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30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率顯著提升,而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組織下,對全國14個省市進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統計顯示我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的概率為9.7%,而且這個數字有上升的趨勢。而糖尿病的典型癥狀就是三少一多: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而糖尿病的并發癥有很多,包括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反復的感染、酮癥酸中毒等等,危及時可損傷性命。
糖尿病患者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控制血糖,因為血糖一高容易引起很多并發癥,但是血糖并非是越低越好,而且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對低血糖的誤區,本文就帶大家真正了解低血糖。
低血糖你了解多少?
真相一:不同人的低血糖診斷標準不同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若是發生了低血糖,和健康人群想必危害會更大。所以說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診斷標準是不一樣的:
健康人群:低血糖診斷的標準為:<2.8 mmol/L;
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就屬于低血糖了。
真相二:低血糖常比高血糖更兇險
對于高血糖的危害,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了,也非常重視,這是值得鼓勵的。但是我們并不能忽視低血糖的嚴重危害,因為有的時候低血糖的危害會更高,甚至會更加快速對人體造成損傷。如果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來計算的話,而低血糖的危害就是以小時來計算的,具體危害如下:
(1) 輕度低血糖 主要表現為饑餓感、頭暈目眩、心慌手抖、面色蒼白、冒冷汗、體力不支等。這個時候吃點食物就能緩解,影響不是很大。
(2) 嚴重低血糖 這個危害就比較大了,可能會引起大腦功能障礙,使患者出現意識模糊、嗜睡、抽搐驚厥甚至昏迷死亡,這個時候需要送往醫院治療,單純靠食物無法很好的緩解。
(4) 老年人低血糖 除了上述癥狀,還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等心血管意外,甚至引起猝死。
(5) 急性低血糖可能引起腦水腫
(6) 慢性低血糖 可能會降低認知能力、智力下降以及大腦功能衰退,嚴重時誘發老年癡呆。
所以說大家不要小看低血糖的危害,在平時不要過度克扣自己的飲食、過量運動或者增大降糖藥劑量,血糖并非是越低越好。了解了低血糖危害后,想必很多人都想問有什么辦法預防嗎?
糖尿病預防低血糖的辦法
1. 使用胰島素 這是常用的降糖辦法之一,尤其適合一型糖尿病患者,但是一開始應該從小劑量開始,之后再遵醫囑逐漸增加劑量,一定要謹慎調節劑量,使用時一定要仔細操作。
2. 好好吃飯 得了糖尿病不等于不能吃飯,主食、肉類、水果等食物也是可以適量吃的,核心在于吃多少,而不是吃什么。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少吃多餐能夠有效避免血糖波動,既不會導致餐后血糖很高,也能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3. 避免空腹飲酒大量空腹飲酒容易引起低血糖的發生,所以即使要飲酒也要先墊墊肚子,這樣也能避免酒精對腸胃的刺激,當然不飲酒是最好的。
4. 詳細記錄血糖值 糖尿病患者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測量血糖,主要目的就是看血糖控制的穩不穩,若是發現最近一段時間血糖波動大,可能是胰島素或者降糖藥使用不合理,我們應該去醫院尋求醫生幫助,調整用藥方案。
5. 隨時攜帶食物 比如一個面包、幾顆糖等等,一旦有低血糖的跡象發生,立馬補充能量。
說到這里,醫生同時指出另外一個誤區:饑餓感=低血糖。這是錯誤的認知,導致很多糖尿病患者一覺得餓就開始吃東西,但是這樣盲目補充食物,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為有些糖尿病患者雖然本身血糖很高,但是由于體內缺乏胰島素或者胰島素利用率不高,導致葡萄糖被細胞奪走了,一樣會有饑餓感出現。因此當有饑餓感出現時,應該監測血糖,再決定是否補充食物。
看到這里后,大家是不是對低血糖已經有了新的認知呢?在關注低血糖的同時,我們一樣也要注意高血糖,因為臨床上很多患者有出現這樣的情況: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控制很好,每一次的測量都在標準范圍內,但是一經體檢卻發現了并發癥的跡象,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會這樣?
別再只關注餐后和空腹血糖,這幾個血糖指標更能反應糖尿病的真實情況
第一個指標:糖化血紅蛋白
該指標反應了血糖的大趨勢,而糖化血紅蛋白指的是體內的葡萄糖和血紅蛋白結合的產物,血紅蛋白的平均壽命在三個月,所以能夠反映出近三個月以來的血糖值。不過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水平因人而異,參考值如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 6.5% 以內最好
第二個指標:糖化血清蛋白 它可以反應測定的第1-3周血糖濃度的平均水平,能夠反應近期糖尿病病情情況,正常值在1.5-2.4mmol/L。
第三個指標:C肽釋放測驗 C肽是反映自身胰島素分泌能力是否良好的一個指標。
第四個指標:尿微量蛋白反映的是早期腎損傷的敏感指標,畢竟糖尿病性腎病也是很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結語:凡事過猶不及,各位糖尿病患者在控糖時不要過于嚴苛自己,血糖過高過低都是不行的,都會身體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