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中舉行的最隆重的儀式是對祖宗的祭祀。大多數宗族每年舉行春秋兩祭。也有此宗族只舉行春祭,也有的宗族實行四時祭祀即每年春、夏、秋、冬各祭一次,具體時間無統一規定,多在民間傳統節日。如:清明、夏至、秋分、冬至進行。遇有子孫科舉、或晉升官爵、或受朝廷的恩榮賞賜,也可開祠堂特祭。在祠祭日的前夕,有關執事人員應清掃宗祠,布置祠內的享堂,并按照本族的祭規準備好各色祭品。祭品不應過奢,但也不得數量不足,或質量稍次。大祭前執事的子孫應先期練習祭儀,“務令駿奔嫻熟,贊唱清朗”,不得在祭祀時弄出差錯。并有明確分工:有主祭人、分祭人、司贊、司祝、司爵、司筵、糾儀等執事人員,分別負責主持、司儀、讀祝詞、管祭品、祭器、糾察紀律等。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應與祭。即便散居到數十里、數百里以外,每年或每兩三年也須與祭一次。族眾于祭日的清晨務必風雨畢集,不得遲到。與祭者必須身著禮服,衣冠整肅,不得蓬頭赤足,或身著短衣小帽。同時,不少宗族除禁止婦女入祠與祭外,還禁止孩童與祭。這是唯恐小孩不懂事,會吵鬧、搗亂,破壞祭祀的肅穆氣氛。祭祀開始后,族眾應依照輩份來列隊,不得先后羼越。在按祭規行禮時,不得草草敷衍,也不得亂言、戲謔、喧嘩。
祭祖的原則是“必豐、必潔、必誠、必敬”。其中最根本的是“敬”,就是對冥冥之中的祖先心存敬畏,虔誠信奉,“事死如事生”。祭祀祖先最主要的禮儀是“三牲、三獻”與“尸祝”。“三牲”是指牛、羊、豬三種供品,也稱“太牢”,古代只有帝王、圣賢才能享用。二品以上官員可用豬羊各一只,五品以上用羊一只,五品以下人家,只用豬一只,豬羊供品,統稱“少牢”。三獻是“初獻、亞獻、終獻”三道上供程序。“尸祝”,是指代替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的人,稱為“尸”,對“尸”致祝辭和為鬼神傳話的人為“尸祝”。“尸”一般由臣下或晚輩充任,后世改為用神主、畫像來代替。
祭祖的大致程序是:①主祭人向祖宗神位行禮;②族長離開享堂,迎接犧牲供品;③初獻,在供桌上擺放筷子、匙勺、盞碟;④宣讀祝辭;⑤焚燒明器紙帛;⑥奏樂;⑦族人拜祖;⑧二獻,上羹飯、肉;⑨三獻:上餅餌菜疏、果品;在初獻、二獻、三獻之間,都有上香、禮拜等儀式;⑩撤走供品;⑾族人會餐(古人稱為享胙),分發供品(也稱散胙)。
但在實際祭祖程序中,三牲、供品、祭器擺放都是事先陳設整齊,屆時由主祭人帶領族人跪拜、致詞。程序上大為減化。
祭祖的經費開支,一般由族田、族產公共收益中支出,若有不足部分則由族人捐助或攤派。
宗祠,除祭之外,還是處理族中重大事務和族人糾紛的場所,多由族長主持,約集眾人,按族規家法進行處置,因而宗祠也就成為行使族權的場所,具有宣揚教化倫理、凝聚約束族人的重要功能。
錄自: 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