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長學會寬容,孩子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做人的一種風度和境界。寬容的人,能夠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能夠很快地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能夠融洽地與人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孩子不論在哪兒受了委屈,家長都心疼得不得了,尤其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于是有的長輩就教育孩子說:“別人對不起你,你就對不起他;別人打你,你就打他。”這就導致孩子不僅不會處理與別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將來人際關系的處理,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以后的發展。因此,教會孩子學會寬容,不僅是為了孩子今天能處理好同學關系,而且也是為孩子將來的幸福打基礎。
孩子的寬容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感情,它主要表現為對別人過錯的原諒。這種感情對于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發展,以及對于孩子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惹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寬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與人親近,因而人際關系往往不好。
長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孩子進行寬容精神的教育:
(1)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友愛寬容的家庭環境中,使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逐步形成穩定的寬容忍讓的良好品質。
(2)教孩子學會善待他人。
應該讓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自己怎么對別人,別人也會這樣對自己。所以說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對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支持和幫助自己。孩子一旦學會善待他人,就學會了寬容別人,因為孩子已經有了一顆友善、寬容的心。那么很自然地孩子也就會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容忍他人了。
(3)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是指當雙方產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思考對方何以會如此行事、如此說話。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理解對方,從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許多孩子只習慣于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習慣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要消除這種現象的辦法就是“心理換位”。孩子站在爸爸媽媽的角度上考慮,就會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站在祖輩的角度上考慮,就會理解老人的那份關愛和嘮叨;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思考,就會理解老師的艱辛;站在同學的角度上思考,就會覺得大多數同學是可愛、可親、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是非常必要的。
(4)教孩子學會理解他人。
要讓孩子學會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真正理解別人。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點和不足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學相交,和朋友相處,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完全可以求同存異,只要同學和朋友的缺點不是品質方面的問題。對于朋友的缺點和不足,對于同學心情不好時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沒有必要事事計較,事事都要求個公平合理。多一次原諒,多一次寬容和理解,同時也就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會使自己在個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當然,寬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從,不是人云亦云,這一點是必須向孩子講清楚的。媽媽必須讓孩子知道寬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對同學、朋友的退讓,而不是對壞人壞事的妥協。對壞人和得寸進尺的人是沒有必要寬容的。
(5)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告訴孩子要與人為善,要為他人著想,使之在與同伴發生的矛盾中體昧到寬容可以化解矛盾,只有團結友愛、寬容謙讓,才能享受與同伴交往的快樂。
來源: 優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