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秋分,隨著一場場雨水天氣過境,秋意漸濃。門診中的一些患者開始展現出“特異功能”,比如“一要變天,關節就會隱隱作痛”“我這腿感覺酸冷酸冷的,肯定是要下雨了,要不然就是附近已經下雨了”……這些對天氣變化“未卜先知”的人,往往所說不假。仔細一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患有關節炎。
為什么患有關節炎的人對天氣變化如此敏感呢?這就要從關節炎的疾病特點,以及天氣變化和關節炎的內在聯系說起。
關節炎不等于風濕病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其種類繁多,病因復雜,表現不一,轉歸各異。關節炎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機體因素如年齡、性別、種族、遺傳及神經內分泌,環境因素如職業、飲食、生活方式及衛生狀況等。
有些人容易把關節炎和風濕病相混淆,而實際上風濕病不是一種疾病,是以皮膚、關節、血管及多系統損害為主或伴免疫功能異常的一類疾病。風濕病一般包括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硬皮病、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肌炎/皮肌炎、血管炎等)、脊柱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骨關節炎、感染所致風濕綜合征、伴有風濕疾病的代謝性或內分泌疾病、腫瘤相關的風濕病神經血管疾病、非關節性風濕病等100多種疾病。
因此,關節炎可以是風濕病的一種臨床表現,但不等于風濕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導致關節炎,根據不同病因,關節炎可分為以下幾類:非侵蝕性關節炎(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等)、類風濕關節炎、脊柱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炎性腸病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等。
盡管各種關節炎的病因不同,但在臨床上的共同表現主要包括病變關節的局部紅、腫、熱、痛、發僵、變形和功能障礙。此處要注意,關節炎不同于關節痛,關節痛僅有自覺痛而無客觀異常臨床表現。
不同疾病導致的關節炎,治療方法各有側重。
非侵蝕性關節炎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主要是針對系統疾病用藥;
類風濕關節炎需要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物,如甲氨蝶呤等,病情嚴重時可使用生物制劑,早期可聯合使用消炎止痛藥或小劑量激素對癥治療;
脊柱關節炎可考慮用消炎止痛藥、生物制劑、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外周關節受累)等;
骨關節炎 治療主要為減輕負重,可口服消炎鎮痛、保護軟骨的藥物等;
痛風性關節炎在急性期需要消炎止痛治療,一般選用秋水仙堿、消炎鎮痛藥物或小劑量激素,緩解期需通過飲食運動等改善代謝異常,并使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長期控制在達標水平,以防痛風復發;
感染性關節炎需要積極抗感染治療,疼痛嚴重時可以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必要時手術;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消炎止痛藥物、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等。
變天前病變部位緣何疼痛
遇到下雨、降溫、大風等天氣變化,其實所有人的身體都能先于視覺和聽覺感知到,體內生理機制也會對這種變化做出正常調整。例如,當快要下雨時,氣壓會降低,濕度會增大,健康人細胞內的液體能自行滲出,導致尿量增多,以此適應天氣變化。
對于患有關節炎的人來說,因體內存在病變組織,不能及時響應天氣變化排出細胞中的液體,致使病變部位的細胞壓力比周圍正常組織高,就會引起病變部位的脹痛感。這是關節炎患者能預知天氣變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天氣變化時,大氣中帶正負電荷的大氣分子會出現移動和其他變化。由于不同電荷互相吸引撞擊,所產生的一系列電磁現象和電磁波,可使人體細胞內外存在正負電荷的電位差。正常人對這種電位差能保持平衡,關節炎患者由于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生了變化,會釋放一些炎性物質,使得神經末梢受壓迫而產生酸痛感。雖然氣溫、氣壓、濕度等諸多要素變化都可引起關節疼痛加重,但這些變化都沒有電磁波來得快。
所以,往往天氣還處于變化前的晴朗狀態,異常的電磁波已把天氣變化的信息傳遞出來,并被人體所感知。這就是很多關節炎患者在天氣變化之前出現患處疼痛的原因,也是其能預知天氣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膝關節的反應最敏感
我們在接診中發現,關節炎患者對于天氣最為敏感的部位,往往是膝關節,這不是個例。有研究提到,在探討天氣變化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部位的影響時發現,以膝關節影響最大,這是由關節本身的一些特性所決定的。
有人做過實驗,在常溫下測定人體不同組織的溫度,關節的溫度是最低的。當被試者暴露于寒冷環境中20分鐘后再測定不同組織溫度,發現關節溫度下降最多。當被試者回到實驗前的氣溫環境后,關節溫度還在繼續下降,這表明關節溫度恢復得也慢。再加上關節炎患者的體溫調節機制較健康人差,所以天氣變化時,關節部位的疼痛首當其沖。
我們都知道,滑液是關節間的液體潤滑劑,其黏度對關節的滑動運動影響很大,而滑液的黏度直接與黏蛋白的含量有關。作為人體主要負重關節的膝關節,約含有滑液0.5毫升,當氣溫下降時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便增加了滑液的黏度,影響了關節的活動。此外,血漿中蛋白含量高也會影響滑液中的蛋白,突然下雨或降溫時的刺激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而腎上腺素可增加血液的黏度,這些都將增加滑液的黏度,從而增加關節阻力,引起關節疼痛。
營造干燥低濕環境可緩解病情
既然關節炎與天氣變化有如此密切的關系,這就讓人想到了利用氣象條件有針對性地對關節炎進行治療。
實驗發現,讓關節炎患者到氣候干燥、長期有陽光照射、晝夜溫差較大,而且氣壓和濕度變化又較小的沙漠地區療養,療效很不錯。但當患者返回原來的環境時,仍有部分患者舊病復發。這一方面說明單純依靠氣候來治療關節疾病,還不能達到治愈每一位患者的效果;另一方面倒也證明了人工創造適宜的小氣候環境(使溫度正常、濕度偏低),對治療關節炎有輔助作用。
總之,氣象因素對關節炎的影響是多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綜合影響。氣壓及濕度變化較小的環境,可能有助于改善關節炎患者因天氣變化所致的關節疼痛。
關節炎患者日常保養需注意4點
日常生活中,關節炎患者保持愉快心情、控制體重、合理飲食及正確休息和鍛煉,對于控制病情大有裨益。
三分之二的患者在精神受刺激時可出現病情加重,因此患者要保持樂觀和開朗,盡量自我克制、自我調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
減肥可以減輕負重關節的壓力,增加關節的活動性,防止關節損傷,同時對于痛風患者而言,減肥還可以降低尿酸水平。因此,體重的控制對于保護關節意義重大。
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以吃高蛋白、高營養食物如肉類、魚類,也要吃水果和蔬菜以補充維生素,喝牛奶以補充鈣質,保持營養的均衡攝入。痛風患者則應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避免飲酒,減少果糖攝入,尤其是不要大量食用海鮮、動物內臟。
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發熱、關節顯著腫脹、頸椎或下肢負重病變明顯者應注意休息,休息以2-3周為宜,待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可適當活動。鍛煉需要循序漸進,以剛剛引發疼痛為度,每鍛煉1小時休息至少10分鐘,一天2次。以后,運動量逐步加大,可開始倒走或太極拳、太極劍、騎自行車等運動。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避免過度強烈使用小關節和使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北醫三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金銀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