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運成
主題性創作,是以對歷史和現實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或人物為表現內容,創作出具有時代印記的藝術作品。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主旋律,主題繪畫就像是時代的樂譜,通過飽滿的激情、嚴謹的構思和獨特的視覺表達,使時代精神成為經典。
《武漢防汛圖卷》 中國畫 黎雄才
《武漢防汛圖卷》局部
《武漢防汛圖卷》局部
《九天九夜》創作現場
《九天九夜》 雕塑 許鴻飛
《俏不爭春》 中國畫 關山月
《東方欲曉》 中國畫 石魯
這次關于新冠肺炎戰“疫”的美術作品,廣大美術從業者和繪畫愛好者體現了極大熱情,創作了大量的抗“疫”美術作品。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多思考,怎么才能創作出具有有深度、有思想、有溫度的美術作品,而不是應景之作?
深入生活寫生
進入20世紀以來,寫生成為提升繪畫水平,把生活變成藝術的一種重要手段。深入生活去感受、去寫生是當時畫家搞主題創作的主要方式,讓新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大量不朽的主題美術作品。
嶺南繪畫一直就有重視生活、重視寫生的傳統。上世紀50年代,長江遭遇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武漢全市軍民緊急動員,投入轟轟烈烈的防汛抗洪斗爭。黎雄才先生連日在風雨泥濘的洪堤壩上寫生,據著名畫家陳金章曾回憶,當時黎雄才四十多歲,騎著自行車,背著帆布包,一個軍用水壺,幾個饅頭,一包榨菜就在堤上轉一天。黎雄才先生正是在數以百計現場速寫的基礎完成了有著“防汛詩史”美譽的新中國山水畫經典作品《武漢防汛圖卷》。全卷以整個防汛歷程的發展為時間線索,自右陸續展開,虛實相生開合有度,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從徐悲鴻、蔣兆和一脈所探索的用筆墨語言表現現實場景的探索,開創了前無古人的筆墨表現范式,給人以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藝術感受,是中國畫表現時代、表現生活的經典之作。
合理利用照片
繪畫創作除了寫生收集素材外,還可利用體驗生活時拍攝的照片作為素材,歷史上很多藝術大師都在利用攝影這一科技為創作服務。在攝影發展的今天,如何合理和有選擇地利用照片和影像資料進行創作是每個藝術家不可回避的問題。這次戰“疫”畫家們無法深入現場,大部分畫家創作需要合理地利用照片。而讓人詬病的也正是相當部分畫家在直接畫照片。
如何合理的借鑒照片進行創作?
借鑒照片不等于畫照片。
照片只能是創作借鑒的素材,必需進行藝術加工,藝術家可以從圖像形象的啟示性、參照性來進行藝術作品的構思、語言、圖式,然后形成個性化的語言創作作品,而不是簡單的描摹照片。
照片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總體來說,一個畫家綜合藝術素養的高低決定了他對照片素材使用的態度。
優秀的畫家可以恰如其分地利用照片,而拙劣的畫家只能生搬硬套照片,畫出沒有任何意義的低劣的翻版和復制。
優秀的畫家一定要有創作性思維去選擇照片和對照片進行再創作,以獨特的視角發現照片中存在的視覺美感,再加上創作手法和創作審美的淬煉,才能讓作品成為真正的具有藝術審美的價值。
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創作的抗擊雪災的主題創作《九天九夜》就是合理利用照片表現重大事件的典范。2008年春運,在廣州火車站奮戰幾天幾夜的4名年輕戰士睡著了,廣州日報的攝影記者敏銳地抓拍了這個珍貴鏡頭。這張照片感動了很多人,也激發了雕塑家許鴻飛的創作沖動,許鴻飛從一個感人事件里,感知到這張照片中的人物組合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雕塑題材,這就是藝術靈感的顯現。許鴻飛根據照片的人物動態創作了小稿,然后,再請四個戰士到工作室現場調整進行藝術再創造,最后定稿完成《九天九夜》。
所以,具有感染力的作品總是來源于真實的情感,是藝術家各方能力的綜合體現。許鴻飛的這件主題創作體現了作為藝術家豐厚的情感以及使命感和責任,把人性的真善美,民族的艱辛與奮斗的精神,融入到作品中,才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許鴻飛也把這種精神以雕塑的形式凝固成為城市永久的記憶。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一個多月后,許鴻飛就以極大的創作激情創作了三件作品,還有多件作品正在醞釀之中。
用象征、隱喻的方式
這次戰“疫”作品,除了寫實題材外,有相當部分使用象征、隱喻的方式,如畫松柏紅梅象征映襯抗疫英雄的堅忍和不屈精神,以春暖花開表示抗疫必勝的信心。
但這種方式容易程式化和簡單化。很多作品,僅僅是題款和抗疫有點關系,顯得簡單粗暴。
象征性都是建立在對生活深切感受的基礎上,是對生活認識的升華,要有感而發。同時,要具有高超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樣才能顯示所象征的深厚與寓意深刻,而不是單薄地概念化。
關山月《俏不爭春》則是以花鳥畫題材,用梅花的形象表達熱情、活力等精神力量的范例,是反映一個時代風貌的代表性作品。
石魯也是最早用傳統山水畫形式表現重大革命歷史主題的畫家,《東方欲曉》就是用象征手法表現重大歷史主題的代表作——畫面構思新穎,立意獨特,以黎明之際毛澤東所住窯洞窗內透出的燈光,表現領袖為中國革命的前途籌劃思索,竟至通宵達旦伏案操勞的精神——畫面不見人物,更耐人尋味。(陳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