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二元經濟模型,劉易斯轉折點變化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農業剩余勞動力基本消失;二是農業工資率大幅度上升。經濟作物的收益高于糧食作物,當存在剩余勞動力時,農戶總是通過種植勞動密集型的經濟作物實現最大程度的“自我雇傭”。為了解當前農業勞動力流轉的趨勢和對金融需求的影響,我們對糧棉生產大市——周口市作了調查。
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消失,應該最先體現在農業生產結構上。在對周口市的調查顯示,農戶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基本溫飽把大部分耕地用于糧食種植,糧經比例保持在5∶1左右。80年代中期以后,吃飯問題基本解決,農戶開始擴大經濟作物種植以充分利用勞動力增加收入,糧經比例震蕩下行。到本世紀初,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勞動力稀缺性顯現。2004年糧經比例達到2.3∶1,經濟作物種植比例達到高峰。其后出現了轉折性突變,糧食作物比例迅速提升,2010年為7.5∶1,超過了改革開放初期。從農業工資來看,一直處于穩定的增長狀態,但實際從事農業的人口卻一直在遞減,所以農業工資率應該一直處于上升通道,并且增速高于按戶口統計得來的值。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認為“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從種植結構來看,農業剩余勞動力在2004年前后已經枯竭,農戶為了獲得較高的務工收入不得不調整農業結構。
“拐點”后,農業勞動力將繼續流出。我們對276個農戶做了勞動力配置意愿調查。結果顯示,利于勞動力進一步流出的“種糧+務工”模式成為七成以上農戶的選擇。農戶行為背后的邏輯是農業經營規模超小,雖然“劉易斯拐點”后農業邊際工資率提高,但由于戶均耕地規模僅有4.4畝,單靠農業難以實現收入快速增長,因而大部分農戶選擇以務工為主,兼業種植“懶莊稼”。
“拐點”后的農村金融需求特點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劉易斯拐點”后,農戶行為模式的變化必將導致其金融需求的改變。
“主力農戶”金融需求擴大。在勞動力非農化的同時,周口市糧食和畜牧業產量不斷攀出新高,主要原因是部分農戶加大資金投入,以資本替代勞動,擴大經營規模,成為農業經營的“主力農戶”。這一點從農戶購置農機可以得到佐證:2007年,周口市農機購置補貼僅發放1080戶,而到了2009年這一數字激增到4434戶。“資本替代勞動”導致部分農戶農業生產對投資的依賴程度加深,信貸需求會同步上升。據我們對純農戶的調查,他們中70%有擴大經營規模的意愿,并有意通過貸款提升農業集約化水平。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貸款需求增大。農戶的主要勞力外出務工,返鄉耕種的成本較高,于是承擔代耕、代種、代管的組織應運而生。如周口市太康縣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出了“您在外安心掙錢,俺在家幫您種田”的經營理念。太康縣“地管家”專業合作社擁有社員68戶,入股資金80多萬元,各種農機具133臺,不但轉入土地2850畝,還為非社員農戶有償代管7000畝。農民專業合作的生產經營規模逐步擴張,向著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將原來農戶對貸款分散需求凝聚為集中需求。農業生產的社會化使農戶分散的信貸需求有效地集中起來,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為金融支持農業生產提供方便。
土地轉入方信貸需求發生變化。據調查,周口市53%的農戶有轉出耕地的意愿,有12%的農戶有轉入耕地的意愿。土地流轉需求也對信貸支持提出了較高要求。首先,貸款額度由小額向大額轉變。周口市土地流轉的價格一般在一年每畝500元左右,轉入方要實現規模效益,轉入土地一般不低于30畝,僅每年的租金就需要1.5萬元以上,再加上常規投資,資金需求在5萬元以上。轉入方的融資行為接近于企業的融資行為,對資金需求將由小額信貸向大額信貸轉變,但鄉鎮農村金融機構審批權限不夠。其次,對信貸的期限要求發生巨大變化。周口市主要支農金融機構是農村信用社,其一年期以內貸款占比高達95%。這樣的期限結構基本能夠滿足普通種糧農戶的生產需求,對于土地流轉的中長期貸款需求卻難以滿足。
創業信貸資金需求凸現。從調查數據來看,4%的農戶有創業愿望,信貸需求隨之急劇膨脹。據調查,周口市2010年創業信貸投放余額1.2億元,支持2200多人次實現創業。考慮到大部分創業者由于抵押不足、信息不暢等原因未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情況,創業貸款的實際需求更大。
相關政策建議
要消除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對農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必須適應當前農業發展的形勢,大力開展農村金融創新。一方面,促進農業勞動力順利轉移,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拓展空間;另一方面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要素的優化配置。
推廣政策性保險,降低農業風險。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要向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宣傳種植業保險的優惠措施和風險分擔功能。通過用足政策性保險政策,穩定農戶的種糧收益,降低糧食種植業的信貸風險,吸引更多資金支持農業生產。
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實現“小經濟”和“小金融”的有效對接。要鼓勵各種經濟主體積極興辦農村金融機構,允許各類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優先考慮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積極培育民營銀行。以微型金融機構熟悉借款人的優勢彌補信息不對稱的缺陷,實現“小經濟”和“小金融”的有效對接。
強化金融支持,促進土地流轉。金融機構要根據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適當擴大貸款額度,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有效滿足農村經營的金融需求。要在借鑒小額農戶貸款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發放大額農戶聯保、大額農戶信用貸款,滿足土地流轉前后資金需求增大的實際需要。
改進金融服務,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金融機構要有針對性地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財務、金融知識輔導,引導其規范財務管理。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情況,創新金融服務,開發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的金融產品,并給予信貸優惠。
創新信貸產品,加強對農民創業的信貸支持。金融機構要針對不同的創業人群,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信息共享和溝通,開發出適合不同創業群體的信貸產品,支持農民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