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多宅”指的是一戶村民擁有多處宅基地上的住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的規定,實踐中常常出現以農村“一戶多宅”為由在農村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拒絕對多出的宅基地房屋進行補償或者直接將多出的住宅認定為違建進行拆除。
但農村“一戶多宅”并非都是違法的,也存在以下幾種“合法情形”。
保證農村村民戶有所居是農村宅基地管理的基本原則,實踐中各地都針對申請宅基地的條件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根據宅基地申請的審批流程,村民在滿足申請條件時是有權利申請宅基地的。這些條件一般都是基于人口的增長以及婚姻關系的確立等因素的考量。
比如,《菏澤市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第九條的規定:
“農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請宅基地:(一)年滿20周歲的本村村民,因結婚等原因確需建設新房分戶缺少宅基地的(包括男方到女方落戶的);(二)因發生或者防御自然災害、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進行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或因國家建設征用土地等原因需要搬遷的;(三)外來人口落戶,成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沒有宅基地的;(四)城鎮居民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回原籍落戶,農村確無住宅的;(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條件。”
從該條規定可以得知農村村民只要因客觀實際情況確需住房的情形,都是有權申請宅基地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三款:
“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規劃,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并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
《國土資源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農業部關于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若干意見》第七條:
“按照不同的歷史階段對超面積的宅基地進行確權登記發證·····1987年《土地管理法》實施后,農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規定的面積標準的,按照實際批準面積進行確權登記。其面積超過各地規定標準的,可在土地登記簿和土地權利證書記事欄內注明超過標準的面積,待以后分戶建房或現有房屋拆遷、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實施規劃重新建設時,按有關規定作出處理,并按照各地規定的面積標準重新進行確權登記”
可以得知,農村宅基地審批要盡量使用原有宅基地的原則,在此原則基礎之上,如果原先一戶村民家庭成員已經有人滿足分戶條件,那么多出院落依法就應該分給同戶其他家庭成員,從各方面來講,這樣效益都將最大化。
自然人的私有財產依法可以繼承,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
物權具有絕對排他性,根據《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百零七條:“【物權平等保護原則】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所以,農村村民因繼承而取得的宅基地上房屋屬于其合法取得的私有物權,因繼承而出現的“一戶多宅”自然也就是合法情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五款:“農村村民出賣、出租、贈與住宅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的規定,農村宅基地上房屋是可以進行交易的,這也符合《民法典·物權編》中關于物權的相關規定。既然允許對宅基地上房屋進行買賣,那么必然會出現一戶村民因為購買其他村民的房屋從而出現“一戶多宅”的現象,而且其因交易取得的宅基地上房屋權利合法。
但是,該種情形有一個限制條件,那就是必須是同一個集體經濟組織內成員之間房屋的交易。因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九條:“城市市區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嚴格執行有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中:“農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給本村村民,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的規定可以得知,農村宅基地上房屋具有福利屬性,村民對于宅基地使用權享有的權利是有限的,如果村民將宅基地上房屋轉讓給被集體經濟組織之外的成員,相當于變相損害了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一款:“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的規定,大部分省級人民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地方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在其中對農村宅基地最大面積作出了規定,而且在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中,相關政策性規定也強調了只有在超出各地“規定”的宅基地最大面積才對超出部分不予確權,并且明確只有在重新翻建或者規劃時,超面積宅基地上房屋才會被允許拆除。
由此可見,只要宅基地面積沒有超過各地規定的面積,村民對于該范圍內宅基地和其上建筑物就享有合法的權利。
綜上,“一戶多宅”其實只是一種客觀情形和現實,單純就該種現象而言并無合法和違法的屬性,爭議其合法或者違法,關鍵落腳點還是取得方式和手段合法性與否的判斷。所以,對于“一戶多宅”現象不能直接判定為違法,無論是從執法角度還是維權角度,以上四種合法情形都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