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岱村地處太行山南端,是一個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莊。西北距離縣城45公里,東邊距離河南林州市40多公里,西南距離陵川縣只有20多公里。一條連接晉豫兩省的古商道從村旁繞過,帶給小村莊數百年的繁華,留下了古樸典雅的廟堂建筑和成片的特色民居。精美的磚木石雕透露出昔日繁華的影子,典雅樸拙的匾額詞句傳遞著家風家教的濡養。繁華過后是落寞,那些依然矗立的明清古建筑,在歲月的更迭中顯現出一種古樸的風韻,雖殘敗卻散發著蒼涼之美。
窯底院門前的青石古道
有學者指出,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戰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留下了大量的遺跡遺址。僅在我市就有不少軍事遺址,像明代長城遺址就有19處之多,分布在黎城,而壺關縣則有一處戰國長城遺址。其他像寨墻、堡壘等軍事遺存則各地都有,零散分布。此次記者走訪的芳岱村就有幾處軍事遺址,記錄了歷史上的一頁篇章,留給后人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
壺關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壺關縣志》道光版曾記載“壺關居上黨上游,當三晉兩河之沖,為歷代用武所必爭”。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帶來了戰爭這一社會歷史現象。
芳岱村是陵川縣北部、壺關縣南部經樹掌、大峽谷到河南林州的唯一交通要道必經之處,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芳岱村北靠大垴山(俗稱寨址山),東挨老虎山,西臨將軍峰。北面大垴山頂有軍事工程方城、東面老虎山半腰有軍事寨堡東寨,將軍峰上有烽火臺舊址。這都是古代戰爭歷經千年而留下的印記。
大垴山海拔高度1425米,為四面絕壁孤峰。方城遺址就位于大垴山峰頂,總體保存基本完好。據有關學者考證,此遺址是戰國時長平之戰的遺存,可能是趙國將領廉頗在此駐扎的指揮機關。從東側的小垴山西上,攀巖50米的絕壁山脊石徑,便可進入方城內。山路崎嶇,林木茂盛,攀登極為不易。登臨高處,一處石塊壘砌的巨大城堡形建筑躍然眼前。雖然已經坍塌,但氣勢猶在。
芳岱村北大垴山上的方城遺址
方城遺址東西長70米,南北寬5米。該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站在此處環視四周,視野開闊,五指河與清晴河在山腳的東南部合流。東面遙遙相望的是回車村山頂上的寨堡,南面則是河東村山上的寨堡。
方城分南北兩部分,南部為貫通整個寨堡的東西走廊,長約60米,寬0.5米,底部為平石鋪地。走廊南側石墻外,就是高達60多米的懸崖絕壁。絕壁上建起三層4米高的護寨堤壩墻,一直砌到和走廊南側石墻平齊。走廊北側是三間石砌房屋,不過只殘存一米多高的根基了。灌木雜草在石塊之間叢生,一片荒涼。方城東側有一橢圓軍事堡壘,東西長2.5米,南北寬1.8米,西側墻體寬厚達2.2米,巨石橫砌,極其堅固。
從方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圍地形以及寨堡規模判斷,這是當時進出晉豫之間戰略要道上的重要節點,此處四周分布的寨堡、烽火臺可為佐證。附近村民在這一帶耕地時,曾撿到不少青銅箭頭,仿佛與歷史上的戰爭做印證。
芳岱村東南方向500米左右的清晴河峽谷河床,就是古時候晉豫兩省之間的通道,往北連接到著名的太行山大峽谷西端。長平之戰時,秦軍主帥白起派遣嬴豹帶領五千精兵,插入到趙軍腹部,切斷趙軍糧道,導致趙軍斷糧46天,最終大敗。有學者考證,這五千精兵走的道路就是太行山大峽谷這一條路。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這里發生過著名的芳岱阻擊戰。當時,方城和東寨依然發揮著重要的軍事堡壘作用。它們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記錄了歷史的一頁。它們是凝固的軍事歷史的載體,也是重要的民族記憶的基因,有著重要的研究和社會教育價值,亟待妥善保護。
走訪古村落,離不開古廟宇。對各路神靈的信仰,是民間普遍的做法,只要靈驗,就有信眾,而且一般都是泛神論,不拘泥于神位高低、神職大小以及神仙來歷。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有很多大小廟宇,供奉大神的廟宇建筑往往都是規模宏大、格局完整。當然,神職小的廟宇建筑就很簡陋了,比如常見的五道爺廟,或者土地廟,大都簡陋不堪。
芳岱村內外共有六座神廟,有一個比較完善的信仰祭祀系統,比如山神廟、牛王廟、濟瀆廟、馬王廟等。現今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廟宇就是三教堂,供奉佛教的釋迦摩尼、道教的老子、儒教的孔子。這種三教合一、三圣共祭的廟宇在我市各地其實并不少見。這也反映了當地村民對宗教信仰的功利性、實用性和包容性。
三教堂位于芳岱村東,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清代有三次重修記錄,重修石碑都被安放在一座碑亭中。記者一行走訪時,恰逢又一次揭瓦重修,廟內各處搭起了腳手架,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征得維修人員的同意,記者一行走進三教堂,小心翼翼地在腳手架中間觀賞這座三圣共祭的圣殿。
正在維修的三教堂
三教堂坐北朝南,只有一進院落,占地400平方米。有正殿、東西耳殿、東西廊房、南殿等建筑。正殿為三間前廊式建筑,坐落在1.5米高石臺階上,屋脊上有寶頂、有脊獸。廊下高大的石柱撐起粗大的橫梁,房檐下是七朵彩繪斗拱,宛如檐下盛開的漂亮花朵。大殿正門上匾額題寫“佛凝瑞氣”四個金字,左右窗額上有上世紀五十年代題寫的“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黑色大字,將原來的金字完全遮蓋。兩相對照,有一種說不出的怪誕感。
對面不是常見的戲樓,而是觀音殿。格局與正殿相仿,不同之處在于,柱子間額枋下有繁復的木雕云紋形雀替,顯得氣象生動。由于三教堂建在坡地上,觀音殿的后墻建在高高的石基上,后墻外側是一米多高的石砌花墻,中間是一條長長的石板甬道,通往東南方向的山門。山門為垂花門,門額上題寫金字“潤澤生民”,垂花門上有精美木雕。
別看三教堂沒有戲臺,但是緊挨它旁邊的東南方向,卻有一整座古戲院,這就是俗稱官廳院的諸神殿。在傳統村落中,神廟配建戲臺、戲樓都不算罕見,但是,能擁有一整座院子都是為酬神唱戲的戲院,卻是十分罕見的。
據資料記載,諸神殿官廳院“乃春祈秋賽迎神之地也”。春祈秋賽或稱春祈秋報,源自古代先民對土地的崇拜,即春耕時祈禱風調雨順,秋收后報答神功。報答神功有相應的儀式和內容,就是大 家熟知的賽社活動。
諸神殿現在是市級文保單位,占地 300多平方米。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四合 院,地勢比三教堂略低,四面都是二層 樓,山門朝西,與三教堂正門斜對。最有 趣的是,這座古戲院原本是規規矩矩的 坐北朝南格局,后來在清咸豐元年改擴 建時,改為坐西朝東。工程浩大,歷時五 年方改建完畢。
諸神殿其他建筑不需多說,除了北樓是鑿山墊起高高的石階,實際為一層外,西南東各樓俱是二層,尤以東邊的戲臺裝飾最為繁復奢華、精美絕倫。三開間的戲樓正面額枋上彩繪猶存,雀替木雕精湛,有琴棋書畫、有卷曲的云紋。戲臺前后用三座屏風隔開,屏風上布滿彩繪,雖然斑駁脫落,但色彩依然鮮亮。正中屏風上有匾額題“云遏霞飛”,左右分別是“戛玉”“、敲金”。這些詞語連起來,都是形容戲曲聲音美妙悅耳的,也是取個吉兆的意思。戲臺頂部還很罕見地全部鋪設了木制天花板,而且全部彩繪,這在記者所見到的古戲臺中為僅見,從中可以看出芳岱村民對賽社活動的重視。這也為研究清代鄉村戲院建筑格局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正在維修的諸神殿戲樓
歲月無情,剝蝕了金碧輝煌的戲樓外觀,湮滅了悅耳動聽的唱腔,埋沒了響動一村的鑼鼓镲鈸,只剩下滿是滄桑的戲樓和觀樓,院內長滿了荒草,快有人高了。站在院里,在四周高大的建筑映襯下,人顯得很矮小。如果閉上雙眼,似乎仍能聽到戲樓上傳來的唱曲聲和四周的掌聲、歡呼鼓噪聲。
據資料記載,芳岱村的賽社活動延續了千年,從擴建諸神殿開始,村里也有了自己的戲班子,每逢迎神賽社或者佳節,都要在古戲院演戲慶祝。每逢此時,村民們就會將各路神仙請到西樓,大開宴席,唱戲感謝。賽社前,要請神、迎神,賽社畢,還要送各路神仙歸位。因為賽社時,這里會聚了所有神仙,所以這座戲院就叫做諸神殿。
由此看來,住在芳岱村的神仙們生活比較好,起碼娛樂活動時,有專人接送,有專門包房觀看,不需要自己趕路前去擠座,而其他有戲臺的村落,戲臺都是大神的道場,遇到這種大型娛樂活動,小雜神們估計擠都擠不進去,別說有專座了,最多只能在院外聽個響。
芳岱村公用建筑如此宏偉壯觀,源自于村子的經濟實力。芳岱村民絕大多數姓秦,秦姓始祖從明嘉靖年間遷移至此后,艱苦創業,抓住這里位于晉豫商道重要節點的有利商機,耕讀農商并重,到清代中期,村里已經出現了幾戶頗有實力的富戶。大片的清代民居就是從那時開始陸續興建的。
這些民居院落以三合院、四合院的磚木結構為主,歷經百余年風雨,矗立至今,雖然外觀有些殘破,但從選址到建材使用、院落規模、裝飾手段等,依然能夠看出,院落主人當年是何等富裕。目前,這些民居保存基本完整,還有部分現在還住有人家。
芳岱村位于山區,村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民居院落的修建也就隨形就勢、因地制宜,于是這些成片的清代民居就顯得高低錯落有致。百余年歲月的侵染,青磚灰瓦的整體外觀下,顯得渾然一體,自有一種滄桑的魅力。這些院落原來都有各自的主人和名字,現在則是根據在村子里的位置,另外有了俗名:窯底院、東地則院、岸底圪廊院、當中院、岸頭上等等。
這些民居院落無論是位于村子東南角地勢最低處的窯底院,還是位于村中地勢較高的岸頭院;不論是一進、兩進,還是三進院,大都為青磚灰瓦的二層棚樓式結構,寬大厚重的青磚在巨大的條石基礎上疊砌出一棟棟華美的房屋,給勤勞的人們以安居樂業的最好保障。
各種花樣的墀頭
過去的人們無論是讀書求取功名,還是經商務農發家,總是要在老家置辦力所能及的房屋院落,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實實在在的寄托。所以,這些青磚灰瓦的房屋,功能上不只是遮風避雨那樣實用簡單,還是一家人精氣神的展現。這些就體現在房屋的裝飾性構件以及門窗各處的匾額上,比如門窗部位的磚木石雕花、山墻屋檐下墀頭的磚雕等等。透過這些比較常見的裝飾構件,可以看到房屋主人的審美情趣、精神追求。
這些清代民居的雕花裝飾且不說,最有趣的是好幾戶人家的墀頭磚雕,完全和常見的不同。常見的民居墀頭裝飾無非是在兩邊山墻的邊檐下,仿佛房屋頸部的位置,精心雕刻珍禽異獸瑞草之類的吉祥圖案,視財力及審美需求,或正面雕刻或三面立體雕刻,但范圍都不出墻面。
這些在芳岱村也有,然而,這里還有和它們完全不同的墀頭裝飾,它們跳出了墻面的約束,以一種立體的樣式呈現在人們面前。遠看像開在山墻邊檐下的碩大花朵,細看則各有不同。有的像斗拱,上面裝飾了各種花紋和圖案;有的像聚攏的花托,花瓣葉片雕飾成獅頭和花卉,下面還有垂柱支撐。在這有限的空間,工匠們按照主人的情感訴求,將沒有生命的青磚,雕琢出鮮活的形象,讓矗立的房屋也有了生命力。
與之對應的則是遍布門窗的匾額題詞,與其他傳統村落一樣,這些老房子的大門、儀門,以及門窗部位,多有各種各樣的題詞,書法文意俱佳。諸如常見的“視履考祥”、“和氣致祥”、“樹德務滋”、“世德作求”、“其旋元吉”、“長發其祥”、“古訓是式”……這些出自古代經典四書五經的詞句,從道德品行等各方面對自己和家人進行約束和期望,是一種無形的監督,更是一種有效的敦促和鼓勵。記者相信,在這樣一種令人仰望的家風家訓的熏陶下,“讀古人書”、“友天下士”,家家戶戶棟梁之才不敢說必有,但大奸大惡之徒則絕無。
窯底院大門朝東,門外就是一條南北方向的青石板坡路,這是過去的一條古街道,現在依然在使用,順坡往上左拐就是諸神殿。窯底院南墻邊就是晉豫古商道,彎彎曲曲從村子西南邊繞過,現在能看出石板痕跡的長度約有兩公里,踩在這數百年的古道上,似乎正與當年的騾馬車隊同行,耳邊猶在回響鈴鐺聲。
順著這條古商道往村子中心走去,在那里,有一處建于清早期的岸底圪廊院。院子和其他四合院類似,但是小巧精致,只有不到200平方米,院子雖小,但保存完整,各處雕飾精美,正房門側的天地窯都保存完好。這且不多說,最值得記述的是門前的一條青石板小巷。小巷用規整的方塊青石鋪成,寬不到兩米,長約三四十米,經年累月的踩踏,早已磨得溜光水滑。兩側墻根處,雜草從墻縫里擠出來,順路望去,滄桑的韻味十足。若是遇到下雨天,頗有戴望舒《雨巷》的感覺。
岸頭上院子外墻上的“壹善”影壁
從石板小巷里出來,再往坡上走,就能看到一處坐落在2.5米高月臺上的院落,這就是全村地勢最高的清代民居岸頭上。院子是東西并列的兩院四合院,大門位于東院南墻,呈圓拱形,門額題四個大字“東山氣概”,充分彰顯了主人的豪邁氣概和胸懷。與之做映襯的是,西院位置的南墻外,凸起裝飾了一處影壁,上部有磚檐,壁心菱形鋪砌,正中雕刻兩個大字“壹善”。每個字大約一米見方,非常醒目,離老遠就能看到。有意思的是“,善”字頭上兩點是“八”字形,趴在橫畫的兩端。
能出現在影壁中心的詞語大都是吉祥祝福或者自我警省之類的吉語,“壹善”也應該類似,大概是“日行一善”的意思。聯系到房屋主人大門上的“東山氣概”,院內二門上的“視履考祥”,從幾處詞意綜合考量來看,“日行一善”應該是比較符合主人訴求的。同行的村干部介紹說,你看那個“善”字頭上的兩點,是趴在那兒,不是“支愣”著,就是說,日行一善也要低調,不可張揚。由此可見,院落主人能有這樣的一份價值觀和人生觀,足見其胸懷之寬廣。
岸底圪廊院門前的青石板小巷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無論這些院落的主人在當年是何等的叱咤風云,揮斥方遒,財力是如何的雄厚,富甲一方,但總敵不過歷史的風云變幻和時代的更迭。除了這些大大小小的磚瓦土木連接構成的建筑,以及上面的精美雕飾,能夠留給后人一些遐想和故事以外,就是那些藏在門匾里的題字能夠稍微揭示一些曾經的榮耀。
輝煌也罷,平淡也罷,數百年風雨過去,這些老房子也和村子里隨處可見的石碾、石磨一樣,古樸中見滄桑,幽雅中顯破敗,所有的歷史風云、人文故事、兵火余燼皆藏在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磚木石雕中,留待有心人去挖掘、去研究。
文/圖晚報融媒記者:胡海濤
編輯:趙倩
監制:趙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