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益生菌可以說是紅得發紫,其風靡程度能頂得上現象級流量小生了。超市、便利店的貨架上,電視和網絡的廣告中,甚至是你朋友圈里的微商,都隨處可見益生菌的身影。
“孩子拉肚子了,上益生菌;
孩子便秘了,快上益生菌;
孩子感冒免疫力低下了,趕緊上益生菌!”
在各種傳播中,益生菌一度成了神奇的“靈丹妙藥”,各種“功效”層出不窮: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改善腸道健康等等,甚至還有人美其名曰為“未來最好的疫苗”。
真相果真如此嗎?被追的這么熱火朝天的益生菌到底有什么魅力?益生菌到底該怎么選、怎么吃?作為一個合格的老母親,必須把功課做足了!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好好補補課,把益生菌了解個底朝天。
一、益生菌,是細菌,也是伙伴
益生菌,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體有益的菌。早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就已經表明:益生菌是指當攝入足夠量的情況下可以對宿主產生健康有益效果的活性微生物。
就腸道而言,益生菌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平衡菌群。要知道,人體就是一個超級大的細菌庫,在我們腸道中本就生存著超多益生菌,光是這些益生菌群就有1000余種,是人體內細胞的10倍左右。它們在共同的環境中協調發展,維持著健康微生態。
對于寶寶來說,從出生到2歲左右是他們的關鍵時期,腸道微生態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外界變化影響(轉季或者轉奶)而導致菌群失衡!從而出現便秘、過敏或者拉肚肚等一系列問題~
這時候給寶寶適當地補充益生菌,便能幫助寶寶更快的建立菌群結構,促進寶寶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抑制會引起病癥的有害細菌啦~
二、益生菌怎么吃更有效?
再適合孩子的益生菌,吃的姿勢不對也是白搭!
1、溫度要掌握好:益生菌怕熱,千萬不要用開水沖服,水溫應該控制在37℃以內,才可以保持益生菌的活性。而且沖好的益生菌要立即食用,減少益生菌在空氣中久置而失活。
2、什么時候吃很重要:最好飯后半小時后服用,此時胃酸濃度逐漸降低,更有利于益生菌順利抵達腸道發揮作用,并且能幫助消食。
3、不能和抗生素及含抗生素的藥品混吃:抗生素會不分敵我,連有益菌也一舉消滅。因此,應該在使用了抗生素3小時后再吃益生菌。
三、這樣挑選的益生菌制劑才靠譜
由于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益生菌產品太多,而且大多宣稱自己很厲害,導致媽媽們在選擇時茫然不知所措。那么怎么才能挑到真正安全又靠譜的益生菌制劑呢?
1、看菌株
益生菌的菌株十分多元,但不是所有菌株都適合嬰兒使用,麻麻們一定要擦亮雙眼!
具體可參考我國衛計委統計的《可用于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嬰幼兒益生菌產品可添加的菌種一共只有以下七種:
另外,世界益生菌協會提醒大家:“益生菌的功效取決于菌株,不是菌種。”所以,我們在挑選益生菌制劑時,只標明了菌種而沒有菌株號的,不要選。如果菌種菌株超出了上面表格規定范疇的,都是國家不允許用于嬰幼兒的益生菌,也不要選。
2、看活菌數
雖然市面上大多數益生菌都是活菌制劑,但是從嘴里吃進去后,要歷經唾液、胃酸、膽汁等種種磨難,路上死了一大片,最終只有少量“殘兵”能進入腸道,存活下來發揮功效。因此對于益生菌產品我們還要關注活菌數是否達標。
國家衛計委發布的《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評審規定》中明確規定:活菌類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質期內活菌數目不得少于10^6 CFU / mL(g),也就是100萬CFU / mL(g)。
臨床研究也證明,益生菌對人體健康產生作用,其數量最低要10億個。
關于活菌數大家可以看產品外包裝哈,一般跟在菌種菌株后邊。
另外再分享給好奇寶寶一個分辨益生菌制劑是否為活菌的小竅門:就是大家可以用益生菌發酵酸奶看看,能發酵成功就說明是活菌啦。
3、看產品形態
目前市場上主要有粉劑、片劑和液體類三種。通常來說,粉劑是比較常見的,因為相對而言粉劑更容易保存,經冷凍干燥,在多數環境下都能存放,菌株也比較安全;需咀嚼的片劑或膠囊對小寶寶來說有哽咽風險,3歲以下不建議使用;液態下益生菌比較容易失活,活菌數不好控制,不如干粉來的穩定。
衛計委明確指出:
4、看添加成分
有些益生菌制劑為了增加甜度和口感,會放少量的乳糖,也有些會含有少量的奶蛋白,所以家有牛奶蛋白過敏和乳糖不耐受的孩子,麻麻在選擇時要更加謹慎一些。最好的辦法就是購買之前仔細看藥品的配料說明。
但如果看到產品添加了低聚葡萄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抗性糊精這些成分,則可以優先考慮!因為這些成分都屬于益生元,能刺激有益菌群成長,產品的效果會更加好喔~
5、看品牌和廠家
盡可能選擇大廠家、大品牌的益生菌制劑。這并不是對品牌的偏袒,而是只有生產、研發實力強的大廠家、大品牌才有能力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才能更好的保證益生菌的活性。
好了,說了這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益生菌有了更深的了解呢?尤其是益生菌制劑,畢竟是孩子要吃下去的東西,媽媽肯定要擦亮火眼金睛去挑選,不能有絲毫差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