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虎媽”之后,“狼爸”近日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從小施以拳腳,其3個孩子卻考進北大。據此,作者還出版《所以,北大兄妹》一書來宣揚其獨特的教育理念。某名導演為其作序,稱其教育方式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典范。
“狼爸”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打是一種威嚴、一種法度、一種文化”。“打是親,罵是愛”的傳統教子觀念在“狼爸”那里有了新的詮釋。他認為,3個孩子能進北大都是打出來的。“狼爸”每天晚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們挨個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課文,背不好難免一頓打,打完以后還得背,一直到會背了才能睡覺。在“狼爸”看來,體罰不是傳統家教的全部,不是傳統家教的目的,體罰是師長尤其是父母的權利,是孩子的福祉。
我們且不說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與考入北大有什么聯系,就是把孩子的成功與打罵家教“綁”在一起也難有多少說服力。這種想法和做法與“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相悖,與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更是相去甚遠。當然,教育孩子,懲戒是需要的,比如犯錯后果嚴重、染上惡習等,但是懲戒不等于打罵,在懲戒的諸多方式中,侮辱人格、打罵是效果最差的一種。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不應以家長的意志去壓制孩子的個性,應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和個性發展的空間。
筆者最近看了畫家幾米的《我不是完美小孩》一書,書中的小主人公道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大人希望小孩按照他們的希望,長成一個令人羨慕的模范兒童。但大人的希望,卻總是讓小孩感到深深失望。”很多孩子想不明白,為什么大人們總說現在的小孩最幸福,可是只要算術出錯、鋼琴彈錯、英文拼錯、拼音寫錯,一點點小錯在大人眼中會被放大成大錯,“為什么大人們一天到晚要看我哪里出了錯?”
可見,強迫式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打罵,解決不了家長所認為的教育“問題”。打罵可能會使孩子成為你眼中的乖孩子,但長此以往,孩子的個性會漸漸泯滅,即使“成功”,也是以犧牲個性和長遠發展為代價的,這絕不是教育的初衷和歸宿。
“狼爸”還拋出一個“高論”:“民主即孩子是民,家長是主。”在家里,只要他提出要求,孩子們必須無條件服從——不許隨便喝可樂、不能隨便開冰箱門,甚至在夏日酷暑不許吹空調……這一切,在旁人看來,非但不近人情,而且沒什么道理。很多家庭教育案例和現實版故事反復揭示,家長的專制會給子女帶來消極影響,比如專制和暴虐,培養出來的更多是奴性而不是創造性。筆者推測,這種環境下培養的孩子即使進入名校,也可能因沒有快樂的童年留下遺憾。當他獨自面對新環境、面對人生的時候,恐怕還要重新適應,重新學習。
我們不能責怪孩子,但必須反思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育必須尊重人、積極引導其個性和潛能的發揮,教育方法也不能違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必須重視孩子內心的幸福和感受。教育首先是教孩子成人,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個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