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星期三,農歷己亥年【豬年】三月廿七
今日品讀王充《論衡》之論衡卷第五——感虛篇第十九(13)
【原文之十三】
傳書言:“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晉君憂之。晉伯宗以輦者之言,令景公素縞而哭之,河水為之流通。”此虛言也。夫山崩壅河,猶人之有癰腫,血脈不通也。治癰腫者,可復以素服哭泣之聲治乎?堯之時,洪水滔天,懷山襄陵。帝堯吁嗟,博求賢者。水變甚于河壅,堯憂深于景公,不聞以素縞哭泣之聲能厭勝之。堯無賢人若輦者之術乎?將洪水變大,不可以聲服除也?如素縞而哭,悔過自責也,堯、禹之治水以力役,不自責。梁山,堯時山也;所壅之河,堯時河也。山崩河壅,天雨水踴,二者之變無以殊也。堯、禹治洪水以力役,輦者治壅河用自責。變同而治異,人鈞而應殊,殆非賢圣變復之實也。凡變復之道,所以能相感動者,以物類也。有寒則復之以溫,溫復解之以寒。故以龍致雨,以刑逐暑,皆緣五行之氣用相感勝之。山崩壅河,素縞哭之,于道何意乎?此或時河壅之時,山初崩,土積聚,水未盛。三日之后,水盛土散,稍壞沮矣。壞沮水流,竟注東去。遭伯宗得輦者之言,因素縞而哭,哭之因流,流時謂之河變,起此而復,其實非也。何以驗之?使山恒自崩乎,素縞哭無益也。使其天變應之,宜改政治。素縞而哭,何政所改而天變復乎?
【字詞】
1、壅:(yōng)堆積,阻塞
2、輦:(niǎn)本意指古時人拉或推的車,亦指拉車、乘車、運送
3、素縞:(sù gǎo)素、縞皆指白色的織布,常指喪服
4、癰:(yōng)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炎癥
【拙解】
傳書中說:“呂梁山崩,致黃河堵塞三日不能流通,晉景公很擔憂。晉伯宗借用駕車人之言,讓晉景公素服哭求,河水因此而得以流通。”此為虛言。山崩而致河堵塞,猶如人有瘡膿腫塊,以致血脈不通。醫治瘡膿腫塊,可再以素服哭泣之聲治愈嗎?堯時,洪水滔天,大水環高山覆丘陵。帝堯愁嘆,廣求賢能之人。那時的水災更甚于黃河堵塞,堯帝心憂甚于晉景公,不聽說堯帝以素服哭泣之聲能戰勝洪水。是堯帝身邊沒有賢能之人知曉像駕車人那樣的法術嗎?或是洪水巨大,不可以素服哭聲除災?如若素服哭求,是在悔過自責,那么堯、禹是依靠人力治水,而不是靠自責。呂梁山,堯時即有此山;所阻塞之黃河,堯時便有此河。山崩塌而致黃河阻塞,天降雨而致洪水漲,二者所成之災沒有不同。堯、禹依靠人力治洪水,駕車人之術是以自責的方式治理阻塞的黃河。同樣的災而治理方式不同,同為人而應對水災的方法不同,此非圣賢者消災除禍恢復常態的實際情況。凡是消災除禍恢復常態之道,所憑能相互感動者,當為同類事物。有寒冷則需以溫暖消之,有溫暖亦當以寒冷消熱。因此以龍而成雨,以嚴寒而除暑氣,皆因五行之氣可用以相互感應而相克。山巒崩塌阻塞河道,素服哭求,有何道理呢?此例或許是正當黃河受阻之時,呂梁山剛剛崩塌,墜土積聚,河水尚未滿盈。三日之后,水位升高勢足而致積土潰散,漸而沖壞阻塞。阻塞即開則河水開始流出,向東流去。其時伯宗獲知駕車人之言,因而建議晉景公素服哭求,哭后河水便流出,世人便說黃河水災,由此而恢復正常,其實不是這樣的。何以驗證?假使山巒自然崩塌,素服哭求是沒有用的。假使山崩是天災應驗,當改變國政治理才可消除。素服哭求,國政有何改變而使天災消除恢復正常呢?
【小議】
暴雨,可致山土下泄,堆積于河道,便形成了堰塞湖,短時可阻斷河道。隨著水位不斷升高,河水積聚的勢能不斷增加,最終會沖破阻塞泥土,帶著泥土強勢奔騰而泄下。這本是自然常識,現代人當然知曉。古時常居山下水旁之人或也明白,而“廟堂”貴胄們或是真的不懂。載史之作的素材往往源于朝中,故而常有些不通自然的“神”論,不足為怪。如此便形成了傳承數千載的敬天崇神文化,比如黃道之學。堯、禹,只知以人力治水,傳為千古圣帝;“輦者”竟有“素縞而哭”之法,豈不成了“天神”?古時傳說,只要不當其為史實,讀之亦甚感有趣,頗覺古人想像力挺強的,今人未必勝之。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于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