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自放
剛剛過去的一周,對于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而言,可謂經歷了過山車般的選擇:3月9日影片首映,堅持北美3月27日的檔期,意味著中國無法同步上映;3月12日,因美國疫情發展,不得不宣布全球撤檔。
好萊塢撤檔潮中的《花木蘭》
《花木蘭》原計劃3月27日在全球公映。當地時間3月9日,《花木蘭》結束在洛杉磯舉行的全球首映禮,當時片方還堅持說,影片北美上映檔期不變。3月12日,片方突然宣布取消倫敦首映禮的紅毯和媒體采訪等活動,并宣布公映檔期延后。
差不多同時,《速度與激情9》宣布將推遲近一年上映。該片原定5月22日北美上映,從5月起在全球多地上映,現在北美檔期推至2021年4月2日,全球檔期也從明年4月起。
3月12日,索尼影業出品的《彼得兔2:逃跑計劃》選擇了延期公映,將北美地區的4月3日檔期改至今年的8月7日。此前,最新一集的《007》電影已經宣布延期到今年11月。
在好萊塢大片因疫情引發的撤檔潮中,《花木蘭》其實與其他影片的情況并不相同。《速度與激情》系列、《007》系列、《彼得兔》系列之前都在中國取得不錯票房。《寂靜之地》系列之前未在中國公映,而且上述影片均未被貼上中國定制片的標簽。
一般認為,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取材自中國民間故事,領銜主演是劉亦菲,主演陣容里還有甄子丹、鞏俐、李連杰,表面上看,《花木蘭》似乎是一部“中國定制片”,影片之前選定的中國和北美同步上映檔期也都是3月27日。
迪士尼真人片在中國表現一般
種種跡象表明,《花木蘭》是一部假的“中國定制片”。
在3月12日因美國疫情宣布撤檔之前,迪士尼直到當地時間3月9日首映禮時,仍堅持《花木蘭》將于3月27日北美上映的檔期。因為中國影院目前仍在暫停營業中,3月27日中國影院開業放映該片幾乎是零概率。如果《花木蘭》晚于北美數月后在中國上映,該片在中國的收益將大大降低。迪士尼3月9日前敢于“放棄《花木蘭》中國市場”也要在北美上映,足以證明該片并非“中國定制片”。
迪士尼之前敢于“放棄《花木蘭》中國市場”也要在北美上映,一是受制于北美檔期安排,二是迪士尼真人片在中國影市的票房,還不足以讓片方做“中國定制片”。
檔期方面,北美影市的周末檔期年初差不多已經確定,一般情況下,《花木蘭》如果延期數月上映,無法找到一個空閑的周五檔期。這也是《速度與激情9》撤檔后直接將檔期定在明年4月的緣故。
迪士尼真人片方面,2014年以來,迪士尼致力于將手中的動畫公主IP真人化,確實被全球票房看好,其中《沉睡魔咒》真人版全球票房過7億美元,《灰姑娘》真人版票房超過5億美元,2017年真人版《美女與野獸》全球票房達到12.63億美元,《阿拉丁》全球票房接近10億美元,《花木蘭》也只是這其中的一環。上述已上映的真人動畫在中國影市的票房基本是合格的,《沉睡魔咒》近3億元人民幣,《灰姑娘》超4億元人民幣,《美女與野獸》近7億元人民幣,《阿拉丁》超3.6億元人民幣。但是,上述影片中國票房占全球票房的比例最高的是《灰姑娘》,占比也只是剛剛超過10%,遠低于漫威影片中國票房占全球票房的比例。
“花木蘭”真人片是“文化挪用”
真人版《花木蘭》的預告片,此前就引發廣泛爭議。花木蘭妝容、福建土樓、劉亦菲打戲等話題空降微博熱搜榜,影片預告片中,一眾華語面孔全程講英語,還是讓華語觀眾感到不適應。鄭佩佩飾演的媒婆為木蘭說媒,說木蘭有“嫻靜”“沉著”“淑雅”等特點,這樣明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語句用英語說出來,對于中國觀眾而言確實有些違和。
對于迪士尼用中國故事拍攝一部好萊塢電影,也有評論者將其稱為“文化挪用”。“文化挪用”被認為是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使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元素(物品、風格、主題等)的行為。比如,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借用的就是中國熊貓這一文化資源。
“文化挪用”對文化的嫁接也是似是而非的。“木蘭傳說”最核心的故事是替父從軍,在真人版《花木蘭》中,這個“替父從軍”的故事核心,被嫁接到當今流行的女性獨立主題上。真人版《花木蘭》預告里有兩句臺詞引人關注,“我會為我的家族帶來榮耀”“我的職責就是戰斗”。但是,“替父從軍”與女性獨立的內涵并不完全對應,真人版《花木蘭》只不過是用這樣的外殼,來取悅當下的觀眾。(倪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