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 關于繁體字通識教育的事兒 鬧得是沸沸揚揚 網友們已自動選擇了持方 進行了一場精彩的線上辯論賽 商商呢 梳理了一下 咱反方觀點 論點比較集中 那就是 繁體字的教育可以 但沒必要作為通識教育、普及教育存在 誰感興趣誰去學就行 從中可以看出 這場辯論中,可以得出一個共識 那就是 以繁體字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教育是需要的! 接下來,商商要開始論證了 為什么傳統文化教育是需要的? 因為 有些耳熟能詳的、流傳上千年的名言 真的被用錯了 這些名言,被誤解了千年 No.1 三思而后行 日常語境:切記切記,遇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常用于告誡大家遇事切勿急躁,要思慮周全再行動。 你以為在夸你謹慎 結合下文你就會知道 其實是批評你磨嘰啊 ?? 典故出處:《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解釋: 從前有個人叫季文子,辦事特磨嘰,總是要糾結好多次才去做。孔子聽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意思就是,做事要思考,但是不要想太多,想得太多了就容易猶豫不決,事情反而難成,正所謂“過猶不及”。 No.2 言必信、行必果 日常語境:這是一句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的“真理”,這句名言也被人們視為是君子誠信的典范,甚至是許多人的座右銘。解釋為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同上句! 你以為它是表揚 其實它不過是基本要求而已 ?? 典故出處:《論語·子路》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 解釋: 結合“言必信,行必果”的前后文,我們可以得知,孔子在這里所說的“小人”并非我們所理解的小人,而是指地位低下的一般人,在孔子看來,“言必信,行必果”是“士人”的基本要求,如果地位低下的人能做到這一點,也勉強算得上“士”了。 所以,孔子所說“言必信,行必果”實為做人的基本準則,而非君子誠信的典范。 No.3 以德報怨 日常語境:“以德報怨”經常被人掛在嘴邊,有時安慰自己受傷的心,有時安慰別人失望的情緒。 你是不是也曾用這句話安慰過自己 其實它一直都用錯了 ?? 典故出處:《論語·憲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解釋: 孔子被問到“如果被人欺負了,那我給他好處去感化他,可以嗎?”時,孔子懟了回去,“那你打算用什么去回報恩德呢?以正直的態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用德行回報恩德。” No.4 無毒不丈夫 日常語境:成大事者必須手段狠毒,力壓群雄。 用這句話作為自己做壞事的借口 你,大錯特錯! ?? 典故出處:元朝關漢卿《望江亭》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解釋: 器量小者不是君子,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 這句話之所以被訛傳是因為平仄舌音的關系,很多人認為“度”字應換成“毒”,便解釋成了成大事者必須手段狠毒,力壓群雄。 No.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日常語境:多用于小說中,以這句話為激憤的話語表達不滿情緒,天地都不仁,我為什么要仁慈? 同上句!這句話作為自己欺負他人的借口 以期心安理得 你,快點承認你錯了! ?? 典故出處:《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解釋: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No.6 父母在,不遠游 日常語境:父母尚在,我們最好不要遠行,守在父母身邊是最好的,更是有很多人以此為借口,說父母尚在,作為男女就應該守在父母身邊。 這其實只是半句話 其實這個話更重要的是后半句! ?? 典故出處:《論語·里仁》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解釋: 當父母雙親還健在的時候,盡量不要出遠門。實在非要出遠門的話,你將要去的地點、如何去要讓父母知道,免得讓父母擔心。 No.7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日常語境:一般認為不孝的事情很多,沒有后代為最。 七大姑八大姨再來逼婚逼傳宗接代 你,可以懟回去! 因為,這句話跟傳宗接代沒關系! ?? 典故出處:《孟子·離婁章句上》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解釋: 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后代的責任就像這孩子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后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此句話中,無后是最大的分歧點,經過上千年的口口相傳和誤解,這句話被背上了封建思想的糟粕桎楛。 回想一下啟蒙識字的歷程 不免出過很多認字認半邊的笑話 而這些流傳千年的諺語 如不尋其出處,不究其原委 也不免這年復一年的訛傳 最后曲解了古人意思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 有些名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并習以為常 不過 為了準確表達、了解傳統文化 我們還是要有一點刨根問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