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家麒梳理木偶提線
仲夏時節,山里山外的農活也多了起來,賴家麒總愛抽空將閑置的木偶拿出來,掛在長竹竿上晾一晾。“現在是木偶戲演出的淡季,看到這些久違的小家伙,就像看見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賴家麒撫摸著木偶,梳理著木偶提線,一臉的眷戀。
寧化水茜鎮沿口村距縣城30多公里,是個偏遠的小山村。村民賴家麒今年51歲,是一名亦農亦藝的民間藝人,現為永盛堂木偶戲第三代家傳傳人。
寧化提線木偶戲,俗稱傀儡戲,是客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俗藝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2018年7月,寧化水茜木偶戲被列入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賴家麒從小耳濡目染木偶戲的精彩紛呈。剛開始,他看見父親手下的木偶會動,覺得好奇,躍躍欲試。1983年,時年14歲的賴家麒跟隨父親學習提線木偶戲,走遍寧化及周邊縣市,甚至遠赴江西石城、寧都等地表演。1986年,他學成出師,熟悉提線木偶戲的表演技法,擅長二胡、嗩吶、鑼鼓等各類樂器,能同時提線表演多個角色。
賴家麒練就了一副好嗓子和一副好身段。“在我心中,木偶戲表演是很榮耀的職業,家里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誤演出。”回顧37年的從藝經歷,賴家麒十分感慨。
賴家麒外出表演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戲班一般是2個人同臺表演,3個人伴奏,木偶戲的提線技藝最為復雜。賴家麒表演的木偶戲多為《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等歷史名著改編,還有民間傳說,融入適當的現代元素,有一定的勸誡和警示作用。
一線“提起”天下事,雙手撥動古今人。每次表演前,賴家麒都會提起木偶,慢慢梳理提線,防止提線打結。表演時,他會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懸控木偶做出走、跑、跳、坐、騎馬、坐轎、舞槍弄棒等復雜動作,賦予木偶藝術生命,令人嘆為觀止。
木偶戲班農忙務農,農閑務藝。賴家麒常外出寧化各鄉鎮,周邊建寧、明溪、清流、石城等縣演出,每年在外演出160多天,表演劇目200多個。他的戲以文武戲為主,富有濃厚的水茜地域特色。他還會自制木偶偶頭,配置服飾、穿線,制作道具。
近年來,寧化提線木偶戲逐漸走向衰落,藝人紛紛改行。為傳承保護好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9月,水茜中心學校將木偶戲引進校園,成立木偶戲社團。賴家麒被學校聘請為木偶戲社團指導老師,定期進校指導師生排練木偶戲。
賴家麒指導學生練習木偶戲
賴家麒在木偶戲情節上融入許多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借助幕下操作演員的說唱與現代廣播音響的結合,充分表現鮮活的木偶角色,呈獻給觀眾一場場新的視聽盛宴。
“校園木偶戲更要在題材、舞臺形式、木偶造型、表現技法等方面進行創新,融入現代題材,排演適合學生觀看的兒童劇。”賴家麒表示,木偶戲要與時俱進,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價值和取向,讓傳統劇種重煥新活力。(記者賴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