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廣東省名中醫 王清海
歲月是把殺豬刀,砍完一刀又一刀
可它不僅雕刻了我們的容顏
就連血管也不放過——“頸動脈斑塊”
40歲以上人的體檢報告中或多或少會出現
“頸動脈硬化、狹窄,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
要知道頸動脈斑塊就像個“定時炸彈”
隨時引起中風、心肌梗死
分分鐘奪命
頸動脈斑塊是“水管”毛???
把頸動脈血管比作“水管”,頸動脈斑塊就是里面的水銹和污垢沉積。
在人的頸部前方,氣管兩側,各有一條小拇指粗細的動脈血管,它是血液從心臟流向頭腦部的主干河流,稱為頸動脈。而頸動脈斑塊是由于頭頸部血管粥樣硬化引起的一種病理改變,其發展階段包括:脂紋期、纖維斑塊期、粥樣斑塊形成期、繼發性病變(斑塊內出血、破裂、血栓、鈣化)。
通俗點講,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管壁上沉積了一層像臘樣的脂類,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的病變,當這些臘樣的沉積物一塊一塊形成時,就稱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在“美色”(即誘發因素)的引誘下,動脈斑塊的某個部分破裂脫落,進入血管,隨血液流動,就會形成血栓,到了血管狹窄的地方,會形成梗塞,例如堵塞在腦血管,造成中風;堵塞在冠狀動脈,就會形成心梗。
頸動脈斑塊真是“傷不起”
“我體檢時發現頸動脈硬化,并且斑塊形成,這是不是大夫口中常說的血栓啊?會不會引起中風?”人們常問。
對此專家回答說,步入中年后,出現頸動脈斑塊的情況臨床很常見,頸動脈斑塊多發生于中年男性,主要是由于攝入過多脂肪、作息不規律以及缺乏運動、抽煙等因素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合并斑塊形成。斑塊的后期“發展狀態”才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關鍵。
其實大部分頸動脈斑塊在體檢發現時并沒有明顯癥狀,但如果任由其繼續進展,最后可能會造成短暫腦缺血發作或腔隙性腦梗塞,甚至引發嚴重的腦卒中,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的斑塊厚度每增加0.1毫米,患卒中的危險會增加13%-18%,尤其是不穩定的斑塊,更是容易導致中風。
王清海認為,一般有以下情況,則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幾率較高:
● 存在高膽固醇或高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一種可見于血液中的脂肪)
● 存在高血壓
● 存在糖尿病
● 吸煙
● 飲食不健康
● 超重或極少進行體力活動
● 父親或母親在50歲前患上了動脈粥樣硬化
頸動脈斑塊的治療秘籍
臨床上通過彩色B超聲診斷儀檢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來確定是不是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目前認為正常IMT值應小于1.0mm,IMT在1.0~1.2mm之間為內膜增厚,1.2~1.4mm之間為斑塊形成,IMT大于1.4mm為頸動脈狹窄。
藥物治療
多項臨床研究均證實他汀類藥物可穩定斑塊、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可根據患者LDL-C水平及是否合并其他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酌情使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注意的是服用過程中需定期監測肝酶、肌酶的變化。
手術治療
目前最常用的兩種手術方式為頸內動脈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兩種手術對于 90% 以上的患者結果是沒有差異的。小粵提醒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醫生的經驗、病人的病情,進行個體化的選擇。
中醫治療
中醫多采用益氣活血、化痰通脈治療或者根據患者的整體情況,辨證論治。專家表明,根據十多年的臨床研究,如果能夠堅持中醫藥治療,70%以上的患者是可以達到改善和穩定斑塊、減少并發癥的。
家庭預防治療
誘發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因子包括:年齡增長、吸煙、過度喝酒、血脂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高血壓、高血糖,缺乏鍛煉、身體內經常有炎癥、飲食不健康等,所以生活中還得從這些方面入手:
1?對于有斑塊的患者來說,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基礎健康指標是關鍵,定期檢查。
2?對于斑塊較大的患者來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栓藥物,這有利于減少血栓事件的發生。
3?日常飲食需注意控制熱量與膽固醇的攝入,避免食用過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多食用輔助軟化血管的食物,如三文魚、金槍魚,新鮮蔬菜、水果等。
4?適當鍛煉,可以做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健身操等。
5?當然不可避免的話題還是煙、酒,煙需戒掉,酒得限量。
6?“三高”屬于高危人群,應定期做頸動脈超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