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iMeta | 調控腸道菌群的宿主源代謝分子概述

調控腸道菌群的宿主源代謝分子概述

iMeta主頁:http://www.imeta.science

研究論文

 原文鏈接DOI: https://doi.org/10.1002/imt2.88

● 2023年2月13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杜鵑、?sa Sj?ling、武圣儒團隊,西北農林大學姚軍虎團隊在iMeta在線發表了題為“An overview of host-derived molecules that interacted with gut microbiota”的文章。

● 本研究綜述了宿主調節腸道菌群的機制,涉及腸源性分子,包括腸源性免疫系統分子、腸源性粘膜分子相關來源、腸源性外泌體 ncRNA 以及來自腸道以外其他器官的分子。這為了解腸道菌群和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系統的概述,為操縱腸道菌群的潛在方法提供了全面的來源,并為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個性化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作者:張晨光

● 通訊作者:杜鵑 ( juan.du@ki.se)、?sa Sj?ling (asa.sjoling@ki.se)、姚軍虎 (yaojunhu2004@sohu.com)、武圣儒 (wushengru2013@163.com)

● 合作作者:劉慧峰、孫蕾、汪悅、陳曉東

  主要單位:西北農林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微生物、腫瘤與細胞生物學系

亮   點

●  總結了調控腸道菌群的宿主源性分子影響腸道菌群的機制

●  歸類綜述了調控腸道菌群的宿主源性分子,包括腸道來源的免疫分子、腸道粘膜分泌的小分子、腸道源性外泌體ncRNA以及其他器官產生的分子

●  了解宿主源性分子如何調節腸道微生物群并影響疾病發病率,有助于開發新的預防和治療干預措施,提高糞便微生物群移植的治愈率,甚至有助于預測個體的疾病易感性

摘   要

腸道中共棲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古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它們彼此之間以及與宿主細胞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穩定的腸道菌群對調節宿主代謝和維持機體健康至關重要,而失調的腸道菌群可能誘發不同種類的疾病。此外,飲食是影響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而宿主也可以通過其他因素塑造腸道菌群結構。這里,我們綜述了宿主調節腸道菌群的機制,涉及腸源性分子,包括腸源性免疫系統分子(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抗菌肽、細胞因子、CD4+效應T細胞和先天淋巴樣細胞),腸源性粘膜分子(碳源、氮源、氧源和電子呼吸受體),腸源性外泌體ncRNA(miRNAs、circRNA和lncRNA),以及來自腸外器官的分子(雌激素、雄激素、神經激素、膽汁酸和乳酸)。這為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互作提供了系統的概述,為調控腸道菌群的潛在方法提供了借鑒,并為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個性化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視頻解讀

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d4y1J7ra/

Youtube:https://youtu.be/5415_b5G7i4

中文翻譯、PPT、中/英文視頻解讀等擴展資料下載

請訪問期刊官網:http://www.imeta.science/

全文解讀

引  言

由細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組成的微生物群在食物消化、改變藥物作用、神經信號、代謝過程、訓練宿主免疫和調節腸道內分泌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些信號連接,如腸-腎、腸-肝和腸-腦軸,已被確定并證明參與了腸道微生物群影響宿主表型的過程,無論是通過細菌與不同的腸細胞之間的直接作用,還是通過與微生物成分或者其代謝分子的間接相互作用。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和無菌豬、無菌小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人們逐漸認識到腸道菌群對宿主健康和疾病發生的重要性。大量分子已被證明可驅動宿主與其微生物組之間的串擾,特別是微生物組在塑造宿主表型變化中的單向調控。相比之下,宿主衍生分子直接塑造腸道菌群的機制研究值得更多關注。
腸道菌群被認為是由宿主遺傳、飲食、地理、社會接觸模式等因素共同塑造。在這些因素中,飲食是一個主要的驅動因素,可直接影響腸道微生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在相同的飲食或環境條件下,腸道微生物差異導致了宿主出現不同的生理反應,這提示腸道菌群的差異可能來源于宿主效應。此外,腸道菌群的代際遺傳以及宿主遺傳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聯表明存在宿主因素塑造腸道菌群的潛在方式。
盡管越來越多的證據明確支持宿主塑造腸道菌群,但其潛在機制很少被討論和系統地總結。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mGWAS)已經確定了一系列與微生物群落定殖相關的基因。然而,潛在的機制主要集中在一些已經明確的來自腸道上皮的宿主源性分子對腸道菌群的影響,而直接作用背后的機制缺乏系統性梳理和總結。因此,本綜述主要關注宿主源性分子與腸道微生物互作并調控腸道微生物群的機制,并進一步將這些相關機制分為4個部分:1)腸道源性免疫系統分子,2)腸道源性粘膜分子相關來源,3)腸道源外泌體非編碼RNA(ncRNA)調控,4)腸道外器官源分子。總之,本綜述的目的是系統地總結宿主源性分子調節腸道微生物群的機制,并加深我們對宿主-微生物群互作的理解

腸源性免疫系統分子

免疫系統,包括先天免疫細胞和適應性免疫細胞。適應性免疫系統主要是對病原體的侵襲做出反應,隨后誘導多種細胞因子響應微生物源性信號,啟動炎癥反應,清除致病菌。本綜述對構成微生物群的所有個體微生物間的復雜網絡不進行擴展,而是將重點放在整個微生物群上

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派爾集合淋巴結是腸粘膜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產生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sIgA是由IgA、連接鏈(J-chain)和分泌組分(SC)組成的二聚體,其中J-chain將兩個IgA單體連接在一起,SC通過二硫鍵與IgA結合。除了針對侵入性病原體外,sIgA還廣泛針對非侵入性共生生物。缺乏sIgA-包被的細菌可能對宿主造成侵害。重要的是,生命早期的微生物定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與腸道sIgA的克隆結構平行變化。在成年人穩定的腸道菌群建立之前,sIgA多克隆抗體廣泛覆蓋共生菌。因此,IgA和微生物群之間的共同進化在生命的各個階段影響著腸道菌群結構。
針對特定細菌抗原(例如,脂多糖和鞭毛)的sIgA對于維持腸道菌群的穩態至關重要。在正常生理條件下,sIgA主要通過4種方式調節腸道菌群:(1)sIgA包被的共生體(圖1A-(1)):被sIgA包被的共生菌會被限制在腸腔內,使腸道免疫系統與無數微生物相關抗原分子的促炎作用最小化,從而避免了補體級聯的激活。值得注意的是,sIgA包被的共生菌入侵腸道上皮時,sIgA可以通過與促炎吞噬細胞上的Fcα受體I(FcαRi)交聯而引起炎癥。(2)凝集(圖1A-(2)):sIgA通過凝集作用限制腸道共生菌在腸腔內的運動。對于病原體,高親和性sIgA可以阻止病原體的分離和擴散。(3)免疫包涵體(圖1A-(3)):sIgA通過其SC的聚糖,將包被的共生菌錨定在腸道上皮的外黏膜層。(4)細菌基因表達調控(圖1A-(4)):粘膜相關功能因子(mucus associated functional factor,MAFF)基因可上調共生菌對多糖的利用活性,增加產丁酸菌的定殖。丁酸鹽等有益代謝產物可直接刺激結腸上皮細胞的增殖和再生,以應對上皮損傷。此外,針對單個微生物,sIgA有一系列調控措施,包括代謝調節、免受膽汁酸或噬菌體的影響以及運動性改變。值得注意的是,sIgA可通過調控細菌基因轉錄來影響細菌的形態、組成、生長、侵襲和免疫代謝功能。最后,調節T(Treg)細胞主導的IgA反應擴大有益菌(厚壁菌門),同時抑制潛在致病菌(變形菌門),從而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

抗菌肽

與高親和力sIgA相比,由多種組織(如瘤胃、腸道、肺、生殖道等)上皮細胞表達的宿主源性抗菌肽(AMPs)具有廣譜抗菌活性。盡管AMPs在序列、結構和來源方面是一組不同的分子,但幾乎所有AMPs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AMPs含有特定的陽離子結構域,這歸因于賴氨酸和精氨酸(有時是組氨酸)殘基的存在,這導致AMPs通常帶有凈正電荷。此外,AMPs通常含有肽序列中的疏水殘基(典型為50%)。陽離子殘基和疏水殘基之間的平衡決定了兩親性,這使得AMPs具有極性和非極性兩端。
宿主源性AMPs通過破壞細菌膜和隔離必需營養物質來調控微生物群和防御致病菌感染。在胃腸道中,宿主來源的AMPs主要來源于腸上皮細胞或潘氏細胞,它們是位于小腸隱窩中的特化上皮細胞,與所有不同譜系腸道上皮細胞起源的干細胞非常接近。因此,宿主腸上皮的紊亂直接影響AMPs的分泌和腸道菌群的穩態。
宿主來源的AMPs通過與細菌膜成分互作直接調節腸道微生物。主要方式是捕獲或殺死病原體。這類AMPs包括防御素、凝集素、核糖核酸酶(RNAse)、盲腸毒素和溶菌酶。宿主利用sIgA調節腸道微生物區系主要是為了增加共生菌的生態位競爭力,而AMP則提高了對病原菌的抵抗力。最近的幾項研究發現,AMPs表達的缺陷將導致宿主對腸道病原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因為腸道微生物區系更容易受到干擾。同時,不同AMPs所針對的病原體也是不同的,主要包括:(1)防御素(圖1B-(1)):防御素由潘氏細胞產生,缺乏成熟β-防御素的小鼠對Salmonella TyphimuriumS.Typhimurium口服挑戰的易感性增加。防御素也可以形成納米網絡來捕獲S.Typhimurium。(2)凝集素(圖1B-(2)):抗菌凝集素可在革蘭氏陽性菌膜上形成六聚體孔,阻止細菌到達腸道黏液層。此外,再生(Reg)蛋白家族是一組可溶性的凝集素,Reg蛋白表達的缺陷增加了宿主對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Enterococcus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Y.Pseudotuberculosis腸道感染的易感性,但這類蛋白的表達反而可以延長S.Typhimurium的感染。(3)核糖核酸酶(圖1B-(3)):核糖核酸酶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病原體均表現出活性。在體內,T細胞受體δ(TCRδ)-/-小鼠表達的核糖核酸酶血管生成素4(Ang4)水平顯著降低,這導致口服S.Typhimurium攻毒后,Ang4的產生受到抑制。(4)Cathelicidins(圖1B-(4)):新生小鼠的Cathelicidins相關AMP(CRAMP)表達缺陷將導致大腸桿菌(E. coli)在體內過度繁殖,并增加成年后胰腺的自身免疫反應和糖尿病易感性。(5)溶菌酶(圖1B-(5)):溶菌酶由潘氏細胞產生,在S.Typhimurium感染期間,潘氏細胞可以重組溶菌酶的產生以保持其抗菌能力
AMPs調節腸道菌群的間接機制則包括必需營養素的隔離。例如,鐵載體是大腸桿菌分泌的一類鐵結合化合物,它可以與宿主的鐵結合蛋白競爭鐵離子,為病原體的生長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6)脂質運載蛋白-2(圖1B-(6)):為了對抗細菌鐵載體,宿主細胞可以產生脂質運載蛋白-2來隔離鐵載體。
除了病原體的易感性外,宿主源性抗菌肽還可以改善家畜的生產性能。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核心瘤胃上皮基因(DEFB1),它屬于β-防御素家族。有趣的是,DEFB1的抑菌活性與莫能菌素(一種提高飼料轉化效率的添加劑)相似。

圖1. 調控腸道菌群的宿主源免疫分子(sIgA和AMP)

細胞因子

免疫細胞因子可分為促炎細胞因子、抗炎/促溶解和趨化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IL)-1β、IL-18、IL-6、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IFN)、IL-33、IL-17、IL-21和IL-13為促炎細胞因子,IL-10、IL-22、IL-4和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為抗炎細胞因子。這些促炎和抗炎細胞因子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系已被系統地討論和回顧。大多數細胞因子是分子量小于25KD的單鏈形式的糖蛋白。本文主要就細胞因子在影響腸道菌群中的作用進行綜述。例如,IL-1β可激活IL-1R 2型,進而抑制結腸內AMPs的產生,并觸發促炎腸道菌群的生長(圖2-(1))。作為IL-1細胞因子家族的一員,高水平的IL-18與AMPs的產生相關,這表明其在調節腸道菌群中的作用(圖2-(2))。此外,大多數抗腫瘤壞死因的作用已被證明可以部分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組成來改善炎癥。例如,抑制TNF-α的產生可降低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圖2-(3))。研究還發現,IFN-β可以調節多發性硬化患者腸道菌群的組成,并增加Prevotella copriP.copri)(圖2-(4))的豐度,這提示IFN-β也可能參與調節腸道菌群。

腸上皮細胞上缺乏IFN受體(IFNAR1+-/-的小鼠在結腸炎實驗模型中表現出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顯著改變和對腫瘤發展的更強的易感性。此外,最近發現IL-33是腸道菌群的重要調節因子,因為IL-33缺陷小鼠的結腸免疫球蛋白A(IgA)減少(圖2-(5))。IL-21也可影響IgA生產調節B細胞分化(圖2 -(6))。以上細胞因子的功能間接影響腸道菌群的調節,因為IgA負責控制腸道共生菌和致病菌的水平,并參與腸上皮穩態。同時,已證實了共生微生物能夠調節IL-17和IL-22的表達(圖2-(7)),進而刺激維持黏膜完整性的固有機制,如AMPs和粘蛋白的產生和組織修復,進而參與腸道菌群的調節。此外,研究發現TGF-β信號通過增強IgA分泌進入管腔,有助于控制腸道菌群組成和維持腸道屏障完整性(圖2-(8))。綜上所述,上述結果證明腸道細胞因子可通過不同途徑參與腸道菌群組成的調控,而細胞因子參與腸道菌群組成調控的潛在差異途徑更多,有待進一步研究

CD4+效應T細胞和先天淋巴樣細胞

此外,CD4+效應T細胞(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D4+和先天淋巴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s)在調節腸道菌群中的作用受到了廣泛關注。在粘膜組織中存在著多種功能獨特的CD4+ T細胞,即Forkhead box protein P3(Foxp3)調節性T細胞(Treg)、輔助T細胞(Th)1、Th2、Th17和濾泡輔助T細胞(Tfh)。其中,Th1、Th2和Th17是CD4+效應T細胞的主要亞群,參與調控腸道菌群。在啟動免疫系統對微生物抗原的反應后,IFN-γ和IL-12啟動Th1細胞的分化(圖2-(9)),加速病原體的去除,IL-4啟動Th2細胞的分化(圖2-(10)),幫助B細胞產生抗體,這是調節腸道菌群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IFN-γ和IL-4在不同水平上相互拮抗,因此Th1和Th2的發育被認為是互斥的。此外,IFN-γ還能促進腸上皮產生活性氧和氮,為某些腸道微生物提供生態位和營養物質(見3.4電子呼吸受體)。最新發現Th17細胞的亞群,通過分泌IL-17A、IL-17F和il - 22誘導腸上皮細胞(IECs)產生AMPs和緊密連接蛋白。同時,由于腸道微生物抗原的刺激,腸道Th17細胞與多種炎癥性疾病相關。有趣的是,腸道Th17細胞在炎癥反應中的作用取決于微生物抗原的類型。共生細菌誘導腸道駐留穩態Th17細胞表達IL-17和IL-22細胞因子(圖2-(7)),后者維持非炎癥和粘膜免疫屏障的狀態(通過IECs刺激AMPs的分泌)。致病菌則誘導Th17細胞分泌促炎細胞因子,誘導炎癥反應(圖2-(11))。此外,Orphan nuclearreceptorγ+(RORγ+Tregs是結腸Tregs的主要亞型,在調控免疫耐受和炎癥反應穩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RORγ+ Tregs缺失的模型動物中觀察到微生物代謝失調和炎癥Th17細胞增加。因此,腸道Tregs的誘導似乎是宿主-微生物免疫適應的一個標志

先天淋巴樣細胞(ILCs)是最近發現的先天細胞類型,由DNA結合抑制劑(Id2)依賴的淋巴樣祖細胞發育而來,并與分化的T細胞共享功能特征。ILCs可以通過產生細胞因子來調節腸道菌群。關于腸道CD4+ T細胞室如何對菌群組成的變化做出反應,以及CD4+ T細胞亞群可塑性是否在適應菌群變化中發揮作用仍在進一步與研究中。微生物定植影響腸道中存在的各種免疫細胞。因此,在組織微環境中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一種細胞類型分泌的細胞因子進一步影響其他細胞類型的效應功能,反過來,免疫抗原也可以反饋并影響腸道菌群

圖2. 調控腸道菌群的宿主源免疫分子(細胞因子)

腸源性黏膜分子

來自黏液層的宿主源營養物質和電子呼吸受體在粘膜層上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生態位。因此,共生菌與病原體對生態位的競爭決定了宿主對病原體感染的抵抗力

碳源

在單胃動物中,膳食糖在小腸中被利用,這意味著定殖后腸的微生物只以宿主聚糖和膳食纖維作為碳源。值得注意的是,反芻動物利用前胃發酵膳食纖維,這凸顯了宿主聚糖對腸道菌群調節的重要性。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宿主來源的碳源(宿主聚糖),如巖藻糖、半乳糖、唾液酸等。這些碳源都來源于腸上皮細胞的黏液層。其中巖藻糖為己糖,在第6個碳原子上缺少羥基,疏水性較強。唾液酸是九碳糖的衍生物,一般位于糖蛋白和糖脂類等綴合物的末端。抗生素治療可以增加宿主來源的游離唾液酸Bacteroides thetaotaomicronB.thetaiotaomicron可以將粘膜上的唾液酸分解進入腸腔變為游離唾液酸,但是B.thetaiotaomicron本身不能吸收利用唾液酸。游離唾液酸為病原體生長提供碳源,導致宿主對感染易感性增加(圖3-(1))。宿主來源的碳源與宿主基因型密切相關。ABO血型的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轉移酶基因的2.3 kb缺失降低了GalNAc的濃度,從而降低了在腸道中利用GalNAc作為碳源的Erysipelotrichaceae 的豐度(圖3-(2))。另一方面,宿主也有策略地避免病原體對生態位的利用。例如,免疫調節部分討論了sIgA增加共生菌多糖利用活性,從而增加有益菌的黏膜生態位競爭力(“免疫”部分,圖1A-4)。此外,改變宿主聚糖的分子結構是另一種策略。擬桿菌也可將巖藻糖從粘膜層釋放到腸腔內,這將增加宿主對S.Typhimurium 感染的易感性。有趣的是,由活化T細胞分泌的白細胞介素-22(IL-22)是宿主固有的防御機制之一,它刺激半乳糖苷2-α-L-巖藻糖基轉移酶2(FUT2)和α(1,2)- 巖藻糖基化(糖基化)的上皮表達,而不被B.thetaiotaomicron 在黏液層切割,因此不被S.Typhimurium 用作碳源(圖3-(3))。

氮源

宿主的粘蛋白層,包括跨膜粘蛋白和形成凝膠的粘蛋白,這也是一些腸道微生物的重要氮源(圖3-(4))。在靜脈注射穩定同位素標記的蘇氨酸(13C-和15N標記)后,在Bacteroides acidifaciensB.acidifaciens)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 muciniphila的中檢測到大量的13C和15N標記,這些微生物被證明是利用宿主來源的粘蛋白的主要采集者。A.muciniphila 是疣微菌門中一種降解粘蛋白的細菌,其豐度已被證明與幾種疾病狀態呈負相關,包括炎癥性腸病(IBD)、急性闌尾炎和肥胖。A.muciniphila 在腸道黏膜層具有獨特的生態位優勢,不僅增強了先天免疫反應和腸道屏障功能,而且抑制了病原體在黏膜層的定植。

氧源

最近有人提出了氧代謝和氧屏障調控腸道菌群組成的概念。在IBD中,腔內氧水平的增加是由于上皮細胞被破壞,這導致血紅蛋白所攜帶的氧氣釋放到微生物群定植的黏液層。氧含量的增加破壞了上皮細胞的厭氧環境。這進一步為兼性厭氧菌或潛在的需氧菌提供生態選擇優勢,這使致病菌繁殖時更具競爭力(圖3-(5))。例如,在厭氧環境紊亂的情況下發現沙門氏菌等致病菌有氧擴張。重要的是,腔內氧水平的增加不僅是由于物理屏障的破壞,而且還由于厭氧糖酵解的增加減少了跨細胞途徑的氧消耗,特別是在結腸上皮中。與小腸上皮更易利用的葡萄糖和谷氨酰胺不同,成熟的結腸上皮主要通過氧化丁酸等短鏈脂肪酸來產生能量,使粘膜表面缺氧。然而,如果結腸上皮細胞轉換為更傾向于利用葡萄糖時,剩余的氧氣可能擴散到腸腔,并最終導致兼性厭氧菌(如腸桿菌科)的擴張。事實上,新生兒在出生時腸道是有氧的。新生兒腸道中相對較高的氧氣水平有利于兼性厭氧菌(如腸桿菌科、腸球菌和鏈球菌)的存活。這些早期的定殖者消耗可用的氧氣,從而在腸道中創造厭氧微環境,并促進專性厭氧菌(如雙歧桿菌、梭狀芽胞桿菌、擬桿菌、細孔菌、真桿菌和瘤胃球菌等)的形成。所有這些證據都支持氧水平可調節宿主腸道菌群

電子呼吸受體

另一種來源于腸道的代謝物是電子呼吸受體,它為兼性厭氧菌的有氧和厭氧呼吸提供了條件。腸道中氧含量的增加與炎癥反應和抗生素治療有關,不利于厭氧微環境。然而,厭氧硝酸鹽呼吸和硫酸鹽呼吸是病原體在腸道定植的常見策略。促炎細胞因子IFN-γ可激活腸上皮的Nos2基因產生活性氧和氮(如一氧化氮),具有抗菌作用,但會在管腔內形成硝酸鹽。腸桿菌科的大多數成員表達硝酸鹽還原酶基因,該基因將硝酸鹽還原與用于厭氧呼吸的節能電子傳遞系統耦合,這一過程被稱為硝酸鹽呼吸(圖3-(6))。有趣的是,致病性沙門氏菌不能利用生態位中上皮來源的硝酸鹽,但可以利用吞噬細胞浸潤產生的硝酸鹽。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內專性厭氧共生微生物不能表達還原酶基因,這為兼性厭氧病原體提供了生態位優勢。此外,部分細菌可以粘附在腸細胞上,并借助一種被稱為III型分泌系統(T3SS)的注射器狀裝置影響宿主細胞的功能。通過T3SS,細菌可以利用腸道來源的粘膜營養物質(如乙醇胺和巖藻糖),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然而,在體內穩態和體外條件下,S.Typhimurium不能利用乙醇胺。抗生素鏈霉素可激活內源性硫化合物(硫代硫酸鹽)氧化形成四硫酸鹽,后者作為電子呼吸受體增強鼠傷寒鏈球菌對乙醇胺的利用能力(圖3-(7)和3-(8))。雖然使用替代電子呼吸受體的能力可以為兼性厭氧菌的定植提供條件,但宿主也可以利用這種能力在穩態期間限制厭氧共生體與腸上皮的接觸。檸檬酸桿菌種類(病原體)可以通過厭氧過氧化氫(H2O2)呼吸在未發炎的腸道中生長。而IECs的NADPH氧化酶1(Nox1)產生的H2O2可使粘液內層基本無細菌,從而避免粘液內層破壞和厭氧細菌在穩態期間滲透到隱窩(圖3-(9))。據觀察,電子呼吸受體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取決于腸道的生理狀態(病原體感染或穩態)

綜上所述,宿主來源的粘膜代謝相關源可以影響細菌在腸道中的組成。在討論涉及腸道菌群調節宿主上皮因子時,常討論連接緊密的上皮物理屏障和微絨毛,但其在菌群調節中的作用主要歸結于物理屏障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宿主緊密連接和微絨毛的破壞導致宿主腸上皮內暴露于環境中,從而通過腸源性粘膜代謝相關源(包括腸道碳、氮和氧源)影響腸道菌群。

圖3. 調控腸道菌群的宿主源粘膜分子

腸源性外泌體的<非編碼RNA>

外泌體由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通過胞吐途徑分泌,在宿主和腸道菌群之間建立串擾。外泌體的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質、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微小RNA(miRNA)和環狀RNA(circRNA)。其中,外泌體蛋白質和脂質可能分別通過影響腸道中的碳源和氮源來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因此,我們建議對宿主源性外泌體的蛋白質和脂類在調節腸道菌群中的作用進行更多的研究。相比之下,關于宿主源性外泌體的ncRNAs組分對腸道菌群影響的研究較多,因此本部分重點探討了宿主源性外泌體ncRNAs組分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miRNAs

影響腔內菌群生長的miRNAs主要來源于IECs和homeodomain-only protein homeobox(HOPX)陽性細胞。宿主源外泌體可攜帶miRNA,并作為載體實現原核和真核細胞間的跨界通訊。miRNAs可以通過不穩定的mRNA和抑制轉錄后調節蛋白的結合來調節細菌基因的表達。miRNAs通過細菌與外泌體的膜融合進入病原體(如 F. nucleatum 和 E.coli后,特異性調控細菌基因轉錄物(圖4-(1)和4-(2))。miRNA缺乏的小鼠表現出腸道菌群失調和結腸炎加劇,這可以通過糞便miRNA移植緩解。值得注意的是,高溫處理的糞便移植也可具有治療效果,因為miRNA是耐熱的。宿主來源的miRNA除了能調控病原體外,還能調控共生細菌。在結腸炎耐受小鼠中,用硫酸右旋糖酐(DSS)刺激IECs分泌miR142a-3p,miR142a-3p通過與羅伊氏乳桿菌的特定靶點(位點標記LREU_RS06530[polA]和位點標記LREU_RS03575)結合,特異性促進羅伊氏乳桿菌L.reuteri)的生長(圖4-(3))。

circRNA

miRNAs和circRNAs都可以通過外泌體分泌,這對腸道微生物群和健康有潛在的影響。Zhu等報道無菌小鼠體內的微生物定殖(特異性無病原體微生物群或雙歧桿菌)會影響血液和肺腫瘤微環境中circRNA的表達。具體而言,當無菌小鼠通過糞便移植接受SPF菌群或接種雙歧桿菌時,血液中circ0000730的表達下調。靶點預測分析顯示,circ0000730可以吸收miR-466i-3p和miR-466f-3p,這兩種基因可以調節SOX9基因(一種發育調節因子和致癌基因)的功能。因此,作者提出circRNA-miRNA-mRNA軸(circ0000730-miR466i-3p-SOX9軸)抑制肺部腫瘤以響應腸道菌群。這一概念通過揭示調控circRNA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宿主-微生物互作復雜性的另一層面。Chen等利用過表達的circNF1-419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動物系統研究表明,大腦中circNF1-419過表達不僅會影響大腦膽堿能系統,還會改變新生小鼠腸道菌群組成、腸道穩態和生理以及腸道菌群軌跡。他們的發現證明了circRNA和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聯系,擴大了“微生物組-轉錄組”鏈接庫,并提供了更多關于腸-腦軸的信息。迄今為止,關于circRNA和腸道菌群的研究非常有限。作為miRNA的負調控因子,需要對circRNA進行徹底的研究,以了解circRNA - miRNA -微生物組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僅僅關注circRNA -微生物組軸)。此外,同樣重要的是了解circRNAs在不同組織和整體宿主健康中對其靶miRNAs表達的影響,以響應腸道微生物群,并了解circRNAs是否與宿主相關微生物組保持雙向相互作用,類似于miRNAs。

lncRNA

除了miRNA和circRNA外,lncRNA是一組長度和結構各異的ncRNA分子。lncRNA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可以連接腸道菌群與腸外器官,如腸-胎盤軸、腸-肺軸、腸-腦軸。同時,用不同大腸桿菌菌株或糞便源菌群重新定植小鼠,可以通過IEC的lncRNA表達譜進行區分。因此,lncRNA顯示出了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然而,進一步研究lncRNA在微生物調控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圖4. 調控腸道菌群的腸道源外泌體的<ncRNAs>

來自除腸道外的其他器官的分子

性激素 (性腺)

性腺主要通過分泌類固醇激素(性類固醇)來調節宿主的生理活動,主要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它們與疾病的二態性密切相關

雌激素

在哺乳動物中,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和胎盤分泌,包括雌二醇(17β-雌二醇)、雌酮、雌二醇(16-羥雌二醇)和雌二醇(15α-羥雌二醇)。被稱為雌激素組的腸道微生物可以產生β-葡萄糖醛酸酶,將結合的雌激素解耦為活性形式。有綜述指出,雌激素組通過調節雌激素水平與多種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骨質疏松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多囊卵巢綜合征和癌癥)有關。特別是女性在絕經后更容易患這些疾病,這凸顯了雌激素對這些疾病的調節作用與腸道菌群的作用是分不開的。然而,從腸道菌群影響雌激素水平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片面的。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雌激素還可以通過調節微生物組成來影響女性對疾病的易感性。
調節腸道菌群的雌激素需要與腸組織中的雌激素受體結合,其中最經典的是雌激素受體α(ERα)和雌激素受體β(ERβ)。雌激素通過ERα和ERβ對腸道菌群具有不同的調節作用。敲除ERα的小鼠對DSS誘導的結腸炎具有更大的耐受性,提示ERα可激活腸內促炎級聯反應(圖5A-(1))。值得注意的是,炎癥反應可增加病原體定植的可能性和宿主對疾病的易感性(見腸道源粘膜分子部分)。相反,ERβ可以調節腸上皮細胞的分化、緊密連接的形成和通透性。肝幽門螺桿菌(H.hepatcus)是一種引起腸道炎癥的小鼠腸道病原體。在H.hepatcus感染的小鼠中,通過ERβ而非ERα發出信號,可顯著減少盲腸炎癥以及炎癥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表達。因此,宿主對腸道炎癥的易感性可能與腸上皮中雌激素受體的類型有關。事實上,研究發現雌激素可以通過與ERβ結合來調節腸道微生物群。在相同的復合營養素飲食條件下,與ERβ+/+相比,ERβ-/-小鼠的變形菌門豐度顯著增加。另一項研究也顯示,與ERβ+/+小鼠相比,DSS誘導后ERβ-/-小鼠腸道菌群α-多樣性下降幅度更大(圖5A-(2))。
G蛋白偶聯受體30(GPR30)也是雌激素的特異性受體之一,它不同于ERα和ERβ,存在于細胞膜上。GPR30可增加結腸運動,并可對抗炎癥(圖5A-(3))。因此,這些數據提示雌激素可以通過其受體維持腸道菌群的穩定,提高宿主對致病性感染的耐受性。
雌激素與感染易感性和腸道菌群密切相關。此外,雌激素可以通過影響IECs的代謝來調節腸道微生物群。一項研究發現,卵巢切除小鼠腸道中變形菌門和脂多糖(LPS)明顯增多,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刺激小腸中堿性磷酸酶的產生。另一項研究通過比較雄性和雌性小鼠的結腸轉錄組,確定了AMP基因表達的差異。有趣的是,一些AMPs的啟動子區域包含雌激素反應元件。以上研究表明,雌激素- ER - AMPs -腸道菌群是宿主調節腸道菌群的途徑之一(圖5A-(4))

雄激素

與女性相比,男性患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率更高。例如,雄性小鼠的胰島素敏感性低于雌性小鼠,并且更容易發生高脂飲食誘導(HFD-induced)肥胖和代謝綜合征。除雌激素外,該疾病的性別二態性可能由雄激素驅動。雄激素主要包括雄烯二酮和睪酮,它們主要在睪丸中合成,而女性則在腎上腺皮質和卵巢中合成。在男性和女性的性腺、腎上腺皮質和腸道等非內分泌組織中,循環中的雄激素可通過芳香化酶轉化為雌激素。
有趣的是,與雌激素不同,雄激素似乎在腸道菌群引起的代謝性疾病中表現出混合的結果。例如,成年雌性小鼠在新生兒雄激素暴露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較低,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比率較高。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雄激素影響腸道微生物代謝的機制。除胰島素敏感性增加外,閹割雄性小鼠的腸道菌群與雌性小鼠更接近。此外,雄激素降低了谷氨酰胺的循環,這可能會增加體外胰島素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雄激素對谷氨酰胺的作用部分取決于腸道菌群(圖5B-(1))。然而,雄激素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并不全是負面的。在非肥胖糖尿病(NOD)雌性小鼠中,結腸CRAMP的表達低于NOD雄性小鼠,這表明結腸CRAMP對糖尿病具有保護作用,因為雄性NOD小鼠對該疾病具有部分保護作用(圖5B-(2))。因此,雄激素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可能取決于特定的條件(如年齡和疾病類型)。這一點值得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關注

神經激素(神經系統)

神經激素由神經內分泌細胞分泌,以響應神經元的輸入。雖然它們被分泌到血液中以產生全身作用,但它們也可以作為神經遞質。同時,神經激素也是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宿主源分子。它們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主要是調節細菌的生長和基因表達。例如,兒茶酚胺可以改變細菌(如葡萄球菌)的生長、活力、生物膜形成或毒性。在宿主腎上腺素的作用下,沙門氏菌下調了對宿主抗菌肽的抗性,并誘導關鍵的金屬離子轉運系統,從而影響細胞內的氧化應激平衡。可以看出,與其他宿主源分子相比,神經激素主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不是通過宿主,Neumann等(2015)系統地綜述了神經激素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膽汁酸(肝臟)

膽酸(CA)和鵝去氧膽酸(CDCA)由肝臟以膽固醇為原料產生,然后肝臟將膽汁酸(BA)與甘氨酸或牛磺酸結合,經過兩步反應產生初級BA。初級BA進入小腸后,在腸道菌群解偶聯作用(去除甘氨酸或牛磺酸偶聯物)下形成次級膽汁酸,其中95%的膽汁酸從腸道被重新吸收回肝臟,這個過程稱為BA的腸肝循環。由此可見,腸道菌群在BA循環濃度中起著重要作用,BA循環濃度與脂質代謝密切相關。然而,腸道菌群與BA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是單向的。BA一方面促進BA利用菌的生長,但通過破壞膜結構抑制BA敏感菌的生長(圖5C-(1))。另一方面,BA可以與IECs相互作用,形成腸道菌群。BA可以誘導抗菌劑(如RNAse和一氧化氮)的轉錄,這些抗菌劑通過小腸的法尼氏X受體(FXR)影響腸道菌群(圖5C-(2))。事實上,一項研究發現,BAs對IECs的免疫功能有深遠的影響,從而進一步調節腸道菌群。石膽酸的衍生物(3-氧代石膽酸,LCA)和isoalloLCA可視為T細胞調節劑,其中3-氧代石膽酸可抑制Th17細胞分化,isoalloLCA可促進Treg分化。值得注意的是,Th17細胞的分化可調控腸道菌群(見關于CD4+效應T細胞和先天淋巴樣細胞(ILCs)一節)。此外,腸道BA池可通過BA核受體(維生素D受體)調節結腸Treg穩態,改善宿主對炎性結腸炎的易感性(圖5C-(3))。由此可見,腸道BA池在Treg細胞穩態中起著重要作用,進而影響宿主對感染的易感性

乳酸(肌肉)

對于宿主來說,絕大多數乳酸代謝處理發生在肝臟中。一項研究利用13C3乳酸注射到小鼠體內后發現,來自肌肉運動的血清乳酸可以通過上皮屏障進入腸腔。有趣的是,優秀運動員長期的高乳酸環境可以為Veillonella atypicaV. atypica)的生長創造一個腸道優勢生態位。V. atypica可將乳酸代謝為丙酸,在運動過程中為機體提供更多能量(圖5D)。因此,肌肉運動產生的乳酸可能是宿主調節腸道菌群的潛在分子

圖5. 調控腸道菌群的來自腸道以外的其他器官分子

不同宿主衍生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宿主和腸道菌群形成復雜的網絡,重要的是要考慮各種宿主衍生分子之間的關系。如IL-33、TGF-β、IL-21和IL-4可通過刺激B細胞增加IgA的分泌;IL-22、IL-17、IL-18和IL-1β可通過刺激潘氏細胞觸發AMPs的分泌。IL-22可刺激FUT2的分泌,促進巖藻糖的糖基化,防止巖藻糖被病原體利用。此外,生殖器官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可能影響潘氏細胞的AMPs分泌。同時,宿主源分子對腸道菌群的調控與IECs的功能密切相關。大部分分子通過IEC分泌的IgA和AMPs調控腸道菌群,是宿主和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

宿主調控腸道菌群的臨床見解

擴展關于宿主因素如何塑造腸道菌群的知識,可為個性化調控腸道菌群提供更多機會,在臨床和行業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一般認為,腸道菌群失調(微生物多樣性和豐富度降低)增加了感染的易感性。此外,腸道菌群失調與腸道微環境變化密切相關,而腸道微環境變化是由宿主源分子建立并受其影響。例如,肝硬化患者腔內IgA分泌的減少可增加菌血癥和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易感性。此外,結腸RegIIIγ表達降低也與DSS誘導的結腸炎易感性增加有關。對于非腸源性代謝分子,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增加代謝綜合征易感性。因此,確定維持腸道微生物群穩態的宿主因素為降低病原體易感性等疾病的風險提供了額外的解決方案。
糞便菌群移植(FMT)是一種將整個腸道菌群轉移到受者體內的新方法,目的是恢復腸道菌群穩態并治療與菌群失調相關的疾病。一項薈萃分析研究表明,FMT治療艱難梭菌感染(CDI)的治愈率高于常規治療。然而,FMT治療CDI患者的失敗率為5.2%(結腸鏡檢查)- 21.9%(鼻胃管檢查),這給FMT的應用蒙上了陰影。除FMT的劑量和頻率外、給藥方法,供體和受體的宿主因素也至關重要。一項研究表明,FMT的治療效果由供體攜帶的宿主源性分子(如miRNA)反映。確定來自供體的治療作用的成分將減少治療的不良結果。此外,受體腸道生態位中的宿主源性分子也可以決定來自供體的糞便微生物群是否定植和發揮作用

工作展望

在這篇綜述中,我們詳細總結了與宿主遺傳學(基因型)密切相關的、塑造腸道菌群的宿主源分子。mGWAS可用于識別與菌群定殖相關的一系列基因。此外,雙向孟德爾隨機化(MR)可以利用通過mGWAS獲得的宿主遺傳變異信息作為工具,探索宿主基因組與腸道菌群之間的因果關系。更多像mGWAS這樣的工具為研究人員或臨床醫生提供了支持性信息,以預測可能在宿主遺傳控制下調控腸道微生物群的宿主源分子。當宿主遺傳與腸道菌群的相關性被建立和驗證后,研究者或臨床醫生就可以根據宿主基因型來評估定植在其中的腸道菌群。克羅恩病可根據宿主基因型和腸道微生物組成分為不同的疾病亞型。面對不同的疾病亞型,臨床醫生應采取個性化治療,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成功率。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進行精心設計的臨床隊列研究,特別是大數量和縱向樣本,以評估基于宿主基因型和腸道微生物組成的特殊微生物治療對不同疾病亞型診斷的有效性。
為了研究宿主源分子與腸道菌群之間的因果關系,需要適當的實驗模型。近年來,類器官芯片模型的發展為考慮多種細胞類型和腸道菌群提供了解決方案。例如,微生物、益生菌或侵入性細菌的共培養可以提供一個無菌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微生物組和免疫因素可以被包括進來,以看到多細胞交叉作用。而且,在同一系統中,宿主細胞和細菌可以在不同的氧氣和營養濃度下培養,滿足了細胞和細菌的不同需求。然而,進一步的機制和體外模型研究將是必要的,這對該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腸道菌群恢復力被定義為腸道菌群從飲食變化、病原體感染、炎癥反應、抗生素治療等外部應激因素中恢復的能力。研究人員利用穩定性景觀框架模擬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的干擾以及隨后腸道菌群的恢復。一項基于1000名西方成年人的研究表明,健康細菌的豐度受到衰老和超重等宿主因素的影響,而不是短期的飲食干預。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探索影響腸道菌群時間動態的宿主因子,特別是受外界因素干擾的宿主因子

總  結

本文就宿主因子調控腸道菌群的分子機制進行綜述。雖然大量研究已經將宿主對疾病的易感性與腸道菌群和飲食行為聯系起來,但宿主影響某些疾病腸道菌群的確切機制尚未完全破譯。了解宿主因子如何調節腸道微生物群并影響疾病發病率可能對開發新的預防和治療干預措施,甚至預測個體的疾病易感性很重要。應當指出,本綜述中提到的機制并不單獨存在;這些機制之間存在著上下游調控關系。因此,面對腸道菌群紊亂的科學問題,研究人員需要關注腸道組織的遺傳差異,而不僅僅是腸道菌群。迄今為止,我們對宿主遺傳學在調節腸道菌群方面的理解主要基于體外研究和嚙齒動物模型。為此,必須進行精心設計的臨床試驗或收集臨床數據,以填補臨床和實驗知識之間的巨大空白,并將從動物模型中獲得的概念證明轉化為臨床環境。因此,這些研究有可能應用于益生菌、益生元,并在未來應用于有效治療腸道菌群紊亂相關疾病。

引文格式

Chenguang Zhang, Huifeng Liu, Lei Sun, Yue Wang, Xiaodong Chen, Juan Du, ?sa Sj?ling, Junhu Yao, Shengru Wu. 2023. An overview of host-derived molecules that interact with gut microbiota. iMeta e88. https://doi.org/10.1002/imt2.88

作者簡介

張晨光(第一作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級博士研究生

  目前研究方向為反芻動物瘤胃微生物與宿主互作機制,相關學術成果已發表于iMeta、Journal of Dairy Science等期刊

武圣儒(通訊作者)

 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微生物博士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現圍繞反芻動物胃腸道健康調控與碳水化合物高效利用的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開展研究。近5年來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含并列)在iMeta、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Proceeding B、JCI insight、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和 Animal nutrition 等雜志發表中科院大類一區論文13篇,Top期刊論文20余篇。榮獲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獎、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青年學者論壇優秀獎等榮譽。

杜鵑(通訊作者)

  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微生物菌群對包括腫瘤在內的疾病的發生發展的相互作用。團隊建立了國際上領先的微生物菌群臨床和基礎實驗研究平臺。以包括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身份在內發表相關文章40篇,榮獲瑞典國家研究委員會,瑞典國家委員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瑞典戰略研究基金會, 歐洲Eurostars等23項科研項目。并參與微生物菌群轉化醫學中心和華大基因合作的”百萬微生物”項目

?sa Sj?ling (通訊作者)

  哥德堡大學和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圍繞微生物基因組與微生物互作開展工作。H指數24,i10指數45;在Nature Microbiology、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和 iMeta 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12篇,累計引用3315次。

姚軍虎(通訊作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第七、八屆畜牧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副會長,中國動物營養指導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畜牧學科高峰論壇秘書長,陜西省飼料飼草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科學術帶頭人

以奶畜能量高效利用的營養調控原理為主要科學問題,圍繞瘤胃健康與高效發酵、小腸淀粉消化調控、肝臟能量利用、乳腺生物學等開展系統研究,系統揭示了奶畜碳水化合物代謝機理,建立了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數體系(CBI)和能量高效利用一體化調控技術。

更多推薦

(▼ 點擊跳轉)

高引文章 ????iMeta | 德國國家腫瘤中心顧祖光發表復雜熱圖(ComplexHeatmap)可視化方法
????iMeta | 浙大倪艷組MetOrigin實現代謝物溯源和腸道微生物組與代謝組整合分析
????iMeta | 高顏值繪圖網站imageGP+視頻教程合集                                       

第1卷第1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4期

期刊簡介

“iMeta” 是由威立、腸菌分會和本領域數百位華人科學家合作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主編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劉雙江研究員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傅靜遠教授擔任。目的是發表原創研究、方法和綜述以促進宏基因組學、微生物組和生物信息學發展。目標是發表前10%(IF > 15)的高影響力論文。期刊特色包括視頻投稿、可重復分析、圖片打磨、青年編委、前3年免出版費、50萬用戶的社交媒體宣傳等。2022年2月正式創刊發行!

聯系我們

iMeta主頁:http://www.imeta.science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體腸道正常菌群的重要功能有哪些? 醫學論壇網
腸道菌群對骨質疏松的影響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
豬腸道微生物與機體營養代謝
北京生科院揭示腸道微生物在自閉癥譜系障礙研究中的新機制
沒有胃口?不想吃飯?也許需要治理下你的腸道菌群了
科研 | PNAS:腸道微生物通過外周血清素調節宿主葡萄糖穩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安县| 兰溪市| 安新县| 怀柔区| 塔河县| 怀安县| 蒙阴县| 舟曲县| 正蓝旗| 大姚县| 白玉县| 广灵县| 杭州市| 泸州市| 天气| 宣城市| 东方市| 岢岚县| 榕江县| 印江| 江达县| 长寿区| 卫辉市| 宜州市| 平顺县| 桃园县| 东港市| 准格尔旗| 乐业县| 西安市| 永嘉县| 香格里拉县| 南涧| 哈尔滨市| 中江县| 仁化县| 龙山县| 伊春市| 门源| 休宁县| 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