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183-245年),字伯言,本名陸議,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為孫策之婿,三國后期吳國大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陸遜赤壁之戰時,名氣還不顯赫,直到和呂蒙在陸口合軍取荊州時才初露鋒芒,脫穎而出。后火燒夷陵,戰功顯赫,遂成為吳軍一位杰出人才。
赤壁之戰以后,劉備占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后又說土地少,從東吳手中借據了荊州,當時碩大的南郡被劉備占去了一大半。后來劉備取得西川,也不肯歸還荊州。
不得已孫權遣魯肅、呂蒙爭長沙等四郡,劉備又從西川趕回油口(公安),準備與東吳交戰。當時有兩條不利的因素使劉備不敢輕易下手:一是冒天下大不韙,怕人指脊梁骨,說東吳借你劉備土地,你劉備不還,還要打人家東吳,堂堂的臉面往哪里放,不得人心;二是蜀、吳交戰,西川后方的兵力就會空虛,北方曹操就要趁機襲擊他的后方,到那時蜀吳兩家聯盟破裂,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只好托人與孫權議和,將長沙、桂陽、江夏(半個)劃歸東吳,雙方罷軍,江東在魯肅的經營下多年得到安寧。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魯肅卒。呂蒙代魯肅屯陸口,就積極在陸口備戰,趁找時機奪取荊州。為了隱蔽企圖,呂蒙稱病回建業,途經蕪湖陸遜駐地,兩人相見。陸遜問呂蒙:“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后不當可憂也?”呂蒙對陸遜說:“誠如來言,然我病篤。”陸遜猜出了呂蒙稱病回建業的意途說:“羽矜其驍氣,陵轢于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于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見至尊,宜好為計。”陸遜的一番話,說到呂蒙的心坎上去了。呂蒙感到大喜,覺得陸遜是個大人才,回建業拜見孫權時,鼎力推薦陸遜到陸口替代自己。并對孫權說:“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后可克。”孫權同意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
陸遜一到陸口,立即寫信向關羽示好,說自己年輕,沒什么本事,今后有待關將軍照顧。還把關羽吹捧了一番,贊賞他的功德和對他的仰慕之情,還誠懇表示雙邊和好,互不為敵的情意。關羽看信后,不但胡子都翹到眉毛上去了,而且還輕視陸遜年輕,嘴巴無毛,干不了大事。關羽愈發大意,喪失了對東吳的警惕。這樣他就好去侵占曹操的地盤,并把鎮守荊州軍事力量抽去攻打新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將關羽水淹魏七軍,生擒主帥左將軍于禁,乘勝圍攻敗退樊城的魏征南將軍曹仁。但由于后備物質供應不及時,關羽聲稱要懲罰江陵、公安的將領糜芳、士仁,二人不堪忍受,頓生異心,引起部下的不滿,后方也危機四伏。陸遜對這些情報了如子掌,再加上魏王曹操為了解樊城曹仁之圍,采納了丞相司馬懿、曹椽蔣濟的建議,利用劉備拒不歸還所借荊州、又搶了吳軍的糧草為借口。派人勸說東吳孫權抄襲關羽后方,并承諾事后把江南封給孫權。陸遜和呂蒙也認為,關羽素懷兼并江南的野心,對東吳有很大的威脅,時機已到。建議孫權趁機消滅關羽,以解除后患。孫權采納其言,指使呂蒙和陸遜西進奪取了荊州。
自從陸遜和呂蒙“白衣渡江”合取荊州以后,吳、蜀兩國的關系越發緊張,火藥味更濃。雖說取得了荊州,但兩國邊境時而擦火,不得安穩。蜀漢章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后三個月,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率大軍全面進伐東吳。孫權求和不成后,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又一面從建業親臨陸口督陣,遣派陸遜從陸口到夷陵抵擋劉備的進攻。陸遜率軍到夷陵后,周密觀察地形和天氣氣候,巧與劉備周旋,讓前軍故意打了幾次小敗仗,最后退到險要的地方,劉備久克不下。蜀軍士氣十分低落,劉備只好下令扎營于茂密森林中。陸遜看到時機已到,一把大火連燒蜀營七十余里,營寨四十余座,使得劉備兵敗如山倒,最后吐血死在了白帝城。此后陸遜名聲大振。孫權即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為表其功德,孫權將原陸遜屯駐的雋口封為“陸口”;仍改雋水河為“陸水河”、呂蒙城為“陸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