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20g 白術20g 白芍25g 生姜10g 桂枝15g 炙甘草15g 制附子20g(先煎40分鐘)
上方6劑,水煎服,每日1劑。
10月29日二診:口渴、雙下肢浮腫明顯減輕,視物模糊、肢冷畏寒未見改善,切其脈沉無力而不浮,加干姜10g,寓有四逆湯之意,繼服7劑。
11月7日三診:諸癥明顯好轉,患者規律監測全天血糖1周,均在正常范圍內。陳老建議口服西藥降糖藥,同時繼服上方6劑,每日2次,每劑服2天。
【侍診心得】口渴與肢冷畏寒,面色蒼白,雙下肢浮腫,舌質淡胖有齒痕,苔水滑,脈沉并見,是典型的陽虛水停,水津不布之證。病者年已逾“七八”,腎氣漸衰,復因患“糖尿病”2年多,致使腎陽虧損,氣不化律,水濕內停。水濕變動不居,證象繁雜。水邪上干清陽,則頭暈;壅滯目竅,瞳孔為水氣所蒙,則顯象模糊,視物昏花;水濕停聚而不上承于口,則口渴;飲水過多,飲留中焦,脾胃運化失司,則感胃腸轆轆有聲。治法當“以溫藥和之”,故取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方中附子溫腎壯陽;桂枝溫陽化氣,兼溫通血脈,與白術、茯苓相配,溫補脾陽,健運中焦。生姜開宣肺氣,以調水之上源;白術健脾燥濕,則水有所制;茯苓淡滲利濕,三藥合用,“宣上、暢中、滲下”,為水濕尋其出路。白芍通血脈,利小便。七藥伍用,脾腎兼顧,津血并治,通調三焦,使陽氣得復,水津得布,則口渴漸愈。
【按語】對于消渴病機的認識,歷代醫家多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立論。西醫用中成藥者,每以六味地黃丸為首,中醫辨病者,常以滋陰為先,結果犯虛虛實實之誡。以消渴日久之疾,累及腎臟,體質不同,陰陽偏損,當各有所重。屬陰虛燥熱者,確應以六味地黃丸、玉女煎之類加減;屬陽虛濕滯者,宜以真武湯、腎氣丸之類化裁。陳老常謂:為醫者當胸有定見,見證而立法組方,而不是胸有成見,見病而為法套方。陳老診治消渴等代謝性疾病更是強調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因其病程較長,非朝夕之功,涉及臟腑功能衰退,非局部取勝。因此,對代謝性疾病每從三焦論治,以調治氣血津液運行通路為首要,而不是局限于一病一方,給我們臨床啟迪頗深。
——本文摘自《陳潮祖醫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