?人焉廋哉!”
【原文朗讀】
所以:以…為,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等,用,拿,因,憑借,動機,依據,目的。
所由:從…,途徑,辦法,過程。
所安:安于…,追求什么樣的結果,安于貪欲輝煌還是安于清貧平淡。
廋(sōu):隱藏,隱匿。“廋”何以有藏匿之義?從“廣(yǎn)”從“叟(sǒu)”,“叟”的甲骨文字形有兩種,字形字義都取象于遠古之人的穴居巢居。一是從“臼、人”,人想將全身藏進坎臼洞穴中,但地方狹窄,頭進去了,身子還露在外面。二是從“穴、火、手”,洞穴里光線太暗,手舉火把照亮。將這兩種字義合起來,就把老人稱作“叟”,既佝僂著身子,又老眼昏花。“叟”左邊加“扌(shǒu)”為“搜”,伸手去摸索尋找。“叟”加“廣”為“廋”,“廣”讀(yǎn)山崖,本來是座山,卻想藏進山崖下面,如何能藏匿得了,如何能掩蓋,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自以為藏好了,半截身子卻露在外,就叫“廋”
視、觀、察:由淺及深,視從一節看,觀從大體看,察從細微處看。
上一章孔子說觀察人不能片面,那么緊接著就說如何全面去觀察。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治理社會和國家,都不能不知人。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教給了我們一套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首先看他的動機和手段,其次細觀他做事的方式和過程,到了最后,他做這件事到底安的什么心就真相大白了。就像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他能夠隱藏什么呢?他又怎么能隱藏得了呢?延伸到為政上更是如此,你在觀察別人,民眾也在觀察你的一舉一動,什么也隱藏不了。孔子提出了觀察一個人做事的三個要點,看任何人做人處世,你只要看看他在做什么,查查他做事的方法,再挖挖他做事的動機,這個人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先是“視”,再是“觀”,再是“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細致,就像X光顯微鏡,從外表一直深入到他的骨子里,他還往哪兒躲呢?他就會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史記·魏世家》也曾記載一個觀人方法說:“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可謂與孔子之言異曲同工。現實中有的人自以為聰明,做事情自以為天衣無縫,實際上他們是在掩耳盜鈴,騙得了自己,騙得了別人嗎?騙得了一時,騙得了一世嗎? 我們有辨識他人的權利,別人也有辨識我們的權利,在識人的同時,也有許多雙眼睛在窺視觀察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