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永遠有兩種人最典型:
一種是和所有人都保持良好關系,而且每做一件事都能被人知道;
另一種是默默無聞,沒有存在感,即使做出了驚人業績,也會被問一句“誰啊?哪個部門的?”
而如果碰到升職加薪的機會,前者往往無往不利,即使沒有后者優秀,領導們還是會把機會給那個愛表現的人,而不是默默耕耘的無私奉獻者。
我們一直所受的教育都是“少說話多做事”“槍打出頭鳥”導致我們在職場習慣默默的干活,即使做的好了,也沒有勇氣“邀功”,最終錯失很多機會。
曾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
為什么印度人在美國硅谷相處得如此好,以至于很多人爬到了頂端,而很少有中國人?
是中國人的能力差嗎?
當然不是。
中國人注重儲備,少花錢多辦事。然而,在工作場所,這種方法并不適用,有時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然而,印度人是不同的。
他們非常善于展示自己,非常善于報道工作,甚至可以說是五分對三分。
正是這種細致的報道,讓領導們關注它們,逐漸給予機會并重用它們。
然而,含蓄的中國人用他們的褲子工作,但他們最終沒有得到任何信任。
當然,我們不想夸大我們的成就,但是我們有積極的報道態度。我們必須擁有它。
許多人不屑于這樣做,認為“千里馬被伯樂欣賞”和“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看到”.......
當然,這些原則是正確的,但你應該知道,大多數老板都很忙,沒有足夠的時間主動去理解你的工作。
而那些更積極主動地匯報的人,會給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自然會更喜歡那些理解匯報的人。
這不是讓你學什么溜須拍馬,但職場不是學校,最后的成績總會有一個數字來說明。
而你要明白,職場上大多數時候大家的努力都不會被看到,你得努力表現自己,才能贏得機會。
比如你在日常和領導的互動中,積極匯報工作,領導就會對你的工作內容有大致了解,久而久之就會對你加深印象。
那升職加薪的時候,肯定是先會考慮到你,因為不愛匯報的人對他來說,就是個不出錯的陌生人。
誰會提拔一個陌生人呢?
很多人看到“邀功”這個詞,就本能的排斥,覺得一定是在領導面前溜須拍馬,只會說不會做,自己也很不屑去做“迎合領導”的工作,覺得行為很LOW。
我覺得這就是沒有正確看待邀功!
羅振宇老師曾經說邀功是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人,合適的時機讓別人看到你!
邀功既不是偷,也不是搶,更不是犯罪,你只是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展示給老板,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一個公司的職位就那么幾個,想要升職加薪,你不主動邀功,不主動提要求,難道要等老板來發現,來主動找你談嗎?
老板很忙,他只能看到一部分人的付出與努力,并不能照顧到每個人。
有一期《奇葩說》的一個辯手劉凱瑞,講了他自己的一個故事:
他念的是上戲,大三開始,周圍同學都開始接廣告、接電視電影的小角色,只有他,投出N份簡歷卻一無所獲。
終于有一天,他接到一份offer,演7只小龍蝦中的一只,套著厚厚的龍蝦服,只能露出兩只眼睛,而導演要求他們表現出龍蝦Q彈順滑的感覺。
他為了表現自己,每次都把身體重重的甩在地上然后彈回來,一次兩次幾十次。他看到鏡頭后面的導演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悶在龍蝦服中渾身濕透的他,還來不及脫掉衣服,就對著導演大聲說:
導演你好,我是剛才最賣力表演的龍蝦,我叫劉凱瑞,麻煩以后多多照顧!
他這樣邀功,錯了嗎?
邀功是每個人正當的權力,并且理所應當,很多人邀功不過是把我的工作成果秀出來,讓老板給我點個贊。
1、隨時匯報工作
不管是做了一張表格,還是給客戶寫了一篇軟文,重要的節點時都要向你的領導匯報工作,給自己的工作加上名字,不要讓其他人隨意認領。
在匯報時,可以用這樣的模板來進行邀功:任務+困難+行動+結果。
其中的精髓是先抑后揚,先夸大實施困難,降低領導預期,最后“包裝”實施結果,超越領導期望。
2、曬自己的工作
在工作群里曬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表現方法。
比如IT部門的同事會在群里說“經過幾日奮戰,終于修復了產品的bug”;設計部的同學會把活動海報發在群里,示意大家轉發等等。
一來可以讓大家認識你,二來大家能熟悉你的工作內容。
3、不攬他人之功,不夸大自己之功
正直善良永遠是職場上的通行證,是自己的功勞要積極表達,不是自己的功勞不要亂搶,有的人為了讓老板覺得自己很能干,就把同事的工作成果要到了自己這邊,搶先和領導匯報了。
雖然這樣做可能會讓你嘗到一時的甜頭,但卻會給自己埋下很多坑。
比如老板問進度,問過程,你不清楚被領導質疑;攬功敗露,你的人品就會大打折扣。
另外講述自己功勞時,力求客觀,切記無意識夸大。
4、不斷精進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才是根本
當你選擇了邀功這個方式,來讓老板意識到你的努力和優秀之后,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
你做出來一定的成績,領導和同事就會對你有比別人更高的期待。給你安排的任務指標和難度,相較之前肯定會有所上升。
面對這種種挑戰,你只能不斷地提升自己,去應對這些變化。
這也是一種督促自己成長的驅動力。
你會從中收獲更多經驗,以更快的速度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這對自己的整個職業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曉芳說職場”(ID:XF-SZC),作者:曉芳,36氪經授權發布。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