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蒿,又名蔞蒿、蘆蒿等。屬于草灘地上生長的一種野生雜草,由于其地上幼莖和地下白莖鮮嫩,人們長期以來取之食用,加之采食期間又處于早春低溫階段,很少有病蟲害的發生與為害,無需施藥,所以屬無公害的原始蔬菜,在市場中很受消費者的青睞。現將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生長特性 藜蒿自然條件下氣溫在4℃左右開始萌發,10~15℃生長較快,20~25℃地上莖易老化,一般采收期為2~4月份,保溫栽培12至元月能提早采收,按陰歷法農民有“一月藜,二月蒿,三月以后當柴燒”的諺語。目前栽種的藜蒿可分3種,第一種是大葉蒿,葉片多有5裂;第二種是細葉蒿,葉征有3裂;第三種是碎葉蒿,葉片邊緣有很多小鋸齒。地上莖有節,每節上有隱芽,可形成新的植株。地上嫩莖和地下嫩莖是收獲食用的主要部分。葉片正面呈綠色,背面呈白色,有絨毛,莖桿食用的部分有青綠色和紅色兩種,主要受栽培品種和栽植密度影響。
2.栽培技術 (1)選用高產品種。人工家種應選擇大葉青桿藜蒿品種。該品種在繁殖中發苗早,采收時間較普通品種早5~10天左右,能提早上市;苗頭多,產量高667平方米一茬可產700~800公斤,采用雙膜保溫栽培二茬單產可達200~300公斤。(2)采用快速繁殖方式。藜蒿的繁殖方法有挖蔸分株繁殖法、枝條剪切扦插繁殖法、壓條埋土繁殖法、砍條直播(或撒播)繁殖法等。要想達到快速繁殖高產,多數采用砍條直接條播或撒播繁殖法。這一方法就是在10~11月份將地上莖或地下莖砍(挖)起,然后用快刀砍成10~12厘米的小段條,每段條上保留2~4個葉節芽。這種繁殖方法既能快速、省工,又易高產,但用地上莖繁殖比地下莖繁殖出苗更早,芽苗發的更多,產量更高,效果更好。(3)施足基肥。為了達到高產,在人工家種條件下,最好選擇沙質土壤進行栽培,整地時667平方米施有機雜肥3000公斤、碳銨、磷肥各50公斤、鉀肥12.5公斤或有機肥中加施復合肥40~50。(4)采用保溫栽培。藜蒿雖說野生能力強,抗寒耐低溫低濕,但采用大棚套小棚或浮膜覆蓋其增產效果更佳。一般保溫5~8℃左右。11月中旬扣棚,元至2月即可上市。棚溫晴天氣溫控制在15~20℃,夜間8~10℃,棚內溫度不宜太高,否則,莖桿易老化,失去食用價值。(5)田間管理。藜蒿出苗后及時中耕除草,結合中耕除草667平方米追一次尿素10公斤或人畜肥2000公斤,促進早發快長。一般中耕除草兩次,當幼苗株高10厘米時667平方米施尿素15公斤。同時用5克“920”對水40~50公斤整株噴足。(6)適時采收。當藜蒿株高15~20厘米時用利口刀平地割齊,打掉下部葉片,保留上部少量嫩葉,扎把出售。采用大棚保溫栽培收割后要立即追施肥料,促使重新早發,確保二茬高產。
(魯運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