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被人問到:“為什么會回國?”
擔心孩子變成香蕉人、找不到根是一個原因,其實還有一個很“狹隘”的私人原因:那就是,萬一我兒子將來酷愛思考(chengming cheng jia),他的語言駕馭能力制約了他的思維深度了怎么辦?聽起來很玄乎是不是?且聽我慢慢道來。
關鍵字
強勢母語
兒子出生在柏林,一歲以后我們到了德國西部一座非常富庶、安逸并且沒有排外傾向的城市工作。我們全家對這座城市的喜愛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再加上工作的穩定及優厚待遇使我們幾乎不愿設想放棄它的可能性。也就在這時,一位曾在洪堡大學讀博士并教授中文的教授來我家做客,看著我家剛會走路還不會說話的兒子問我:“你想好了嗎,給他哪門語言做母語?”我很疑惑地問:“這還用選嗎?家里說中文,外面說德語,這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雙語都進入母語區嗎?”
于是,教授不緊不慢地為我講述了她接手過的一個學生的故事:
凱(化名)的父親和母親都來自農村,不同的是父親是個理科高材生,母親卻沒多少文化。在凱兩歲左右的語言敏感期,一家人隨父親到日本留學讀研究生,于是凱被送進了日本幼兒園,在家里雖然父母也會和他說說中文,但由于母親的不善言辭、父親在家的時間又非常少,所以很快,凱就說非常流利的日語,中文則完全不及日文的水平。
三年后,父親到美國去讀了博士,凱進入了美國的幼兒園,沒有了日語環境,媽媽又不會日文,中文表達也跟不上,凱開始沉默了……又是三年過去了,凱的英文水平跟不上同齡的孩子,可就在這時,他父親的博士又讀完了,又轉至德國讀博士后。
我的這位教授朋友見到凱時,他已經十歲了,可是越來越不會說話了。當她問他問題時,看得出他很想表達,可是非常痛苦、汗流浹背,他支離破碎的語言系統中無論如何也整理不出完整的思路,表達不清他想表達的意思。他一句話中夾雜著各種誰都聽不懂的語言,自己急得抓耳撓腮、難過到淚流滿面,真的非常可憐。
“母語區”和“強勢母語”
這個例子太極端了,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讓我沉下心來仔細思考這個母語區的問題,母語區究竟——
是一個“桶”,有一定的容量,滿了則溢?
還是一棵樹,越多枝杈越能開枝散葉?
那些能夠同時掌握多國語言的人究竟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學習才能做到既不影響思維能力又能夠學好各門語言的?
教授朋友告訴我:她認為凱的問題出在2歲開始學語言后沒有任何一門語言強勢到能夠幫助他組織他的思維并表達出來,進而我們做出了兩個推斷——
同時進入母語區的語言不論有多少,主導思維的語言只能有一個,即你的思維語言,我們姑且稱他為強勢母語;
對這個強勢母語掌握的精深程度決定你思維的深度。
關鍵字
思維構建
多語言“天才”用什么思考?
正巧,沒過多久我所在的教育機構組織了一次多語言學習研討會,與會者有語言學研究的博士、教授,也有我這樣的做東西方教育比較的工作者。
會上專門請來了十來個在至少兩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志愿者。因為歐洲本來就是個多語種地區,日耳曼語系、拉丁語系、斯拉夫語系等等,小孩子在一個多語種家庭長大也就非常正常。
這些志愿者們都無一例外地將幾種語言都運用的如母語一般淳熟,而且那天接觸到的志愿者中,有一位女士是在4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的,爸爸是法國人,媽媽是意大利人,外婆及許多親戚家的表兄妹們在一起是講阿拉伯語的,而他們一家又生活在德國,周圍大環境是德語。
我就好奇他們為什么不混淆,于是問了他們的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等等,尤其是那位在4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女士。她從小在德國長大,在家說法語和意大利語,在外面說德語,在和一些表兄妹在一起的時候也能說說阿拉伯語,但顯然阿拉伯語的運用能力最差。當問及她德語和法語、意大利語那個最好。她認為德語和法語一樣,意大利語次之。
后來,我們忍不住追問:“當你思考問題的時候你會用什么語言”,她仔細想過后回答:“法語。”在德國長大,大環境是德語,為何法語竟成了她的思維語言了呢?
深究下去才知:她除了幼兒園是德語環境以外,小學以后一直是上的法語學校,而且讀到職高結束就工作了,即便在德國公司上班,每天都要在德語環境下說德語,思維語言竟還是法語!
多語言環境下,必須建立起強勢母語
這個故事,不正說明了構建思維的是她掌握的最精深的那門語言嗎?(她上的是法語學校。)我們借著這個思路問了在場所有志愿者,得到的是同一個結果。
這個研討會的結果是我感覺自己收獲滿滿的同時,開始回家和先生商量如何構建我們自己孩子的強勢母語的問題了。
關鍵字
思維深度
“在德國出生的中國孩子”
回來后,我和先生做了這樣的分析——
如果孩子在德國長大,只能上德國學校,因為我們的中文學校還沒有強大到如法國學校、日本學校在德國能一路直升大學的地位。那么將來他的強勢母語一定是德語而非中文。
如果說他的思維深度取決于這門強勢母語的精深程度,那么,如果將德語作為強勢母語我家娃就木有優勢了,因為
1、我們父母雙方沒有一個是以德語為母語的;
2、我們幾乎無法提供給他在強勢母語精深方面的幫助(他很快就會超越我們),一切都得靠他自己;
3、如果把德語作為強勢母語,我們起步也比別人晚得多,因為我們在家只說中文,他是上了幼兒園才開始說德語的,而且也只在幼兒園里說。
關注思維深度,必須強化強勢母語
這樣分析下來,一切都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首先關注的是他的思維深度,那么強化他的強勢母語是第一要務,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希望成為強勢母語的語言來學習。
這個問題想明白了,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有些人可以既不影響思維能力又能夠學好各門語言了。因為他是建立在構建好了強勢母語的基礎上的。
語言是思考的牢籠
我們批改論文時會看到不同文章,有的同學辭藻華麗、句式復雜卻言之無物,或不知道他的立場、觀點在哪里;有的同學句式簡單卻言之鑿鑿、條理清晰。
這就與詞語掌握的多少無關,而與思維力、思維深度有關了。“語言是思考的囚籠”,在這里就有所體現。我們常常困惑于想法不能確切地表達,或者只能表達出自己思考的小小一部分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在單語環境下長大尚且如此,那么多語種環境下的孩子呢?
關鍵字
擇校焦慮
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給如我一般的有選擇障礙癥的爸媽們一個分享,而“如何操作,會對思維廣度、深度有影響”,這個話題太大太難,我不敢妄加斷言,我們也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直覺做自己的選擇。
強勢母語選擇與擇校的焦慮
上面的這些案例,堅定了我“給孩子構建強勢母語非常重要”的這個信念,在上海許多家長焦慮的擇校問題上,這個理念也應該起到關鍵性作用。
新加坡總統李光耀在《新加坡雙語之路》一書中提到,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為了救國家于水火,采用了英文、中文為主流語言。但是官方用語是英文決定了英文成為了新加坡人的強勢母語,這從我們新加坡同事用英文寫信的熟練程度優于中文就可以看得出。
而現在的我們,身在上海這樣國際化的城市,將英文或者是中文作為強勢母語,都可以比較容易地實現,選擇權全掌握在家長們的手中。而選擇哪種語言做第一母語也沒問題,但你需要選,并且堅持。所以,應該有自知之明,知道哪種選擇對自己最便利——
有的朋友很早就做出決定:孩子上到中學要去英語系國家讀書,那么他們雖然全家都是中國人,而且小學也上體制內的雙語學校,可是由于孩子從小在讀英文繪本上下的功夫會比中文大,上了小學還是不間斷地擴充自己用英文學習的能力,孩子很自然地就顯現出英文成為第一母語的趨勢——她用英文想問題、寫作的速度比中文快。即便人在上海,選擇英語作為第一母語并早早打好基礎也不足為奇,選擇全靠父母。
另,對于我的文章,有人可能理解為啟蒙期一定只能用一種語言,這我倒不這么認為——否則雙語家庭,多語種家庭怎么辦——只是在小學之前,你如果想清楚了后面要用哪種語言學習,當然最好能強化一下這種語言比較好,省得一上學就顯得比較吃力(吃力程度自然也是因人而異的)。
我是認同雙語教育的
最后,必須強調一下,我是認同雙語教育的,因為——
我們希望孩子將來的思維既深且廣,雙語學習一定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多角度地看待這個世界。
如果能夠以強勢母語為核心建立出自己的思維系統,再同時進行雙語或者多語的學習,這時孩子的表現就可以是兩個語言體系相互借鑒共同生長。這從上海許多學習雙語的小朋友身上都可以得到例證。
最后,用我的好友說了一句很神總結的話:強勢母語是心臟是根基~其他語言是眼睛是窗口
楊捷:微信平臺“爸爸真棒”聯合創始人之一。科技哲學專業碩士,曾在大學任職3年,2000年赴德留學,在德國學習工作近10年。先后求學于柏林工業大學經濟數學專業、柏林自由大學學前教育比較專業、科隆教區教育學院親子培訓師方向。曾經創辦德國北威州的第一個中德雙語親子班。
作者 | 楊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