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控的母親和一個冷漠的父親,足以讓一個孩子失去所有心理健康的權利。原生家庭的暴力行為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摧毀是終身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在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尤其是長期打壓謾罵語言暴力下長大的孩子,在個人成長、人際關系、創富的路上,都會受到不可想象的障礙。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堅定不移的表示愛自己的小孩,但是他們的愛在絕大多數都表現的面目猙獰。
什么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關系中發生的一切暴力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將家庭暴力界定為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按照表現形式劃分,可分為身體暴力、情感暴力、性暴力和經濟控制;按照受害者類型劃分,可分為:親密伴侶暴力、兒童暴力、老年人暴力。
家庭暴力
對未成年人有哪些影響?
當問及未成年犯“家里人對你怎么樣”,選擇“經常打罵”的有16.1%。相關分析表明,被家里人“經常打罵”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高于沒有選擇被“經常打罵”的孩子。事實上,打罵孩子不僅沒有制止反而加劇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加劇了親子沖突
父母打罵孩子的直接后果,不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嚴重的問題是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并成為“離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調查表明,未成年犯離家出走,有一半以上與父母打罵和責備有關。
極易產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調查中,當問及未成年犯“你認為自己性格有何特點”與“家里人對你怎樣”,兩組數據的相關分析表明,在家里被“經常打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內在動因,而父母的打罵則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產生的重要根源。
成為孩子的攻擊性示范
兒童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他們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權威性越強,孩子模仿得越起勁。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打罵,就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為,學會粗暴、打斗、殘酷,并照父母的這種示范來攻擊別人。
處于暴力環境中該如何做?
尋求其他家庭成員幫助,如果爸爸有暴力傾向,就尋找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的幫助,及時制止父親的家庭暴力。
尋求周圍鄰居的幫助,如果被父母家暴,可以敲對面熟悉的鄰居家門,讓領居幫助自己,制止家庭糾紛,化解矛盾與暴力。
尋求居委會、村委會幫助,可以向居委會或村委會等等家庭民事糾紛調解部門反映,讓他們幫忙做好父母的工作,讓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
尋求警察的幫助,及時溝通告訴警察叔叔自己目前所遇到的情況。
如何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多給孩子關愛
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人類文明中永恒的主題。作為家長,一定要對孩子充滿愛心,要多關愛孩子,在孩子面前做一個善于表達的人。給孩子安全感、信任感、愛和接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比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呵護并把這種感情傳遞給他。另外,不要吝嗇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意,要經常和他談談心。當他有了想法或者需要你給予幫助或支持時可以說出來。
父母與孩子平等交流
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平等的交流方式,家長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看作是權威。家庭生活中,家長要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并積極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平等地交流溝通,讓孩子學會傾訴和溝通。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鼓勵和引導孩子做一些事情。
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和父母有著多年生活經驗的差距。很多在父母看來很容易事情,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困難的。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當你做到了就會發現,孩子并非不罵不成材,春風化雨的教導,也同樣能使他茁壯成長。
END
來源:黃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