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天中情緒的好壞,大部分都是與我們的人際交往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遇到的人很友好,我們自然就會獲得好的心情;遇到的人不那么好說話,我們也很容易產生一種不爽的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要分辨出哪些人比較友善,哪些人比較野蠻,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對待不同的人,我們會采取什么樣的相處方式。例如遇到行為極端的人,我們自然會躲得遠遠的。
然而,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他們的品性不壞,性格卻帶有某種“缺陷”。當我們與這樣的人相處,就很容易被他們身上這種“性格缺陷”影響到自己的思緒,產生煩惱。
如果我們不懂得有效識別這些人的性格缺陷,我們可能就會被他們表面上的“友好行為”,導致自己的思維出現判斷偏差,從而讓自己陷入到一種糾結、反復、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困境之中。
最終的受害者,就是我們自己。
以下這五種人,如果你無法遠離,最好學會如何正確跟他們相處。
什么叫做“自我認知不清”?
我們每個人對于自己都有一個“自我身份定位”,這個定位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一個自我認知清晰的人,對于自我身份的定位,自然會比較客觀、真實,那我們跟這些人相處,就會有一個明確的交往方式。
反之,如果這個人對自己建立一個錯誤的認識,那么我們與這些人相處時的時候,就會感到很吃力,甚至很煩惱。因為我們很難搞清楚,對方的某些言行,到底是否“有必要”。
例如一個長相一般,月薪只有五千的女生,如果對自己有一個人清晰的認知,那么就算她非常渴望會遇到一個白馬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用客觀的態度去擇偶,不會動不動就覺得自己應該找一個月薪10萬,開著名車,能住在三環內的男生。
同樣,一個自信心不足的男生,如果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那么他就算知道自己暫時沒有能力掙到很多錢,有點自卑,也會清楚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里,可以持續精進的地方在哪里,然后朝著那個地方不斷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會妄自菲薄。
在日常生活中,跟這種自我認知不足的人相處,很容易會心煩,因為對方做事、說話的基準,是以那個不準確的自己出發的。
例如我有一個朋友是做項目經理,他老婆是一個語文老師,而是教學水平很好。但每一次朋友苦惱工作要怎么做,如何跟合作商談判時,他老婆總是用那種老師的姿態去指點朋友,說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
問題是,朋友跟合作商的傾談,跟老師與學生的交談,完全是兩回事,前者可能會有試探、婉轉、退讓的做法,后者是幾乎不用這些技巧,直來直往。就算老師的教學水平再高再好,也無法就證明,在做項目工作這件事上,會有足夠的能力。
由于朋友老婆這種對自我認知的不清晰,看到自己教學水平高,就認為自己對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好,與朋友相處時干擾到他的判斷和決策,盡管這種干擾不會影響到最后的結果,但這種不時橫加指責,好為人師的做法,就讓朋友感到很煩惱了。
所以,跟這種人相處,你能夠糾正他的認知,就心平氣和地去做,如果實在不能,那就遠離,或者靜靜地看著他們裝X吧!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情商,體現在對自我情緒的管理上面。
而情緒是一種容易傳染的東西,如果你待在一個歡樂、愉快的環境里,那么就算你心情再糟糕,也會受到這種歡愉的情緒影響到。
例如外國有一些老人院,會專門安排一些小孩子去做表演,因為小孩子天真無邪的快樂笑聲,很容易會讓那些悲觀厭世的老人家重拾笑容。
同樣,如果你經常接觸一個整天帶著負面情緒的人,那么你一天里的心情,不會很好過。但是,對于這種消極、負能量高的人,我們都知道怎么相處,少接觸他們就是了。
然而,與那些情緒化的人相處,就不會那么容易了。因為這種人用積極的情緒跟你相處時,你會覺得很快樂,甚至跟他永遠待在一起也無所謂。
而一旦他們“變臉”,情緒突然從積極、樂觀的變成消極、暴躁的,你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做什么反應。
也就是說,上一秒他們的情緒還是充滿正能量的,下一秒他們就會變成負能量,情緒轉換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這當然不是恐怖的事情,恐怖的地方就在于,這種人情緒的雷區有很多,不知道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就突然讓他們“變臉”了。
你明明在正常說話,可能語氣、表情稍微有點“變了樣”,對方察覺到后,不由分說地就直接開罵:你這是什么態度啊?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我什么態度?我又沒有生氣,又沒有不滿,只是說一句話而已,干嘛突然這樣罵我呢?你會覺得很奇奇怪,然后就會反駁對方,對方也當然受不了你的反駁,最終對方的情緒就會越演越烈,爆發了。
可能說,情緒化的人,情商都不高,他們的內心很敏感,而且捉摸不定,做事很沖動,對一點點小事,都會用放大鏡去看,從而導致自己的情緒火山爆發。
跟這樣的人相處,我們一定要小心翼翼,因為說不定動不動就會激怒對方。這種帶著壓力的相處方式,很容易會讓我們感到很累。
如果你無法遠離這樣的人,那么最好搞清楚對方都有哪些雷區,懂得察言觀色,這就要求你是一個很細心的人了。
我們任何人都會批判。當我們遇到一些不公、不合理的事情時,適當的批判,有時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同樣,適當的抱怨,也可以讓我們心中的郁結得到緩解。
真正有問題的是,一旦事情沒有朝著他們心里所想的方向發展,即便結果是好的,就會立刻去批判、抱怨的人,那么這種人就比較難纏了。
我們在網上常常遇到的噴子,就屬于這樣子。不管你做什么,只要看不順眼,就各種抱怨、各種否定、各種批判。
平時跟這樣的人相處,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可是只要行動牽涉到某種結果時,這種人的批判機制就會開啟,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很大的影響。
例如我以前在香港讀書時,就遇到很多那種自以為是的香港人。
這種人每次回來內陸,很喜歡動不動就各種批判,一旦遇到不喜歡的地方,就說大陸就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沒有香港的制度那么完善云云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不會持平地思考造成這樣差異的真正原因。
正常的批判,是會以客觀的態度去審視一件事,畢竟凡事都有兩面性,而這種自以為是的批判,某程度上是一種“個人霸權主義”的體現,就是“按照我想的去做才是對,否則有問題的人是你!”
例如我們一般人收到禮物,就算不是自己喜歡的,至少也會說一聲謝謝,然后清楚表明,其實自己不太喜歡這些東西,希望對方下次就不要浪費錢這樣。這樣兩面都顧及到。
而那種喜歡抱怨、批判的人,知道禮物是自己不喜歡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會盯著不好的地方發表言論,讓你覺得自己送禮物,好像做了一件錯事似的。
這種情況,不僅僅是情侶才會遇到的問題!其實,朋友之間或者同事之間,這種喜歡抱怨、批判的人,也大有人在。
好比大家一起做一個項目,如果有一個地方你稍微做得不好,這種人不是向老板打小報告,就是私底下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聲音,讓你有一種“聽者有意”的感覺。
這種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存在著一種“歸因偏見”,就是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功勞,壞的事情都是別人的錯誤,所以一旦結果不符合他們的想法,他們就會從外界去歸因,于是批判和抱怨就來了。
他們從來不懂得去鼓勵別人,也不懂得如何去體諒別人,不管你做什么,都很容易被對方否定。所以跟這樣的人相處,你會覺得很沒意思,很沒有沖勁,甚至很壓抑。
如果你實在無法遠離這種人,那就盡量少做少說,讓他們自己一個玩去吧!
你是喜歡跟一個情緒穩定、做事說一不二,有自己個人主見的人相處,還是喜歡和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做事三心兩意、人云亦云的人相處?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前者。因為后者,很多時候那種反復無常的行為,會給人一種不安感,就是他們的行為讓我們缺乏相處上的安全感。
說說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句因為沒心情就全部推掉;明明說好星期天出來跟你約會,卻臨時決定跟朋友打游戲去了。
這種反復,并不是說他們心里有什么苦衷,純粹是因為自己的想法飄忽不定,喜歡憑喜好經常更改而已。
跟這樣的人相處,你會很痛苦,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哪一句話是真的,哪一句話是假的。
可以看得出,做事反復無常的人,是衍生于情緒化這個特質的,今天心情好,我就答應你去玩,要是我今天不爽了,那你自己一個玩去吧,別來找我!
看看美國就知道,之前就一個貿易協議跟我們國家糾纏了多長時間?反反復復做了多少無謂的事情?
這樣的人不反復無常的時候,其實很好相處的,問題就在于,你永遠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會變得反復無常,順著他們容易出事,不順著他們更容易出事。
所以,與他們相處起來,會很容易導致自己心神不定。如果你無法遠離這樣的人,那么把他們的話當成耳邊風那樣,或許會輕松一些。
同理心跟同情心是不同的。
同情心是有一種我站在高處看著低處的你的姿態,所以我為你感到可憐。但同理心就不是這樣,而是我代入你的角色,去感受你的感受,體會你的體會,從而理解或明白你痛苦、悲傷的原因。
是的,同理心的核心重在理解,至少盡可能要做到理解這一點。
那么缺乏同理心,這樣的人有什么問題呢?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管如何努力,遇到什么困難,心情怎么悲傷,別人都會輕輕一句帶過:這些都不是事。
用一句古語說就是:何不食肉糜!
在戀愛關系中,無論你怎么努力愛對方,為對方付出多少,如果對方缺乏同理心,就會把你的所有付出當成是理所當然的。
而有同理心的人,就會知道你這種付出的不容易,從而也會反過來為你付出,對你一樣的好。
年輕的時候,我們很少有同理心,體會到父母工作、養育我們的辛苦,直到我們長大,成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才會深深感受到作為父母的那種不容易。
同樣,也有一些父母很難有同理心,體會到孩子在外奮斗的那種不容易,總是覺得他們那個年代生存更加困難,現在這個年代會有什么壓力呢?從而無法理解孩子努力過后一無所得的無奈。
跟缺乏同理心的人相處,最重要一點就是耐心去溝通,向他們說明,他們在看待問題時的角度跟我們看待問題時的角度是不同的,我們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和煩惱。
如果對方能夠接受,那么大家形成共識之后,相處起來就會很愉快;如果對方總是無法理解你的感受,那么我們就要默默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行了。
畢竟改變自己容易,改變別人很困難。
以上這五種人,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被我們遇到,我們就需要懂得去識別,然后有意識調整我們的相處方式了,這樣就減少很多煩惱的。
當然,并不是說,除了這五種人之外,沒有其他有性格缺陷的人,只不過這五種人在日常生活更常遇到,所以才需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