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樓主小時候生活在遼寧省某農村的奶奶家,此次分享僅限于我記憶里的東北農村小院。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和部分內蒙古,各地總體生活習慣相似,但也有不同,我的例子并不代表所有東北地區
上班摸魚畫了一個院子格局草圖,比較粗糙,坐標上南下北
上南下北
因為東北地區寒冷,依賴陽光,所以房子整體東西方向長,進深短,入戶門小,外墻厚。
從大門進來,左右都是菜園,東北話叫園子。園子通常是種菜和水果。我奶奶家前園子里有棗樹、桃樹、櫻桃樹、李子樹(自己家吃的小樹,沒有商業果園的樹大)。按照季節會分別種白菜、辣椒、茄子、西紅柿、豆角、香瓜、蔥等。還有一種植物,叫甜桿,長得像高粱,但是桿子是甜的,根甘蔗一樣,嚼著吃里面的甜水,但是皮比甘蔗薄,能用牙直接扒皮,也比甘蔗細很多,離開農村之后再也沒吃過了
再往前走,進到 “外地”,這個外地其實就是廚房,據我觀察,應該叫 “外屋地”,簡稱成 “” 外地” 了。外地左右都有一個灶臺,灶臺矮矮的,中間一口大鍋。大家在飯店吃的東北鐵鍋燉,前身就是這樣的,大鍋做飯真的香。外地的灶臺燒柴的口,叫灶坑,連接著屋里的炕。炕熱不熱,就看燒不燒柴
外地北側會放一些櫥柜,用來裝鍋碗盤盆,這些櫥柜,用土話講,叫 “碗架子”。之前農村沒有自來水,所以外地里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容器,就是水缸。聽我奶奶說,再早一個村里只有一兩口井,需要每天挑水回來倒進水缸。我爸爸結婚的時候,每家每戶都已經在自己家挖井了,所以我小時候,水缸是用水泵抽水的。水缸旁邊,在冬天還會出現一口缸,對東北人來說也非常重要,酸菜缸!酸菜腌制也很好玩。一看到大集上開始一車車賣白菜了,就代表腌酸菜的季節到了。買來幾百斤白菜,一層白菜,一層鹽,直到堆出缸沿,最后拿一塊洗干凈的大石頭壓住,一兩個星期白菜就被壓下去了,過段時間就可以吃了
網圖,酸菜缸
左邊東屋,右邊西屋,都是用來住人的。以東為尊,所以一般東屋住老輩,西屋住小輩。
過去炕基本在南側,因為陽光好,在炕上就可以曬太陽。炕是用磚頭和黃泥搭起來的,外邊抹上水泥,后來里外可能都用水泥了。炕不是實心,里面有煙道。火炕火炕,但炕里其實沒有火,是灶臺燒柴的煙在炕里穿過,再從房頂煙囪排出
炕的學問不少,不是誰都能砌好的,手藝不好的人砌出來的炕,熱的不均勻,回煙,嗆人…… 各種毛病,統稱為不好燒。我爺爺是很會砌炕的,砌的炕好燒,周圍村子誰家砌炕都會喊我爺爺去幫忙,干完活,在人家吃頓飯喝點酒,這就算報酬了。我模糊不清的記得看過一次砌炕,但不是新的,是翻修,所以里面被煙熏得黑黑的,還有一摞一摞的磚頭,但煙道是怎么走的,我已經忘記了。聽大人講,砌炕講究幾行磚什么的,我太小了,沒記住
白天,炕上是地板革,被疊起來放一邊整齊摞好,也有在炕上放柜子(東北話叫 “地琴”),把被褥放柜子里。晚上鋪好褥子被窩,放好枕頭,睡覺。
炕是一年四季都要燒的,夏天不需要取暖,但也得稍微燒一點,總不燒炕,可能對身體不好,也可能對炕不好,反正我奶奶夏天也要燒一小把柴。就算不用大鍋做飯,也得燒,鍋里放點水,燒柴熱炕
網圖
網圖,地琴
炕有意思的事也很多。最小的時候還沒有電炒鍋、電餅鐺之類的,做菜全用大鍋,逢年過節,或者家里來客人(東北話叫 “且”),做的菜多了,燒的炕滾燙,直到晚上睡覺,炕還是燙的難受,我小,不禁燙,我左邊躺會,右邊躺會,熱得不行,把被掀開晾晾吧。但炕都被蓋上了,沒有熱源,所以屋里空氣是冷的。掀開被,我一半滾燙,一半冰涼……
有時候燒大勁了,會把炕燒糊,哈哈哈,炕席上一大片,黑黢黢的。這時候就得把炕席掀起來,讓炕冷靜冷靜,等不那么熱了再把炕席放下來
東西耳房、東西下屋屬于附屬設施,有的人家沒有,有的兩側都有,有的只有一側。耳房就像倉庫,放農具、放糧食,沒有取暖設施,冬天也能當冰箱使。東西下屋可以用來養豬養雞、當糧倉等,人口多的話,也可以建屋子住人
后園子功能比較單一了,種一些花生、大豆、玉米,等收秋季節,和大地里的莊稼一起收了賣錢
我說的,都是我記憶里的農村,后來我上學了回城里,爺爺奶奶也搬到縣城樓房。這些年也回過幾次老家,現在農村有很大變化。基本都蓋了新房子,瓷磚地,炕還有,但也都有暖氣了,屋子更暖和。新房子炕都靠北側了,我猜可能是現在取暖設施好了,坐北朝南,更舒服。房子格局不再局限于傳統樣式,根據生活習慣,家家都有區別。
而且,現在家家都有現代化灶具,再也不會出現炕燒的太熱,睡不了人的情況了
來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