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
武漢,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詩詞文化而言,首推“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主孫權(quán)因軍事戰(zhàn)略而建,“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后來,隨著經(jīng)濟(jì)發(fā)展,其軍事功能漸弱,觀賞功能漸強(qiáng)。雖屢經(jīng)戰(zhàn)亂,但盛名不減。
唐朝時期,黃鶴樓一度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打卡樓,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此揮毫潑墨,留下傳頌至今的名篇佳作。
在武漢疫情尚不明朗之際,雖不能去前線救人,亦可在后方育人。
用文化點亮希望,以賈島、李白、崔顥三首詠“黃鶴樓”詩詞,為武漢加油!這三首絕唱,誰的更好?(附鑒賞)
黃鶴樓
[唐] 賈島
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山,煙生南浦樹將微。
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情對落暉。
賈島,以“苦吟”聞名,稱“詩奴”,以鑄字煉句取勝,刻意求工,詩中多荒涼孤寂之感。
首聯(lián)寫景,“高檻危檐”寫黃鶴樓之勢、“孤云野水”寫黃鶴樓之境。蒼茫云水間,黃鶴樓孑然而立,翼然若飛。頷聯(lián)發(fā)問,青山綿綿,萬古長依舊;黃鶴悠悠,此去何時歸?后兩聯(lián),情景交融,水中倒影,映出半城山色;煙霧叢生,樹木迷蒙熹微。遠(yuǎn)去的仙人,注定無法相見,只能脈脈含情,賦予落日余暉。
詩人登臨古跡,見樓高檐危、云天接水,望大江濤濤、大河茫茫,即景生情作此詩。雖說黃鶴樓風(fēng)景壯麗,然而仙人難覓,欣慰之余,難免有幾分落寞與悵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有唐一代,群星璀璨,名家輩出。詩人之間多有唱和,也互有賞識。就像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一樣,李白也是孟浩然的“小迷弟”。
開元年間,李白得知孟浩然將去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在江夏相會。數(shù)日后,孟浩然乘船而下,李白在黃鶴樓為友人送行,作此詩。
首句既點明地點,又以“黃鶴樓”的美麗傳說,為送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次句點明時間,陽春三月、春和景明,一路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好一派春光爛漫之景!后兩句寫送別之景、惜別之情,友人乘船沿江而下,孤帆一片、漸行漸遠(yuǎn),已經(jīng)消失在茫茫天地。詩人卻依然在江邊佇立,久久不肯離去。
筆者在 日本援助武漢詩詞刷屏,揭秘“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一文中,曾寫道:這是一首“非典型”的送別詩,有別于一般送別之際的哀傷與別離,多了幾分瀟灑與詩意。大概是因為盛世太平,繁花似錦,故人從黃鶴樓沿江而下,一路都是看不盡、看不透的陽春煙景。
黃鶴樓
[唐]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歷來頗多稱贊,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甚至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一段公案。(此說流傳已久,但真實性存疑。)
史載,崔顥以才名著稱,好飲酒和賭博,然“有文無行”,生平事跡不多,存詩亦少。早年情志浮艷,為時論所薄。后遠(yuǎn)赴邊塞,詩風(fēng)乃變,雄渾自然,《黃鶴樓》詩當(dāng)作于此時。
全詩以“仙人乘鶴”神話開篇,三疊“黃鶴”連用,似有噴薄不盡之感。仙人乘合已去,唯有白云悠悠千載、空樓寂寂一年,寄托塵事蒼蒼之感、歲月茫茫之憾。繼而寫景,暮色蒼茫,極目而望,歷歷晴川、萋萋芳草清晰可見,但水天浩蕩、橫無際涯,我的故鄉(xiāng)在何方?人生無常,鄉(xiāng)愁難解,心中的愁緒,像江上的濃濃煙波——化不開、散不去。
詩人登樓遠(yuǎn)望,觸景生情,萬千感慨,一氣呵成。前半首不拘格律,渾然天成;后半段急轉(zhuǎn)直下,融情于景。全詩“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潛《唐詩別裁》)。
?最后,欣賞完三首詠“黃鶴樓”絕唱,不免也附庸風(fēng)雅一番,原創(chuàng)小詩一首:
黃鶴無歸日,櫻花有開時。
與君攜手處,共話江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