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了我們最深的恐懼:年輕人是近六十年工作機會最少的一代。那么我們為什么還是這樣樂觀?
二月 12日, 2012 ? 10:45 am PST
皮尤研究中心關于年輕一代財務現實的最新研究中基本上聚合了近五年來我們聽說過的所有發人深醒的數據。18到24歲的青年中僅有54%目前有自己的工作——這是自從政府于1948年開始收集數據起最低的百分比。四分之一的18到34歲青年表示在自己獨立生活后,如今已經搬回家同父母一起居住,而35%的青年人表示由于糟糕的經濟狀況,他們決定重返校園。公眾也絕非視這些數據為兒戲;絕大多數被調查的人都同意如今的年輕人無論從找工作,為將來存些錢,支付學費以及買房子都比他們父母那一輩人困難很多。
但是這個研究還是展現出了讓人,當然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它,振奮或不安的一面:年輕人們仍然對自己的未來十分樂觀。在被調查的18到34歲的青年中,僅有9%的人擔心自己永遠賺不夠錢來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年齡越大就越擔心)。
這種樂觀揭示的究竟是不愿接受現狀的否認還是要改變現狀的決心?既然一個年輕人之前的工作經歷(或者失業經歷)對于她未來的賺錢能力有極大的影響,那么就算給她個幾千年去賺錢實際上還是不足以過上一個舒適的生活的。這也許是我們,尤其是我們中那些為了就業市場而受過教育和培訓的人,拒絕去面對經濟的衰退絕非一時的事實。“我們只不過正在經受一場風暴,”我們總是這樣安慰自己,認為這個充斥著失業,債務危機以及底薪苦工的時代很快就會結束的。
一方面來說,這種任性的無知是很危險的;我們很可能在某一天醒來后發現自己一直期盼的生活根本無法得到。但是這種盲目的無所畏懼也許會是件好事。這就意味著,最終,如果/當事情行不通時,我們是不會就此罷休的;我們將被迫讓我們目前的工作更好或者創造出更多的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同樣是這種樂觀主義精神,如今已經開始逐漸被引向義憤了(只要看看占領華爾街就明白了)。現實的檢驗對于要求更好的生活是必需的,但對未來的高期望同樣也會導致人們要求一切變得更好。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david_shankb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