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個寶媽的咨詢:
三歲的孩子總是不聽話,說什么都不聽,實在太生氣會打她幾下,脾氣倔還摔東西,怎么正確引導(dǎo)并教育他?
從你提問的幾十個字眼中,有點育兒知識都已經(jīng)看出了問題所在:你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你的問題導(dǎo)致的。
3歲的孩子,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好玩的東西,就希望去探索下。而她不知道,有些東西是不能做的。比如玩剪刀,玩馬桶,亂扔玩具等,于是像你這樣的父母,就會吼罵孩子,讓孩子不要干這,不要干那。
可宇宙賦予了人類大腦在6歲前是探索期,驅(qū)使著孩子去不斷探索,而你非不讓她干,她肯定不開心啊,肯定不會服從啊,所以你就覺得孩子不聽話。
讓孩子吃飯,她不吃;讓孩子穿衣服她不穿,打也沒用,罵也沒用,不做就是不做。大部分寶寶都是這樣的,可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權(quán)威受到了挑釁,于是非常生氣,就又吼又罵,可孩子還是沒改變,于是,父母就覺得孩子脾氣倔。
她不聽話你就打她,孩子就會覺得:①、暴力是被允許的,媽媽可以打我,那我也可以打別人;②、擁有一定的權(quán)利優(yōu)勢,就可以為所欲為,比如媽媽比我大,力氣比我大,就可以打我,那我也可以去欺負(fù)比我弱小的群體。
于是,當(dāng)她不開心、不如意時,就會像你學(xué)習(xí),使用暴力。她舍不得打你,或者打不過你,于是她就選擇摔東西。
要想孩子改變,先要改變你自己!
因為聽話,從來不是一個孩子該做的事。6歲之前,孩子初來乍到,對這個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什么都是新鮮的,什么都想要去探索下。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大腦的使命,每個人都是這么長大的。
可我們很多家長,卻喜歡用自己成年人的認(rèn)知去鄙視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水不能玩,玩了會感冒的!”“遙控器不能老是按,按多了會壞的!”這么簡單的道理,一直跟孩子說,還是就是不聽,還硬要玩。
大哥大姐啊,孩子才3歲啊,她是在探索啊。如果一個成年人去這樣搗亂,那是搗亂,可這是一個三歲的孩子啊,她的大腦神經(jīng)需要連接,就需要這樣去探索啊。
比如,玩水,是促進手的觸感發(fā)育,因為水跟平常碰到的東西都不一樣。
比如一直按遙控器,按一下,空調(diào)就響一聲,燈亮了;再按一下,又響了一聲,燈滅了。這是促進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育。
可很多家長卻自以為是的以為孩子在“玩”,你說是孩子幼稚,還是家長幼稚?
那么,難道任由孩子不聽你話,脾氣倔,亂摔東西嗎?當(dāng)然不是,其實用對了技巧和方法,孩子還是會聽你話,不亂摔東西的。
孩子不聽話,其實是不認(rèn)同你說的話,或者說你說的話沒有說服力,無法打敗她的好奇心。那怎么辦呢?“以毒攻毒”啊,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跟她交流,用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跟她講道理,孩子自然就會聽你的話了。
昨天中午,孩子吃飯又吃了一身,媳婦實在看不下去,就抱他去洗澡,等我收拾完,洗完碗到衛(wèi)生間,發(fā)現(xiàn)孩子還在洗手盆里。媳婦已經(jīng)開始奔潰了:“走,洗好了,我們?nèi)シ块g睡午覺······快點,不能再玩了,不然要感冒了······樂樂,快點!不然媽媽要生氣啦!”
我趕緊給老婆使了個臉色,讓她消消氣,注意情緒。然后我用歡快的語氣跟樂樂說:“樂樂,你看,小河馬已經(jīng)洗好了咯,杯子也已經(jīng)洗好了咯,那我樂樂是不是也洗好啦?”樂樂看了看臺面上的小河馬和杯子(每次洗澡的專用伴侶,哈哈哈),看了看我,跟我點點頭,接著我繼續(xù)歡快的說到:“恩,那小河馬和杯子也要睡午覺了,我們不能打擾他們了哦,來,跟它們byebye吧。”
然后樂樂就做了個byebye的手勢,我就順勢抱起了他,接著說到:“小河馬byebye,杯子byebye,毛巾byebye,水龍頭byebye,謝謝你們陪我洗澡哦,我要去陪爸爸媽媽啦,晚上再來陪你們哦,byebye!”
然后我就順利的抱起了樂樂,擦干身體后,去了臥室。媳婦在后面,對我豎起了大拇指。
不難吧?是不是很簡單,現(xiàn)在放下手機,就找個機會試試吧。
讓孩子穿藍色的沙灘鞋,可孩子偏偏要穿布鞋。跟她說我們要去海邊玩,穿布鞋會弄濕。可她不管,她就是要穿布鞋。跟上面的同理,還是沒有g(shù)et到孩子的點!
“哇,這雙藍色的沙灘鞋怎么這么漂亮啊,是誰的啊?”故意盯著她看,然后繼續(xù)俏皮的說到:“哦,是不是我莎莎小朋友的?”得到她肯定的回復(fù)后:“哇喔,真漂亮,我莎莎穿上去后肯定肯好看了,來試試?”于是孩子就會立馬扔掉手里得布鞋,要你幫她穿沙灘鞋了。
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都可以使用暴力打孩子,怎么還有臉說孩子摔東西是不對的?羞不羞羞臉?
這話有點重,但事實如此!打孩子是最沒有用的育兒方式,這是全世界育兒專家的共識!
要想孩子改變他的行為,靠打,是一點用也沒有的!如果有用,你就不會在這里問了,對吧!那什么方法才有用呢?
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心理學(xué)家——丹尼爾·卡內(nèi)曼說:“真正讓一個人改變行為的,不是指責(zé)和打罵,而是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點!”
一個家長跟我說,孩子三四歲了,吃飯一直拖拖拉拉,打也沒用,罵也沒用,后來我就教了她這個方法,她回家試了之后,孩子吃飯再也沒有拖拉過。來聽聽她的分享。
第一天中午吃飯,她特意拿了個鐘表放在飯桌上,故意大聲的說:“哇,12:13了,開飯嘍。”一直到13:01,她的女兒晨晨才下吃完午飯。她又故意的說到:“13:03了呢,那晨晨吃飽了,媽媽要去洗碗嘍。”
第二天,“哇,12:00呢,我們開飯嘍。”女兒12:45吃飽了,她故意大聲的說道:“哇,晨晨你今天吃飯速度變快了呢,昨天是48分鐘,今天46分鐘就吃完了,整整快了3分鐘呢!我們晨晨吃飯速度越來越快了呢。”女兒很開心的笑了笑。
第三天,女兒特意問了她幾點了,然后非常專注的吃飯,很快就吃完了,然后問媽媽幾點了,她說:“哇,今天晨晨吃飯才用了18分鐘呢,真是越來越快了呢。”
從此女兒吃飯再沒拖拖拉拉過。
是不是很簡單?其實就是用另一個角度看待孩子的“錯誤”,用欣賞的眼光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然后去肯定她,孩子都追求自我價值的肯定,所以都喜歡被媽媽肯定,所以自然就會按你的表揚和肯定,持續(xù)不斷的努力,這樣就自然而然的改掉了壞毛病和習(xí)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