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如果不能改變目前的狀況,“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依然就會逐漸突出,急需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用生態殯葬作為一種回歸自然,節約資源的新型殯葬模式,推進殯葬改革。
生態殯葬知易行難
'生態殯葬'也稱'綠色殯葬',是一種以樹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樹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它將親人骨灰和著鮮花瓣與泥土葬于樹根四周、草坪之中。綠色安葬象征著生命長綠、精神永存,也符合人們'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
生態殯葬具體又可分為樹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海葬等形式。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殯葬觀念的更新,'綠色殯葬'時下成為引領殯葬發展趨勢的新風尚。
相對于傳統殯葬模式,生態殯葬更加節地和環保。它不占土地或者占地極少,有時還會為城市營造新的大片綠地,改善周邊環境。近年來,生態殯葬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許多地方推出了花葬、樹葬、草坪葬、海葬等生態殯葬項目。但是由于生態殯葬沒有墓碑、墳墓,受入土為安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人認為這是對先人的不敬,還不能坦然接受。
推行生態殯葬模式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的阻力。但是在守住耕地紅線的大背景下,這卻是未來殯葬事業發展的方向。殯葬改革沒有過去時,只有進行時;沒有“暫停鍵”,只有“快進鍵”。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民眾應該盡快轉變觀念,迎接“綠色殯葬”時代的來臨。
政策“溫度”逐漸提升
近年來,各地按照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斷推進殯葬改革,探索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這項工作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困難和問題重重。
日前,民政部會同中央文明辦、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工商總局、林業局、宗教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中國殯葬改革和殯葬事業的發展提出目標任務。
到2020年,中國殯葬事業將實現火葬區殯儀館縣級行政區域全覆蓋并達到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要求,公益性節地生態安葬設施覆蓋到鄉鎮,逐步建立基本殯葬服務制度和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使覆蓋城鄉居民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遺體火化率逐年提高,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50%以上。
具體內容有哪些?我們邀你一起來看看。
殯葬改革在農村有這些要求
根據需要,統籌規劃和建設殯儀服務站等集中治喪場所,合理設置祭掃專門區域,引導群眾文明治喪、低碳祭掃。
開展農村散埋亂葬專項治理活動,把此項活動作為加強和完善社區治理、改善農村社區環境的重要舉措進行統籌部署安排。
充分發揮村(居)委會和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基層組織作用,把治喪規范納入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培育和推廣文明現代、簡約環保的殯葬禮儀和治喪模式。
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公墓管理,對未經批準建設的公墓依法予以取締,對違規改擴建等行為予以糾正,禁止建造超規定面積墓穴、墓位,禁止非法出售(租)、轉讓(租)墓葬用地或骨灰存放格位,禁止農村公益性墓地違規對外銷售。
國外殯葬怎樣做到“節地生態”
事實上,在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
日本:青睞“挖坑”樹葬
根據媒體報道,在東京都內的墓園買一塊墓地,一般需要約30萬元人民幣,即使在地方城市,也要約6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樹葬的價格就低廉多了。安放遺骨,大約在8000元-1萬元人民幣左右。而安放骨灰,只要2500元-3100元左右。“自然葬”包括為回歸自然而撒骨灰,以及為了保護環境而不在墓地構筑人工建筑物。
瑞典:建液態氮殯儀館
瑞典女生物學家蘇珊娜·威-馬薩克幾年前成立了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氮殯儀館,據介紹,專業人士會先把遺體置于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中冷凍,然后放在可降解的棺材里;接著,再把棺材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里,輕輕搖動,遺體會分解成直徑為約5毫米的小顆粒。在除去“顆粒”中的重金屬后,便可把“顆粒”裝進一個由玉米淀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墓園地下。墓園中將種植各種植物,遺體留下的“顆粒”可以給這些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讓逝者在大自然中獲得另一種形式的“重生”。
瑞士:“鉆石葬”
瑞士推出了“骨灰鉆石”技術,即用死者骨灰中的碳制造出高品質“鉆石”,這種“鉆石”可佩戴在身上。此種安葬親人的方式既可最大限度地節省空間,也可與已故親人長相守。 據介紹,這種特殊的人工合成晶體是將骨灰凈化后在1500攝氏度高溫和5萬帕高壓下,經過3周到4周形成的一種類似鉆石的結晶體。因逝者生前生活環境不同,飲食習慣不同,他們的骨灰最終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藍色。
澳大利亞:直立式棺材
死人與活人爭地,在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觀念開放的澳大利亞人,開始選擇更環保及更節約的喪葬方式,火葬及棺材直立埋藏,在大都市逐漸流行起來。
澳大利亞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一家殯葬公司推出了一種新型墓葬法,即把棺材由原來的躺式變為直立式,以節省墓地空間。
美國:骨灰合成人工珊瑚
美國綠色墓葬的形式有很多。以海葬為例,美國人將骨灰與混凝土混合后做成人工珊瑚,沉入海底,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之地。許多死者親屬認為,讓自己心愛的人棲息在大自然中更富有人情味。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創建了第一個綠色墓地,目前全美有32個州有綠色墓地。這些墓地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等人工建筑,墓穴和周邊環境盡可能保持自然狀態,正所謂“塵歸塵,土歸土”。綠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采用可降解材料。土葬者尸體不涂抹防腐劑,用毯子、白布包裹或采用未上過油漆的薄木板、紙板做棺材。
隨著科技的發展,起初只有航天專家或社會名流才能享受的太空葬禮在美國也漸為大眾接受。太空葬禮就是把死者的骨灰放入容器里,通過火箭發射送入太空。根據發送距離的不同,這種太空葬禮收費標準從數百至上萬美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