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維亞
10月18日,2021第五屆老舍戲劇節《校園·戲劇·人生》主題論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如期舉辦。本次老舍戲劇節瞄準戲劇行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以“校園·戲劇·人生”為主題,特邀專業學者、知名導演、編劇、戲劇教育家、著名青年戲劇人和參演院團等各界代表,暢談當今青年戲劇的發展現狀,了解戲劇新生代的內心需求與思想內核,共同探討戲劇未來發展的方向與趨勢。
未來中國話劇的土壤
論壇上半場主題為“美育·戲劇·人生”,由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中心理事長、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彭濤擔任主持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惠柱就校園戲劇的“大”與“小”之辨展開討論。他從自身體驗說起,指出戲劇的教育發展光靠中戲、上戲是不夠的,美國3000多所大學大部分有戲劇專業,如果國內綜合大學多能像南京大學那樣,設立戲劇專業、創辦劇社、多多排戲,戲劇人才就不會如此青黃不接。哪怕用雙專業、三專業的辦法,讓學生們在四年里自己體會更喜歡哪個專業,三四年以后戲劇的就業市場就會好得多。各地還可以增加一些微劇場,而大學首先就要有。他呼吁專業劇場的支持,也特別呼吁教育行政部門、文化行政部門看到世界戲劇發展的趨勢,在大學教育方向上對戲劇予以重視。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春芳分享了北京大學始終在“貧困”條件下堅持戲劇實踐的傳統——20多個社團每年自發做戲劇節。北京大學校園戲劇的特點是高度獨立、自由和自治,文理兼容,并具有經典性和現代性的意識。雖然社團多,可一直是“貧困戲劇”的條件,由此印證同學們對于戲劇天然的激情和熱愛。校園戲劇就像荒原上的野草,不必用專業眼光去修剪它,可以更多一點欣賞包容。校園戲劇恰恰是中國話劇未來最核心的參與者,是未來中國話劇的土壤。即使綜合大學不能培養專業戲劇家,但可以培養一批非常優質的中國戲劇觀眾。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田卉群說,他們接觸過來自全國100多所中小學的老師,他們極其強烈的訴求就是想做校園戲劇,但他們會寫劇本而不會導戲,非常渴求給他們制定課標,能有適合中小學生的劇本庫,定期培訓學生和教師。
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顏全毅認為,新世紀興起的小劇場戲曲為青年人提供了良好的創作和成長平臺。戲曲影視文學教育正面臨著從未有的挑戰,取消了藝考,從高中生里面分省計劃招生,“面對的學生不一樣了,我們壓力是很大的。前面幾位談到綜合大學做戲劇,再篳路藍縷都是帶著興趣去做的,但我們是捧飯碗。戲曲行業就這么殘酷,都熬到45歲才有機會成為青年劇作家的話,他很可能就熬不到這一天。我們要提供給學生信心,想盡一切辦法在校園里頭搞實操、搞機會,哪怕排一個不成熟的戲,他也許就會發現自己。”
從校園戲劇到職業戲劇
論壇的下半場議題為“校園戲劇潤澤成長之路”,由話劇導演邵澤輝擔任主持人,戲劇編劇、導演祖紀妍,編劇、導演何雨繁,導演邵斯凡等具有觀眾號召力和創作影響力的青年戲劇人作為嘉賓,共同探討從校園走向職業戲劇人的成長之路。
時下炙手可熱的兩位優秀編劇朱虹璇、溫方伊首次同臺,分享了自己從業以來的心路歷程。朱虹璇辭職是在2019年11月,一個月以后疫情暴發,演出場所挨個關閉。2018年她開始自己做導演,因為找不到導演,“我第一年做導演有一個毛病:不會做減法,讓女演員上去舞劍、撒雪花,打戲、皮影戲,花里胡哨都往上堆。那年我們虧了十幾萬。我們沒有投資人,也沒有任何官方背景、企業背景,我的制作人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每個人從積攢的工資里往外掏。道具組的老師,配眼鏡去潘家園配,都是十塊十塊跟人家砍價。我以前寫戲就是主題先行,特別像寫檄文,不會寫活人,到《春逝》開始才會把更多的筆觸放到人身上去。”
溫方伊覺得人生其實并不是自己去把握,而是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如果沒有寫出《蔣公的面子》,沒有演出那么多場,她可能畢業之后就找個坐辦公室的職業,作為一個戲劇愛好者生活著。她說自己有幸正好在一個觀念轉變的時期,有一個愛折騰的導師,有如魚得水的黑匣子劇場。有這么多助力,才可以有信心將來繼續做這一行。
專業嘉賓們從自身經歷出發,分享了戲劇在校園內外的相同與不同,為年輕戲劇人如何進入角色,找到職業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建議。嘉賓指出,如何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解決場地、舞美等現實問題,如何推廣自己的作品,是每個即將走出校園的年輕創作者的必經之路。除了推動戲劇教育理念改革,呼吁全行業、全社會共同關注、扶持青年戲劇事業發展外,青年創作者也應用市場化的思維武裝頭腦,精進技能,創作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優秀作品。
老舍先生的女兒舒濟送給本屆戲劇節“本固枝榮”四字寄語,正契合戲劇節直擊行業發展之根本的用心:做青年戲劇事業的吹號人,呼吁各界共同關注戲劇教育行業發展,推動教育理念革新,輸送優秀人才,共同促進戲劇行業“加固根本,發展繁榮”,為“大戲看北京”積蓄后備力量。(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