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客戶要買八百多斤魚,何海榮要下網(wǎng)捕魚,參與捕魚的這些人,是朋友介紹過來的游客,他們都是從余姚市里過來的。
記者:預(yù)計今天有多少魚?
何海榮:幾千斤肯定有的了。
記者:都會有什么品種?
何海榮:這里是四大家魚為主。
大部分游客都是第一次親身體驗,顯得很興奮。
記者:您是第幾次來?
野豬飼養(yǎng):特種野豬的生活習性、繁育和飼料選擇
游客:第一次來。
記者:好玩嗎?
游客:好玩,最好玩的是到下面去抓。
何海榮養(yǎng)的這些魚從來都不喂飼料。
何海榮:我們這個喂草的草魚,肚子沒有了,身材很苗條的,跟我一樣身材很苗條的,肚子里面沒有油的。就是賣得快一點,緊俏,搶手貨。游客:這個魚好吃。先下手為強,市場上買不到的。
記者:什么市場上買不到?
游客:這個價格肯定買不到,這個魚又那么新鮮,里面都沒有油的。
游客:自己抓上來,然后再自己蒸。從剛才一進門就沒有一點飼料,看見周邊這環(huán)境,然后再自己親手抓出來,吃起來的味道也更加好了。
魚一撈上來,這些游客就每人要個兩三條,還有人要給朋友捎帶上幾條,何海榮看在眼里樂在心里,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何海榮:又可以省很多勞力,這樣直接可以不用去吆喝,直接他們買走了,他們又覺得開心,主要還是更直接地看到這個產(chǎn)品跟其他地方不一樣。
這些游客聽說塘里還養(yǎng)有甲魚,就讓何海榮下網(wǎng)抓幾只。這些甲魚是仿野生養(yǎng)殖,把甲魚苗投進去后,就不喂任何飼料,任它們自由生長,因此野性十足。
何海榮:你看,動作快不快?它平時抓小魚的時候也是這么快的。
記者:速度快。
何海榮:對,速度快。
有游客要買記者手里的這只甲魚,何海榮卻說給錢也不賣。
何海榮:這個是三年以上的甲魚。
記者:你拿的是三年以上的,我拿的這個是多長時間的?
何海榮:兩年左右的。
記者:我這個不是符合你賣的標準的。
何海榮:對。它這個殼的顏色、光澤度,一看就不一樣。
記者:又咬上了。
低于三年的甲魚,何海榮一律不賣。那怎么區(qū)分甲魚的年份呢?不滿三年的甲魚底板偏白,指甲也更干凈,而且沒有那么鋒利。
何海榮:還有這個裙邊的區(qū)別,這個裙邊挺、厚,這個裙邊,你看,薄,往下翻的,不挺拔的。我要做的是長久的生意,來一個客戶要留一個客戶,用這樣的方式去拉動他們,所以說我寧可少賺一點,不好的甲魚我也不會賣給他的,我一定要按照我的標準我的要求,達到這個要求了我才可以賣。
因為何海榮的堅持,他的甲魚在當?shù)匦∮忻麣猓u250元到300元一斤,目前是當?shù)厥袌錾霞佐~價格的近兩倍。但是采訪的時候,何海榮卻跟記者說了這樣一段話。
何海榮:做什么事情,接下去我里面干這個干那個,事情反正很多的,都是圍繞著這個豬在轉(zhuǎn),最終的目的都回到一個點上,就是養(yǎng)豬。
在家人朋友眼里,何海榮更是個不折不扣的“豬癡”。
何海榮的朋友 曹施金:對豬癡迷到什么程度呢?這豬場剛造的時候,他們倆夫妻跟豬,旁邊就是豬,他們夫妻倆的床在這兒,足足睡了一年多。它是沒有任何封閉的,就一張床,旁邊就是豬,叫我們旁人是無法想象的,他說什么,越近越好,能實時觀察它們。
山豬放養(yǎng):跑山豬滿山遍野,直播火爆年銷過千萬
何海榮的妻子 徐蕾蕾:一待待個幾個月在豬圈里面,基本上兩個人很少有溝通的時間,整天住在里面,關(guān)注豬的這個程度已經(jīng)大大超過我了,我心里很不平衡,有那種失落感一樣。
采訪的時候,何海榮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何海榮:這又說不來了。
何海榮:那個那個那個。
記者:怎么了?
何海榮:稍微等一下。
但是一進豬圈,何海榮像是變了一個人,情緒大增,對著這些豬說起來個沒完。
何海榮:好了,我知道你疼。又給我們家下了這么多小豬仔。豬,是從小到大陪我長大的,特別是童年的時候,它是我的伙伴。對豬有一種莫名的感情摻雜在里面,所以說豬對我真的像哥們(兒)一樣的。
何海榮開有三家獸藥店,加上魚塘和豬場的收益,一年有五百多萬元的收入,
在寧波當?shù)匦∮忻麣狻H欢S著采訪的深入,記者發(fā)現(xiàn),何海榮的命運卻是幾經(jīng)轉(zhuǎn)折,他對豬的癡迷,一切都源于他那患有眼疾的父親。
何德明,何海榮的父親,患有先天性眼疾,開始的時候,視力能見度僅有一米,到了2006年,父親的兩只眼睛完全看不見了。盡管眼睛看不見,但父親卻是養(yǎng)豬的一把好手。
村民 沈才榮:肚子里一摸,懷孕的豬仔有幾個,他就摸得出來。他就是這樣,有這種水平,這種能力的人。
何海榮:冬天的時候,窗戶都關(guān)著的,他早上一進來,第一感覺,今天這里面的氣味好像不對,他說豬肯定要么拉痢疾了,要么豬有什么其他病狀出來了,很準的。一般常人很難做到的,用鼻子聞聞能聞出點什么。
采訪的時候,記者就見識了一番何海榮父親的養(yǎng)豬功夫。
何海榮:他剛才跟我講,這個小豬拉痢疾了,拉白痢,根據(jù)鼻子的氣味聞,白痢黃痢,他都能分辨得出來。
記者:連顏色都能分辨出來?
何海榮:對,它就氣味不一樣。
記者:我進來沒有聞到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何海榮:所以說一般人你聞不出的,剛才這里就是拉痢疾的地方。
何海榮在跟記者說話的時候,父親又告訴他兩窩小豬都在拉痢疾,父親眼睛看不見,他是怎么判斷的呢?
何海榮:他說這只拉得厲害,他又沒看到的,你看這個顏色。
記者:怎么不一樣了?
何海榮:反正這個痕跡在這里,還有這個屁眼洞大。
記者:他說什么?
何海榮:他說這只沒拉,很干凈,這個屁眼洞小小的。
記者:就是沒有這個拉稀的痕跡。
何海榮:對,沒有拉稀痕跡。
何海榮的父親把手當成眼睛用,加上鼻子和耳朵,摸索出了一套養(yǎng)豬竅門。在何海榮小時候,父親就是靠養(yǎng)豬維持一家生計。
何海榮:在人家眼里,好像我爸眼睛看不出,是個殘疾人,其實在我的眼里,他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非常了不起,我敬佩他,他是我的偶像。
然而,何海榮的童年,卻因為父親的眼疾蒙上了一層陰影。作為家里的頂梁柱,父親的眼睛不好使,掙錢的法子有限,何海榮的家在村里一直都是很窮的。
何海榮的朋友 曹施金:一次相親,對方到他家里來以后,一看是這么個情況,人家扭頭就走了。
何海榮的朋友 周高明:大家都看不起他,有些時候特意要把他老爸眼疾的問題拉出來,欺負他,侮辱他,他反正躲之又躲吧。
貧窮、自卑,這讓何海榮變得內(nèi)向,不愛說話,經(jīng)常一個人躲在豬圈里跟豬玩,豬是他兒時最好的玩伴。
何海榮:別怕,別怕,抱一個,抱一個,好,乖,怎么不聽話了?來。好了好了。
養(yǎng)豬:養(yǎng)豬成敗的四個關(guān)鍵因素
采訪的時候,何海榮帶著記者來到了父親最早養(yǎng)豬的地方,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雙眼幾近失明的父親,自己一個人摸索著建起來的。雖然這個地方現(xiàn)在已經(jīng)廢棄了,但何海榮卻一直留著。他一站在這里,腦子里就浮現(xiàn)起父親磕磕碰碰,走在這條路上去喂豬的情形。
何海榮:這里都是高低不平的,這里上面房子屋檐很低的,假如說他一急,頭經(jīng)常碰的。有時候就是沒事會陪著他,就是我從眼睛第一眼看到,在后面剛要喊出來的時候,爸你小心,他已經(jīng)碰上去了,反正經(jīng)常的事情。有時候還好,有時候就眼角這里出血。反正這一幕,這一瞬間真的,就是有一種酸酸的,反正那種很難受的那一種感覺。
哪怕日子過得再苦,何海榮也從來沒聽父親抱怨過一句,父親的堅強和對命運的不屈服,深深地影響了何海榮。
何海榮:就是說從那時候,我就是說,反正暗暗地下決心,就說為這個家早點兒成熟起來,為這個家挑起重擔,叫我爸媽早點享點清福。
2001年9月,何海榮從金華農(nóng)業(yè)學(xué)校畜牧獸醫(yī)專業(yè)畢業(yè)后,到杭州的一家種豬場實習,實習期滿后,經(jīng)理想重用何海榮,并開出五萬元的年薪,但何海榮卻執(zhí)意要離開。
何海榮:我一直放不下我父親,父親又這么辛苦,這么眼睛看不到,為了培育我,他(很辛苦),反正我就是這個念頭,我就是這么想的,我一定要回去。
2002年11月,何海榮回到老家余姚市黃家埠鎮(zhèn),貸款三萬元開了一家專門賣獸藥和飼料的店。因為藥品齊全,服務(wù)周到,這家店很快就在當?shù)匦∮忻麣猓魏s也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一年有幾十萬元的收入,日子也越過越富裕。
然而,眼前的這片魚塘卻打破了何海榮一家平靜的生活。2007年1月,何海榮以5萬多元的價格租下了這片一百多畝的魚塘,投放了四大家魚魚苗和甲魚苗。何海榮堅持甲魚養(yǎng)夠三年才能賣,因此,包下魚塘的頭兩年一直在賠錢,很多人都勸何海榮趕緊把魚塘處理掉。
何海榮的朋友 周高明:我們覺得他獸藥店開開,就差不多了,就不要再折騰了,差不多過日子算了。
何海榮的妻子 徐蕾蕾:這是虧的,好端端承包魚塘干什么,你這個魚像養(yǎng)的甲魚,幾年以后才能見錢,這個回報率太低了。
然而,何海榮寧可賠錢,也要把這個包袱背著。直到2011年8月,何海榮投資150萬元建豬場,修了排污管道通往魚塘的時候,大家這才明白他為什么要堅持承包不賺錢的魚塘。原來,他要利用魚塘處理豬場的廢棄物。
何海榮的妻子 徐蕾蕾:后來從事這個養(yǎng)豬以后,第一反應(yīng),才想到魚塘是為了豬場而服務(wù)的。
賣獸藥和飼料雖然賺了錢,但是幾近失明的父親,用手摸索著喂豬的這一幕,一直縈繞在何海榮的腦子里,他一直都想辦一個豬場。
不過何海榮不想再像父親那樣養(yǎng)普通的育肥豬,他要養(yǎng)不一樣的土豬。何海榮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查資料,還專門去了浙江嘉興、四川、山東等地,實地考察當?shù)氐耐霖i品種。在查資料的過程中,萊蕪黑豬吸引了何海榮的注意。這就是萊蕪黑豬,萊蕪黑豬主要分布在山東省萊蕪市,產(chǎn)仔率高,母豬母性好,雜交優(yōu)勢明顯,而最讓何海榮看中的是萊蕪黑豬的肉質(zhì)。
何海榮:土豬要有一個特色,就是要肥肉好吃,在我心目當中,精肉好吃其實不稀奇的。就是我要讓它肥肉好吃,最好這個肥肉一般不吃肥肉的人都能吃下去。然后再根據(jù)這個指標,最終確定萊蕪豬比其他的豬肯定要好。
然而,萊蕪黑豬因為長得慢,經(jīng)濟效益低,很多人都不愿意養(yǎng),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純種萊蕪黑豬瀕臨滅絕。萊蕪黑豬在被列為國家保護品種后,就更難買到種豬了。
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2012年12月的一天,何海榮接到了一個電話,這個電話讓他欣喜若狂。
何海榮:就這樣在琢磨的時候,我同學(xué)的電話打過來,他說這個場倒閉了,他說里面有萊蕪豬你要不要?這樣腦子一轉(zhuǎn),那不是剛剛在想嗎?就是說好像運氣來了一樣。
何海榮興奮地一夜沒睡,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看豬。最終,他用一萬元的價格買回來8只20多天還沒斷奶的萊蕪小黑豬,而且還是人家養(yǎng)殖場不想開了,要處理掉的豬。
何海榮的妻子 徐蕾蕾:八頭小豬拿過來,說難聽點,就奄奄一息的。這么小的小豬,可以說死亡率90%以上。
何海榮的朋友 曹施金:這么幾頭小豬一萬元錢,我們想再怎么好,值一萬元嗎?當時那種種豬,說實話,五十元一百元錢的豬買來多養(yǎng)一天,養(yǎng)大了馬上賣錢不是更快嗎?
但何海榮卻不管那么多,8只小豬一拿回來,他就一頭扎進了豬圈里,當天晚上就把床鋪搬進了豬圈。而實際上,從何海榮的家里到他的豬圈,騎電動車也只需要五分鐘,盡管這么近,何海榮還是跟老婆一起,搬到了豬圈里,跟這8只小豬吃睡在一起,這一待就是一年多。
何海榮:隔壁是豬,這里就是上面搭了一個,彩布,油紙,這樣就弄了一個簾子,就是說里面搭了一個小床,就這么簡單。我們?nèi)怂诶锩妫i睡在外面。
何海榮的朋友 曹施金:叫我們一般的人無法想象,我們別說睡一年,我在那里待上個把小時,我身上都是一身豬味兒,他們倆夫妻能在這里足足睡了一年。
何海榮的妻子 徐蕾蕾:剛開始真接受不了,有時候睡不著,但是我看我老公睡得很香啊,他在那里睡得呼嚕呼嚕的,我一點都沒感覺他哪里感覺到不一樣不舒服的地方,沒見過他說苦啊累啊的。
在何海榮的悉心照料下,8只小豬全部成活。何海榮又買來一頭野公豬給它們配種,他想選育出一個自己的品種。
養(yǎng)豬:生態(tài)化“種養(yǎng)結(jié)合” 或為養(yǎng)豬場出路
何海榮:自己選出來的品種,跟其他豬肯定有不一樣的東西。特別是價格定位的時候,我有自己的話語權(quán),我想定多少就定多少,跟市場豬價的波動無關(guān),它長歸長,跌歸跌,跟我沒關(guān)系,我有自己的話語權(quán)。
直到現(xiàn)在,何海榮還在不斷優(yōu)化品種。記者采訪的時候,何海榮在2016年春節(jié)前,從黑龍江預(yù)定的兩頭種公豬終于拉回來了。
何海榮:卸這里吧,倒。這頭(特種)野豬盼了很久了,想了好多辦法,今天終于搞過來了。好像人家新娘子上轎的那種心情。
記者:那它很重要嗎?
何海榮:很重要,現(xiàn)在我的品種現(xiàn)在定位已經(jīng)定好了,現(xiàn)在接下去要繁育了,這個(特種)野豬對我來說非常得重要。
何海榮盼望已久的這頭特種野公豬,有75%的野豬血統(tǒng),之前生活在3000多公里之外的中俄邊境。這次一共拉來兩頭種公豬,另外一頭是野豬和東北民豬的雜交后代。為了把這兩頭種公豬從黑龍江拉回浙江,光是路費就花了三萬多元。
養(yǎng)殖場 技術(shù)員 劉明:單純運費就這么貴,所以說可以感覺到他是很迫切需要這個豬,不然也不會花這么大的代價。公豬是一個關(guān)鍵,對于一個豬場來說。它直接關(guān)系到一代一代的性能、表現(xiàn)。所以說,他有了這兩頭公豬后,相信他的事業(yè)會做得更好。
這頭特種野公豬已經(jīng)被馴化過,何海榮可以直接利用,減少了優(yōu)化品種的時間和成本。
何海榮:這樣的,留種以后生出來的小豬,肯定好,肯定強壯。來個特寫。
記者:好大的(獠牙)。還是好兇。
何海榮:還是有一點。
記者:就是很戒備這樣。
何海榮:很戒備,就是說畢竟它剛來,彼此之間我們的感情還不夠深,所以說它還是有點戒備,你看。
為了提高豬肉品質(zhì),何海榮還專門開辟了一塊運動場地,把豬趕出來運動。
何海榮:本身這個有野豬品系的,還有土豬品系,土話說就是比較野,有一種野性在。土豬的話,它最好就是說半放半養(yǎng)的這種模式。
這些豬一放出來就撒了歡兒。
何海榮:現(xiàn)在完全釋放了,它當然開心了。我第一個出發(fā)點就是讓它開心,豬開心才能長出好的肉。
何海榮在豬身上花的這些心思,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消費者:我也是慕名而來的。
記者:慕名而來?
消費者:對,他們說這里的豬肉好。
記者:別人都怎么說他們家的肉?
消費者:平時老家我也不怎么來的,人家說是好的,所以我過來了,人家說他們家的肉比較地道。
何海榮平時會吸引游客到農(nóng)場參觀體驗,趁機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還跟當?shù)氐霓r(nóng)家樂達成合作,長期供應(yīng)土豬肉。2015年,何海榮的農(nóng)場出欄土豬500多頭,土雞5000多只,還有青魚、甲魚等多個品種,加上獸藥店的收入,一年銷售額500多萬元。
從豬場到魚塘的這段路,800米長。雖然父親一個人能摸索著走,但何海榮只要有時間,就會像這樣牽著父親走。當年那個跟在父親身后的孩子,已經(jīng)有能力去照顧父親了,但他還有一個心愿。
何海榮:讓他的眼睛重見光明,這是我最大的心愿,哪怕是一點一點光線,哪里有希望,我都愿意去嘗試,這是我最大最大的心愿。
共青團浙江省寧波市委員會 副書記 錢雪華:何海榮的成功也給我們的很多青年帶來了期望,就是說在從事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當中,如果選對了項目,選準了項目,能夠有針對性地做好一些服務(wù)工作,能夠更好地做一些市場調(diào)查,那么在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肯定能夠越走越遠。
養(yǎng)殖增值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