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是貫穿于西方哲學發展史的一條主線,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就知識的問題有不同的論述。本文按時間的順序把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對知識的理解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重點介紹了哲學家們如何論述知識的內涵,怎樣對知識進行分類,以及如何獲得知識和知識的作用等等。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998601.htm
關鍵詞:知識 感覺 經驗 理性 來源 分類
早期希臘哲學研究的主要是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問題,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自然哲學時期”。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對知識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代表人物是巴門尼德。他認為“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動的、完滿的,作為思想對象的存在,為探尋確定的知識提供了理論基礎。希臘哲學以獲得關于自然的知識為最高的理想,但是它卻僅局限于感性經驗的領域。隨著希臘哲學的發展,其研究對象和范圍從作為整體的宇宙萬物擴展到了人和社會,對知識的探索進一步深入也更加完整。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認為,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著一些與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主張首先在心靈中尋找這些內在原則,然后再依照這些原則規定外部世界。他認為這個內在于心靈的原則是德性,并把德性等同于知識,并認為德性就指過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藝術,使一切技藝中最高尚的技藝。
但是,蘇格拉底沒有說明這些原則是如何產生的,以及人們如何探尋這些原則。作為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決。他的基本觀點是:理念型相是獨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則就不會有確定的知識;靈魂屬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則它就不可能預先具有潛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識。在此基礎上,他區分了可感和可知兩個領域,對應兩個領域的分別是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
在認識的過程中,柏拉圖的解釋是人們通過幻想形成信念,拋卻其中的可感事物就形成了低級知識,再拋去其中的不純粹因素就形成了理性知識。理性知識是純粹的知識,理智最終認識的本原就是統攝一切的原則――善。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識觀主要包括聯系緊密的兩大方面內容,其中之一為知識等級,即感覺、記憶、經驗、技術到智慧的“五部曲”。所有動物生而具有感覺,有些能從感覺到記憶,有些則不能,因為記憶高于感覺。但動物很少有經驗,只有人能從記憶中得到經驗。經驗形成技術,無經驗則訴諸偶然,所以經驗算是廣義的知識。雖然在實際活動中經驗和技術似乎無差別,但嚴格來說,二者很不相同:經驗對應于特殊,技術才對應于普遍;有經驗者只知道是什么卻不知道原因,有技術者則知道原因,懂得為什么;技術能傳授而經驗不能,而知與不知的標志就在于能否傳授。所以,技術比經驗更接近狹義的知識及科學。技術也有不同的種類和等級,有的技術為生活必需,有的只供消磨時間并無實用,這后一種技術更加智慧,因為智慧就是關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知識,“智慧”就是“哲學”。哲學作為最高的知識具有三個特征或條件:其一,因好奇而生;其二,因閑暇而生;其三,為自由而生。
亞里士多德的重要貢獻是對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分類。他以知識的目的為依據,將所有知識分為三類:理論(思辨)知識、實踐知識和創制知識。以知識的對象為依據,將知識分為各門具體科學和哲學。在理論知識中,又以對象的不同再分為三種知識:研究運動而又可分離存在東西的是物理學(自然學);研究不運動但也不分離存在(即在質料中)東西的是數學;研究不運動又可分離存在的東西是第一哲學(即神學),亦即我們所說的“形而上學”。
希臘哲學的紛爭不斷,最終走向了瓦解,隨之興起的是基督教哲學。基督教哲學的代表人物奧古斯丁。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是真理自身和人類真理的來源。他按照柏拉圖主義的思想,把知識對象和知識關系理解為由下到上的等級關系,有形事物、外感覺、內感覺和理性構成了一個由低到高的等級。有形事物被身體感覺所感知,身體感覺不能感知自身。內感覺不但可以感知被身體感覺所感知的有形事物,而且可以感知身體、感覺自身。理性卻認識所有這一切,并認識自身。因此,理性擁有嚴格意義上的知識。所謂“嚴格意義上的知識”指確定的真理,包括數學命題、邏輯原則和哲學命題。作為基督教哲學的維護者,奧古斯丁把知識的來源歸結為上帝,這是必然的,卻因此而為后來的經院哲學留下了發展的空間。
當時的學校大部分都在教堂附近或者修道院舉辦,而教師也多數由教士充當,神學依然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科,基督教哲學因此逐漸發展到了經院哲學。但是,在知識的來源上,經院哲學比早期的基督教哲學走得更遠。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托馬斯承認知識開始于感覺,感覺是知識的一個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人的靈魂的理智活動同樣也是知識的一個來源。在感覺與理智關系的問題上,托馬斯說,理智的抽象活動不需要一個外在的精神實體的推動,而是在感性活動內部自發產生的。在這個意義上,托馬斯已經拋棄了上帝。他認為,在感性活動的想象階段,事物某些性質在人的思想中與事物的形狀相分離,重新組合在一起,這已經是一種抽象,并且這并不完全是感覺所能完成的活動,理智已經潛在地參與其中起作用。想象所抽象的產物雖然脫離了具體的質料,但不能脫離關于形狀的印象,因此,想象所能達到的只是可感形式。理智抽象把可感形式中的質料因素,即一切與具體形狀、大小有關的印象完全排除,達到對無形的、普遍的形式的認識。從想象的抽象到理智的抽象不僅是從可感形式到純粹形式,也是理智由潛在到現實的發展過程。
在英國,經院哲學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英國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羅吉爾?培根認為知識的來源有三個:權威、理性和經驗。雖然培根承認權威,不過,他認為對于權威只能信仰,而不能通過它們來了解事物。在這個意義上,他實際上拋棄了權威作為知識來源的可能。因此,他明確提出:“獲取認識的兩種方法,即通過推理和通過實驗。”至于經驗,他認為有兩種:外部經驗、內部經驗。他關于理性與經驗之間關系的闡述是,一方面,認識只有推理是不夠的,還要有經驗才充分,“沒有經驗,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充分被認識”。另一方面,自然的經驗是不完善的經驗,科學家必須掌握進行實驗的本領,即以特定的目的和手段進行的科學實驗。他認為這種本領高于一切思辨知識和藝術。
隨著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經院哲學中因為先天不足而遭到淘汰。因為在知識來源問題上認識迥然不同,各個派別沖突不斷加劇,逐漸形成了強調經驗的經驗論和強調理性的唯理論兩大派。
早期經驗論的代表人物英國的費蘭西斯?培根。他是近代哲學第一個提出經驗論的基本原則的哲學家,主張一切知識都來源于經驗,同時也看到了感覺經驗的局限性,主張將經驗與理性結合起來。培根也是第一個自覺地把知識和方法問題當做哲學研究的對象的哲學家,經驗歸納法的制訂為知識的發展提供了方法論。
霍布斯是培根的后繼者。在認識論思想的問題上,他一方面繼承了培根的經驗論原則,另一方面也受了笛卡爾唯理論的影響。霍布斯比較重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在他看來,一切知識起源于感覺經驗,但是認識它們為什么存在,或者根據什么原因而產生,卻是推理的工作。他把理性認識劃分為三步:第一步,給概念所表示的事物命名并恰當地使用名稱;第二步,把一個名稱和另一個名稱連接起來組成斷言和命題;第三步,把一個命題另一個命題連接起來進行推論,直到得出有關問題所屬命題的全部結論,這就是科學知識。在他的方法論中包括了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然而,他畢竟深受經驗論的影響,沒有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本質,沒有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他在認識論上陷入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矛盾中。
近代哲學的奠基者和唯理論的創始人是笛卡兒。他要求對一切知識采取懷疑的態度,只接受被理性明確認識到真的東西,而且確定了真理的標準,那就是清楚明白、無可置疑的。他明確指出,哲學作為一切知識的基礎,必須是從一個清楚明白、無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出來的嚴密的科學體系,演繹法是哲學的根本方法。哲學的基本原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它們必須是明白清晰的,人心在注意思考它們時,一定不能懷疑它們的真理;第二,我們關于別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識一定是完全依靠那些原理的,我們雖然可以離開依靠于它們的事物,單獨了解那些原理,可是離開那些原理,我們就一定不能知道依靠于它們的那些事物。笛卡爾稱這些基本原理為“天賦觀念”。“天賦觀念”是笛卡爾哲學乃至唯理論哲學的基礎。根據觀念的來源不同,笛卡爾把觀念分為三類:一類是天賦就有的,一類是從外面來的,另一類是我自己制造出來的。對應著三種心理功能,外來的觀念依靠感覺;虛構的觀念借助想象;而天賦的觀念則出于純粹理智。天賦觀念的特點是:首先,它不能來自感官或想象,而是存在于理智中,憑我們理解得來;其次,它必須是清楚明白、無可置疑的;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是永恒的真理。總之,所有一切不是來自于感覺經驗,不是來自主觀的虛構,而只能來自純粹的理性思維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天賦的。運用普遍懷疑的方法,笛卡兒找到了清楚明白、無可置疑的知識作為哲學的基礎和出發點,也就是“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