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曉暉 湛廬文化創始人 在現實中,很多讀者都會問我這樣一些問題: 1、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一些問題,我要讀什么書? 2、這本書是否有相應的解決辦法。 3、一本書的內容最后可以用幾句話總結,那么這本書有何用? 面對這些問題,我往往很難回答或者根本不回答。 其實,閱讀分為功利性閱讀和非功利性閱讀,前者一般就事論事,授之以魚(魚是否可吃未知);后者往往開拓思維,授之以漁。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也許和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我們從十幾年的教育中往往得到的是“魚”,學習過程就是一直在尋求標準答案的過程。但是在工作后發現現實世界中,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原來所謂的答案并不能解決很多現實問題,于是我們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那么,在閱讀中,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什么?《牛奶可樂經濟學》作者弗蘭克說:不要急于去書中找尋答案。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他們并沒有標準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 知識都是前人對于規律的總結、前人的發現、前人的發明、前人的經驗。但是現實中,人們往往不愿意解決問題,更愿意直接知道答案(因為答案更簡單,不用費過多的腦細胞),所以大多數人喜歡知識的原因其實在于知識好像可以告訴你一個結果。但是我們永遠都會有新問題,過去的知識沒辦法解決未來所有的問題。所以,有很多時候知識會表現得無能為力。同時,知識也不并是萬能的。 我們看到很多著名的國外非虛構類作品通常論述篇幅非常長,但是最后的結論并不復雜。這種方式我們有時稱為美式包袱。這個過程很像拉弓射箭,弓一直在拉,越來越滿,最后放箭。重點在其拉滿弓的過程,這就是開拓我們思維的過程。例如我們出版的很多書像《爆發》《清單革命》《驅動力》《認知盈余》《大數據時代》等等。這些書往往通過引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現實案例去論述一個或者幾個結論,整本書的寫作過程其實是不斷地開拓我們頭腦中的溝壑,刺激我們對外界現實的思維反應,從而幫助我們形成系統、科學的邏輯思維。而大多數讀者僅僅關心最后射出的箭是什么,這并不能帶來最大的閱讀價值。 我們有時候總想趕著知道答案,看箭射到哪里,其實拉滿弓的過程才是真正閱讀的享受,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教你“漁”的過程。我們往往發現,即使我們知道了一些結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跟本不知道如何應用或者想不起來去應用這些所謂的答案。這是因為, 其一:任何具體的解決方案都必須根據現實的環境和資源才能做出。對待同一個問題,大企業和小企業的解決方法不同;同一組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解決方法不同;不同家庭環境解決方法不同;同一環境下,自身能力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所以,只有掌握了系統的思維方式,才能正確地分析問題,避免盲人摸象式的錯誤。 其二:只有通過這樣的思維方式重建,才能有效地改變原有的思維習慣,對待現實問題才能建立思維的條件反射,才能不自覺地去應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 中國古代哲人早就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是在當下我們卻常常犯著同樣的錯誤。通過這篇小文,希望能夠使廬客們正確地看待閱讀,正確地理解閱讀,正確地找到書中的“漁”從而去解決生活中的“魚”。 最后祝大家春節愉快!新的一年愛上閱讀,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2013年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