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意識正在淡化的今天,很多初中生不懂得感激或者回饋社會的意識淡薄。他們正處于身心全面發育的特殊階段,適時恰當地對其進行感恩教育,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初中語文教學在這一教育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備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養的功能。為使初中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學會感恩,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應該充分細致地挖掘語文教材中相關的教學資源,讓感恩教育輕松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具體而言可抓住讀、說、寫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從朗讀中體悟恩情
初中語文教材的豐富多彩使其成為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中通過學習、朗讀、思考那些文質兼美的課文,就可能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親情是人類最真摯美好的感情,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散步》一文能讓學生體會到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和濃濃的親情。《行道樹》一文倡導的無私奉獻精神能讓學生反省大自然所給予我們的以及我們所應該付出的,明白只有懷著感恩的心,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黃河頌》、《最后一課》可以引導學生感悟一個強大的祖國對人民的意義,從而激發學生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情感。教師在朗讀講解《捕蛇者說》等課文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思考、聯想現在和諧的社會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學會感恩。
在口語表達中加深對感恩的理解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的話題引導學生在思考后討論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散步》這篇頗具感恩意識且內涵豐富的散文,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在兩難的情況下,“我”作出了怎樣的選擇?“我”為什么要這樣選擇?如何理解文章最后說的“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課文為何要大詞小用、小題大做?在深入討論后學生應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中年的責任是既要愛幼又要尊老,生活的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也是這樣。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這樣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感恩。
在寫作中抒發心中的感動
一些學生寫作文時,言之無物,沒有具體內容,缺乏真情實感。選擇一些容易引發學生共鳴的話題,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讓他們心懷感恩,體驗點滴親情,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要求學生寫一些感恩內容的文章,啟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積淀,有助于其自我反省和良好品德的養成。學生在情感教育的熏陶中,通過積極主動的情感和思維活動,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切身體驗,獲得自己的感悟,感受獨特的審美樂趣,這正體現了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特點。比如,讓學生將自己“心中的最愛”與父母“心中的最愛”進行比較,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切實感受親情的溫暖與厚重。
教師要把寫作訓練穿插在平日的教學中,抒發心中的感動是寫感想或“小練筆”的有利時機。學習《臺階》后可以讓學生寫一段說給父親的心里話;學習《傅雷家書》后也可以讓學生寫一封寄到家里的信,等等。讓學生通過文字抒發心中的愛和感動,升華自己的情感體驗。
將感恩之心融入日常生活
教師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體悟感人的事,把語文的外延擴展開來,讓語文教育也融入到生活實踐當中,讓語文學科真正具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功能。教師要發揮橋梁作用,通過校園網站、電子信箱、網絡聊天以及舉辦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加強與家長及社會的溝通,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切實把感恩教育落實到實踐層面。
實際上,讓學生“注重情感體驗”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正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感恩是全人類最質樸的情感,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每個中學生都學會感激,懂得感恩,這既能完善中學生的健康人格,又能保持家庭的良好氛圍,進而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北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