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由于脾胃受損、氣血失調(diào)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又稱胃脘痛。胃痛往往兼見(jiàn)胃脘部痞悶、脹滿、噯氣、反酸、納呆、脅痛、腹脹等癥狀,電子胃鏡檢查或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多陽(yáng)性,甚至可見(jiàn)吐血、黑便、嘔吐、卒腹痛等癥。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納呆食少,痞悶、脹滿,惡心嘔吐,噯氣、反酸、嘈雜等;
2、發(fā)病常與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勞倦過(guò)度、素體虛弱等因素有關(guān);
3、發(fā)病或急或緩,常有反復(fù)發(fā)作的病史。
胃痛的基本治則為理氣和胃止痛,常用治法有散寒止痛、消食和胃、疏肝理氣、清胃瀉熱、活血化瘀、清熱化濕、養(yǎng)陰和胃、溫陽(yáng)止痛、健脾和胃等。在審因論治時(shí),適當(dāng)配合辛香理氣之品往往能加強(qiáng)止痛功效,但服用此類藥物應(yīng)中病即止,不可太過(guò),以免傷津耗氣。
主癥: 胃脘脹痛,食后加重,噯氣。
兼癥: 納呆食少,噯腐,或有明顯傷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并伴有風(fēng)寒、風(fēng)熱、暑濕等相應(yīng)表證。
舌脈: 舌質(zhì)淡紅,苔白厚膩或薄白、薄黃,脈滑,或兼浮、浮數(shù)、濡。
治法: 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蘇散加減: 紫蘇梗、紫蘇子各 6~10g,醋香附 6~10g,陳皮6~10g,清半夏 6~10g,茯苓 6~15g,川楝子6~10g,延胡索 6~10g,焦三仙各 6~10g,炒萊菔子 6~10g,炒雞內(nèi)金 6~10g,連翹 6~10g。
主癥: 胃脘灼熱,得涼則減,遇熱則重。
兼癥: 反酸,口干喜冷飲,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瘡,大便秘結(jié)。
舌脈: 舌質(zhì)紅,苔黃少津,脈滑數(shù)。
治法: 清胃瀉熱,和中止痛。
方藥:《金匱要略》瀉心湯合《素問(wèn)病機(jī)氣宜保命集》金鈴子散加減: 黃連 6~10g,黃芩 6~15g,大黃 6~10g,烏賊骨 6~15g,浙貝母 6~15g,煅瓦楞子 6~15g,蒲公英 6~15g,陳皮 6~10g,茯苓 6~15g,清半夏 6~10g,川楝子 6~10g,延胡索 6~10g,焦三仙各 6~10g。
主癥: 胃脘脹痛,連及兩脅,攻撐走竄,每因情志不遂加重。
兼癥: 喜太息,不思飲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舌脈: 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 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方藥:《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加減: 北柴胡6~10g,赤芍、白芍各 6~10g,川芎 6~10g,香附 6~10g,陳皮 6~10g,枳殼 6~10g,旋覆花 6~10g ( 包煎) ,郁金 6~10g,川楝子 6~10g,延胡索 6~10g,炙甘草 3~6g。
主癥: 胃脘灼痛,痛勢(shì)急迫。
兼癥: 嘈雜反酸,口干口苦,渴喜涼飲,煩躁易怒。
舌脈: 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 清肝瀉熱,和胃止痛。
方藥:《景岳全書》化肝煎合 《丹溪心法》左金丸加減: 牡丹皮 6~10g,梔子 6~10g,黃連 6~10g,吳茱萸 3~6g,陳皮 6~10g,法半夏 6~10g,茯苓 6~15g,川楝子 6~10g,延胡索 6~10g,枳實(shí) 6~10g,瓜蔞 6~15g,煅瓦楞子 6~15 g ( 先煎) ,浙貝母 6~15g,蒲公英 6~15g,龍膽草 6~10g,炙甘草 3~6g。
主癥: 胃脘疼痛,狀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
兼癥: 病程日久,胃痛反復(fù)發(fā)作而不愈; 嘔血、便血之后,面色晦暗無(wú)華,唇暗; 女子月經(jīng)衍期,色暗。
舌脈: 舌質(zhì)暗有瘀點(diǎn)瘀斑,苔薄白,脈澀。
治法: 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失笑散合 《時(shí)方歌括》 丹參飲加減: 丹參 6~15g,檀香 3~6g( 后下),砂仁 3~6g ( 后下),蒲黃 6~10g,五靈脂 6~10g,三七粉 3~6g ( 沖服),川楝子 6~10g,延胡索 6~10g,陳皮 6~10g,法半夏 6~10g,茯苓 6~15g,炙甘草 3~6g。
主癥: 胃脘隱痛,遇寒或饑時(shí)痛劇,得溫熨或進(jìn)食則緩,喜暖喜按。
兼癥: 面色不華,神疲肢怠,四末不溫,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
舌脈: 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xì)。
治法: 溫中健脾。
方藥:《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加減: 黃芪6~15g,桂枝 6~10g,白芍 6~15g,干姜 6~10g,吳茱萸 3~6g,煅瓦楞子 6~15g ( 先煎),陳皮 6~10g,法半夏 6~ 10 g,茯苓 6~10g,延胡索 6~10g,炙甘草 3~6g。
主癥: 胃脘隱痛或隱隱灼痛
兼癥: 嘈雜似饑,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咽干唇燥,大便干結(jié)。
舌脈: 舌體瘦,質(zhì)嫩紅,少苔或無(wú)苔,脈細(xì)而數(shù)。
治法: 養(yǎng)陰益胃。
方藥:《溫病條辨》益胃湯合 《傷寒論》芍藥甘草湯加減: 北沙參 6~15g,生地黃 6~15g,麥冬 6~10g,當(dāng)歸 6~10g,白芍 6~15g,石斛 6~10 g,延胡索 6~10g,香櫞皮 6~10g,炙甘草 3~6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