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你工作是為了什么?工資、外界的期待、理想、還是實現自我價值?你在工作中感到快樂嗎?如果快樂,是因為什么?如果不快樂,是因為什么?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實際上,所有人都可以在工作中找到快樂。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你有啟發。
蓋洛普(Gallup,咨詢公司,專注民生研究項目調查,覆蓋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95%)每年都會在美國的成年人群體中展開抽樣調查,詢問一個似乎相當沉重的問題:“你有多喜歡自己的工作?”答案的統計結果可能會讓人大吃一驚。與過去20年相比,表示自己對工作“完全滿意”的比例急劇上升,從2001年的41%增加到2019年的55%。2020年,盡管有數百萬美國人轉向遠程工作,但89%的人表示他們“完全”滿意或“基本”滿意。
我教的研究生們已經規劃好了個人的理想職業路徑,其中許多人正在接受進入商界或政府工作的培訓。他們發現這一統計數據著實令人驚訝,因為就像大多數人通常認為的那樣,他們也認為要想滿意,就必須擁有自己夢想的工作,一份讓充滿激情、賺錢多、且每天都讓你對其感到興奮的工作。但實際上不可能89%的人都是這樣,對吧?
其實,這種偏差來源于對“什么會影響工作滿意度”這一認知的誤解。怎樣選擇讓你快樂的工作呢?你不需要為了彰顯優秀的教育背景而選擇工作,也不需要選擇那些“激發個人潛能”的聽上去很誘人的工作,也不需要為了賺很多錢而選擇這個工作。要提升工作滿意度,重要的不是工作“是什么”,而是“是誰”和“為什么”,即工作滿意度來自于個人認知、價值觀和成就感。
毫無疑問,擁有任何一份工作都會讓人更加快樂。“擁有工作”本身就顯著提升了工作滿意度,因為“可能的失業”是讓人不快樂的最大源頭之一。通過研究社會綜合調查數據,我們發現,報告所講的“非常”或“相當”可能在2018年失業的美國成年人,更有可能說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太幸福”。這部分人數是那些感到自己“不可能”被公司辭退的人數的三倍多。還有研究將一個國家的失業率水平與自殺率上升水平聯系到一起。經濟學家發現,在2014年,失業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降低國民幸福感的影響是通貨膨脹率上升1個百分點所造成影響的5倍多。
當一個人有了一份工作,最影響滿意度的因素與工作領域幾乎沒有關系。首先,有一些不可控制的變動因素。《應用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發表的一項對分開撫養的同卵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大約30%的工作滿意度與基因有關。其次,還有一些實際變量因素。經濟學家研究發現,加薪會提高工作滿意度,但只是在短時間內。實際變量因素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迅速衰退。對于所有職業來說,定期加薪比偶爾大幅加薪更能帶來幸福感。
在一份工作中,最不明確的一些方面其實是最能提升工作滿意度的方面:公司和同事所持有的價值觀就是其中之一。舉個例子,研究表明,對于全球樣本來說,工作滿意度取決于成就感、對出色完成工作的認可、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團隊合作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也有很強的影響力,但在個人主義文化中影響較小。已故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德·哈克曼(Richard Hackman)發現,工作滿意度與“以領導為中心”的文化呈顯著負相關:他的一項研究表明,交響樂團音樂家在工作中更容易受到指揮家的鐵拳控制,他們對成長機會的滿意度比無指揮的弦樂四重奏表演者要低21%。
一項貫穿幾十年的研究表明,那些在雇主的和自己的價值觀之間找到本質上的契合的人,對工作最滿意。當價值觀具有特殊的道德、哲學或精神意義時,尤其如此。例如,2012年的一項針對伊朗護士的研究發現,最幸福的護士認為他們的工作是“一種神圣的職業,是自身獲得精神愉悅和滿足的工具。”我的許多同事對高等教育的使命有同樣的看法,正如已故哲學家邁克爾·諾瓦克(Michael Novak)所寫的那樣,“這種使命感在商界也能找到”。
研究人員一直在探尋工作滿意度與實際工作類型之間的明確關系,但絕大多數都失敗了。“快樂工作”(CareerBliss)是一家致力于幫助人們在工作中找到更大快樂的公司,公布了“最快樂的工作”和“最不快樂的工作”的調查結果。這一結果是由相應行業工作者自己評定的。該公司2018年的最新排名顯示,“最快樂的工作”各有各的快樂,助教、質量保證分析師、網絡開發人員、營銷專員等均榜上有名。同樣,“最不快樂的工作”也都有各自的不快樂,而且與教育程度和收入沒有多大關系,如會計、保安、出納、主管等。
當我的研究生向我詢求關于選擇工作或職業道路的建議時,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在自己的興趣和具體的工作職責之間找到可能最適合自己的。顯然,他們也不應該從事他們討厭的工作。但我會告訴他們,在各種職業中都可以找到滿足感。畢竟,有多少個孩子會說我長大了要成為一名質量保證分析師呢?與其像孩子們認為的那樣,義無反顧地去追求一個確信會讓自己快樂的“完美匹配”的職業,不如找到更好的方法,對于手頭的工作保持積極的心態,同時尋找與自己相匹配的價值觀和文化。
無論我的研究生們最終從事了什么工作,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都是工作滿意度的關鍵。它有助于一個人在工作中設定目標,如提高技能或增強責任心。這些目標比其他目標更能帶來快樂。雖然加薪會暫時提高滿意度,但把金錢作為職業目標卻不會有長期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追求工作的外在獎勵,比如金錢,實際上會損害對工作的興趣。為了獲得真正的滿足,應該追求兩個特別的內在目標。
第一個內在目標就是贏得成功。可以把它看作是“習得性無助”的對立面。“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創造的一個術語,指的是人們在反復忍受自己無法控制的不愉快狀況時所形成的一種順從。獲得成功會給人帶來成就感(塞利格曼表明是成就感是幸福的來源,會提升工作滿意度),并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工作會提高職業的穩固性,也是衡量工作滿意度的一個方面)。那些給出明確的指導和反饋、獎勵員工、鼓勵員工發展新技能的老板最有可能讓人感受到這些的,因此要找一個如此行事的老板為其工作。如果有機會,自己去做一個這樣的老板。
工作中值得追求的第二個目標是為他人服務,也就是要有種自己的工作正在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感覺。為他人服務并不意味著你需要為慈善機構做志愿者或工作才能快樂(我的研究發現,非營利機構的工作并不比營利性機構或政府的工作更令人滿足)。相反,在任何工作中幾乎都可以找到這種服務精神。我的一個學生在這一點上做得比我好,他在一篇專欄文章中闡述了自己放棄學術領域的工作,去巴塞羅那當服務員的理由。用西班牙語說: “我的客戶都是重要的、平等的。他們在餐桌上是一樣的,在服務員的眼里也必須是一樣的……能夠為刊在報紙頭版上的政治家和一邊等待女朋友一邊瀏覽新聞的孩子服務,這真是太棒了!”
考慮到工作滿意度取決于個人認知和價值觀等相當模糊的標準,而不是工作職責和金錢等具體的特征,我們需要格外注意,任何一份好的工作,即使在外人看來沒有任何超出情理的變化,也可能變成一份糟糕的工作。
講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上 帝創造出了亞當,認為自己的創造“非常完美”,他給了亞當一個他們兩人都滿意的神圣的職業:把亞當放在伊甸園里,讓他在那里工作并照顧園子。后來,發生了有關蛇和蘋果的不愉快事情之后,上 帝把亞當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園,并詛咒道:“你們必須汗流浹背地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獲得食物。”
上面的例子說明了以下問題:在這兩種情況下(被逐出伊甸園之前與之后),雖然亞當和夏娃依然是農民,但他們與老板的關系惡化了,他們的生活狀態從安逸度日變成了辛勤勞作。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這里的工作滿意度下降是人類為墮落付出的代價,但你不得不承認這種狀態變化是相當糟糕的。一份好工作可能不會像伊甸園那樣充滿詩意,但當我們知道了如何讓工作變得令人滿意的秘密時,工作真的可以成為一種樂趣。
譯者:甜湯
本文來自翻譯,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