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作為人類的“資深伴侶”,數千年來參與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陶瓷雖美,卻“體質較弱”,經不起歲月侵蝕,扛不住外力擊打,看似輕微的碰撞摩擦都有可能損壞它的容貌。如果運氣好“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說不定能遇上一位陶瓷修復界的“杏林圣手”,哪怕碎成渣渣,還是可以完美逆襲,光彩如初。
今天《文物重生秘籍》第二集《陶瓷漂漂大法》就來告訴你如何讓這些驚艷了歲月的“陶瓷麗人”再煥容光!
▲《文物重生秘籍之陶瓷漂漂大法》
逆襲從來都不是一躍而上,而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出來的,陶瓷器修復同樣如此。一般完整的陶瓷器修復過程包括:清洗、拼對、粘接、補缺、打磨、做色、上釉、做舊等多個步驟,步步都是學問,一招一式都要看功力。今天小編給大家揭秘其中幾個重要步驟。
在文物修復師眼中,需要進行拼對的文物如同難搞的“重癥病人”。對于這些破損較嚴重,斷裂面較多的器物,需要根據它們破損或斷裂部位的形狀、顏色、紋飾等特點先進行拼對。這個“拼圖”可不是你想怎么拼就怎么拼,需要先確定破損部件各自所在的位置,并做好編號,以便在粘接時做到完整無誤。之后就可將古陶瓷器物破損或斷裂的部位,用粘合劑重新粘合在一起。
▲修復師正在對一件殘破的晉代青瓷雞首壺進行“拼對”
在陶瓷器修復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缺胳膊少腿”的器物,這就需要通過補配來復原短缺部位的原貌。所謂“病而治各不同。”不同的情況,選擇的配補材料、采用的補配方法各不相同。材料上,修補材料可以是單一的物質組成,也可以是幾種物質混合而成的復合材料,一般采用較多的是石膏補配、環氧樹脂加滑石粉或瓷粉補配、瓷配瓷補配等。補配方式也需要根據器物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比如口沿是圓形的陶瓷破損超過三分之一就需要用到翻模法;形狀不對稱的陶瓷器一般是用塑型法;花紋等細微部分的補配則會用到雕塑法。和“拼對”一樣,“補配”同樣不能憑空想象,需要搜集大量文獻資料,無疑是一門“硬功夫”。
▲通過石膏“補配”后的唐代長沙窯詩詞壺
經過粘接、配補和加固等工藝修復后的器物,其修復部位的顏色與原器物顏色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按照器物表面原有的色彩或紋飾,對修復部位進行作色處理。這一步可以說是陶瓷器修復中最難的工序,需要修復師具備較好的美術功底和操作能力,從而做到不留修復痕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時尚達人都明白,要想打造一款無暇精致的妝容,選對化妝刷尤為關鍵,同理陶瓷器修復中想要不留修復痕跡,各種修復工具的挑選和熟練使用也非常重要,其中毛筆、棉球、空氣壓縮機及噴筆是較常用的作色工具。
▲陶瓷器修復“作色”中需要的畫筆及顏料
文物修復不是將形狀拼好、顏色涂上就完事。有些陶瓷器,由于年代久遠,受到自然界各種物質的長期侵蝕,其表面會呈現出一些自然形成的舊貌。如年代久遠的陶瓷器表面往往是銹蝕斑斑,器表和胎體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風化、剝釉、破碎和酥解等現象。做舊工藝可使器物被修復部位呈現出與原器物整體相同的自然舊貌,使其與整個器物渾然一體。另外“做舊”也可讓器物有一種滄桑感與歷史的厚重感,恢復器物最初的氣質和味道。
▲經過修復及“做舊”處理后的唐代青瓷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