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創新,聯想可能早就淪為一個平庸的企業了
聯想控股董事局主席 柳傳志
進入21世紀,聯想的發展經歷過好幾次危機,而讓我們的企業最終擺脫平庸的,就是創新。
2001年聯想在中國電腦市場上占27.5%的份額,位居第一,2002年開始往下降,2003年降得更厲害,原因除聯想自己在戰略上的某些錯誤以外,主要是強勁的競爭對手戴爾進駐中國。戴爾在業務模式上是有創新的,聯想在連續兩年跟它的競爭中都落了下風。聯想認真研究后,針對戴爾的直銷模式,發明了一種雙模式:既做大客戶,也做商業客戶。雙模式的銷售方式取得了成功,并一直用到今天,現在,聯想又把雙模式推向全球。
2004年聯想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是聯想發展之路上的又一大創新舉動。從今天看,聯想并購IBMPC業務部算是成功了。并購前聯想在歐洲、在美國業務都很小,利潤幾乎是負的,現在那里已經成盈利的重點。2004年并購時聯想營業額是29億美元,2011年營業額是296億美元,2012年有更大進步,股票價格也有很大增長。
我記得當年宣布正式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的那一天,全場記者掌聲熱烈,之后他們告訴我,鼓勵的是我們的勇氣,而不認為我們會成功。并購后也確實不是一帆風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出現后,聯想的業務一個季度曾經虧損2.26億美元,那時聯想已經站在懸崖邊上。原先的經驗又不夠用了,克服新危機需要新辦法。這時候聯想采取了包括改組領導層在內的一系列緊急措施,從那以后形勢確實發生了突出變化,營業額、利潤、市場份額都有了大幅增長。那時候其實暴露的一個問題是文化磨合問題,不同企業來的人,東方人、西方人在一起怎么能夠更好地工作,是并購后一直未能解決的最大難題,隨著金融危機的出現加倍地困擾聯想。所以當時我們所做的創新就是理順企業文化。現在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沒有派任何一個中國人去并購方當領導,但是戰略完全一致,價值觀完全一樣,聯想最高領導層的意見能夠在各國深入推行。
如果沒有創新,聯想可能早就淪為一個平庸的企業了。今后,聯想還有更高的目標。我和我的同事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做“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家族企業”是指要往下傳的企業,“沒有家族”的意思是說沒有姓柳、姓朱、姓楊之分。這就需要產權機制改革。一方面要讓員工在物質上得到利益,一方面要讓他做這個企業真正的主人。前年12月聯想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讓楊元慶和他的最高管理層自籌將近40億元人民幣,購買聯想8%的股份。這樣他們就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再不會以職業打工者的心態去對待企業。當然,一個“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至今為止只是我和同事們的一個夢想。
(本文是作者在3月21日舉行的“創新與變革IBM論壇2013”上的發言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