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九尾狐為什么會跌下神壇?九尾狐的歷史淵源
游影隨行
《山海經-南山經》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h1>譯文:青丘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貍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與嬰兒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氣。

上古時代中的九尾狐象征著祥瑞,其音如嬰兒,能吃人。實際上,九尾狐在先秦時略有巫術性形象,至漢代才轉為祥瑞,象徵了多子多孫、吉祥以及帝王之兆。六朝時期風氣逐漸轉變,唐代之後逐漸沒落,再度轉回負面形象。

網絡圖片
文化歷史:
先秦時代:
狐被視為瑞獸?!渡胶=洝ずM鈻|經》載:“青丘國,其狐四足九尾。”郭璞注:“世平則出為瑞也?!毕槿鸬膬群卸?。一是為王稱帝,國家昌盛之兆。
《山海經》就記載了青丘與九尾狐,九尾狐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始見于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征王者興,在很多的古籍中屢屢被提及。

網絡圖片
漢代:
在符命思想影響下本為圖騰神之一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成為祥瑞的象征符號。
如《孝經》援神契說:“德至鳥獸,則狐九尾”,班固《白虎通義》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

網絡圖片
唐代:
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經把“能喪人家覆人國”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當九尾狐變成妖精時,妲己這個用美色把紂王迷惑得亡國喪身的王妃被說成是九尾狐精,實在是成順理成章的事情。

網絡圖片
宋代:
九尾狐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況《儒林公議》說宋真宗時陳彭年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可見九尾狐在人們心目中已經不是什么瑞狐、神狐,變成壞東西。也在這個時期,中國遠古史上一個著名女人被說成是九尾狐,而且傳到日本,這便是商紂王的妃子妲己。宋趙令疇《侯鯖錄》卷八:“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日本《本朝繼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寫的《狐媚記》,其中說“殷之妲己為九尾狐”?!逗挠洝酚浫毡究岛腿辏?101年)事,相當于宋徽宗時期,可見在此前中國已經有這種說法了。

網絡圖片
元代、明代:
武王伐紂書、封神演義之中,妲己成了九尾狐貍精,真可說是超級狐妖的完美結合。在小說中的描寫,則是由元代講史話本《武王伐紂書》開了頭,再由明代長篇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廣而大之?!斗馍裱萘x》的九尾狐貍精妲己形象,把古來關于淫婦型狐妖媚人的觀念推向極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觀念推向極致,也把女色禁忌觀念和“從來女色多亡國”的女禍觀念推向極致。

網絡圖片
清代:
一些小說寫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說《狐貍緣》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后被呂洞賓收服,割掉她八條尾巴。一些小說寫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說《狐貍緣》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后被呂洞賓收服,割掉她八條尾巴。
神獸是狐,沒有貍字。是后人以為是同一種物種,再加以編排。妖化后的狐才變成了現在的稱呼。
古文鑒賞:《山海經·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青蒦]。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郭璞注《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云:“太平則出而為瑞?!?/p>
漢《藝文類聚·卷九》祥瑞部下·狐引《呂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引《周書》:”成王時,青丘獻狐九尾“。
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封禪》:德至鳥獸則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當盛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狐,祆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則丘首。
唐代張鷟《朝野僉載》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 [18]
宋《太平御覽·皇親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紀》佚文:禹始納涂山氏女,曰女媧,合婚于臺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為攸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