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程度比較劇烈,部位可在頭的顳部、后枕部及全頭部,并由間斷性轉為持續性,或伴有惡心、嘔吐。這是腦部動脈內壓力突然升高,使血管壁的痛覺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的,甚至是腦動脈瘤發生小的裂縫、少量出血而引起的。
眩暈
突然發現天旋地轉,房子、家具甚至自己的軀體都在轉動。頭暈目眩,站立不穩,步履蹣跚,抬腳費力,甚至失去平衡摔倒于平地。這種現象為時很短,僅有幾秒鐘或幾分鐘,很少超過10分鐘,然后消失。這是由于腦干、小腦部位缺血,影響了控制平衡的器官所致。
單眼失明
一只眼睛忽然視物不清楚,或視物成雙影。眼前有黑點,甚至看不見東西,在很短時間內即恢復正常。這在醫學上稱為單眼一過性黑蒙,是腦部血管嚴重硬化變窄導致眼球視網膜缺血的征象。
白天嗜睡
人感到非常疲倦,覺得睡不夠,就連白天也是睡意明顯。專家們曾觀察多例無明顯原因而困乏嗜睡的中老年人,其中約有3/4的人在半年之內發生了中風。
哈欠連天
打哈欠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可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加大,腦部供血、供氧充足,令人精神振奮,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如無原因而出現哈欠頻作,便是病態反應。有學者調查,約有70%的中風病人,在發病前1周左右,曾出現過不分時間、地點而情不自禁地頻打哈欠的現象。
握力下降
在刮剃胡須頭轉向一側時,手臂突然失去握力,致使刮胡工具落地,有時還伴有講話不清,過1分鐘~2分鐘后完全恢復正常。這是由于轉頭時扭曲了已經硬化了的頸動脈,導致顱內供血不足,引發一過性腦缺血的癥狀。盡管恢復很快,但預示著中風隨時隨地可能會發生。
舌根發硬
忽然感覺舌根部僵硬,舌頭脹大,吞咽困難,說話不清楚,查看舌頭并無紅腫現象。這是因為血管硬化,管腔狹窄,血流緩慢,血黏稠度增高,使舌靜脈循環不暢,代謝物質淤積,進而刺激舌神經所致。
鼻子出血
當血壓不斷升高時,已硬化變脆的鼻血管不能承受壓力,可發生破裂出血。鼻部血管的這種狀況,說明腦部血管也有類似變化。大量病例證實,高血壓病人反復鼻出血后1-6個月,約有半數的人發生出血性中風。
經常嗆咳
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喝水或進食過程中出現嗆咳,也是發生中風的跡象。這是由于大腦缺血使吞咽神經中樞受到影響,導致咽部感覺喪失、反射失調,使得水及食物誤入氣管。
一側麻木
突然感到一側面部、手臂、指頭麻木,特別是無名指麻木;耳鳴,聽不懂別人講話的意思;嘴歪斜合不攏、流口水。這些都是顱內動脈供血不足,大腦缺血、缺氧的表現。
上述種種中風先兆,大都在瞬間閃現。有的可反復發作,習慣上稱為小中風。如果有以上情況出現,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要驚慌失措。應保持鎮靜,避免過分緊張,就地休息,并及時與120救護中心聯系或去醫院做系統檢查。
遠離腦卒中,預防最關鍵
腦卒中已成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如不加以控制,預計到2020年腦卒中病例將會增加1倍。而腦卒中在我國的危害非常嚴重,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每年公布的人群檢測資料顯示,全國城鄉居民中,腦血管病死亡已躍升為全國死因的第一或第二位。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是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發病率的3—4倍。在中國,每15秒鐘就有一個腦卒中新發病例,每21秒鐘就有一人死于腦卒中。每年造成的各種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可見,腦卒中已嚴重影響了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質量。
腦卒中并不可怕,是可以預防的。除了徹底戒煙和控制飲酒量外,控制體重和適當鍛煉也是必不可少的。飲食方面要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食鹽攝入每天控制在6克以下,膳食營養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谷類食品。同時堅持鍛煉,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中度體力活動,例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騎自行車等,每周5—7次,避免劇烈運動。另外,作息規律,不過度勞累,保持心態平和,盡量避免情緒波動。如果有卒中后焦慮抑郁的患者應加用抗焦慮抑郁藥物治療。
腦卒中患者應定期復查,除了檢查血壓、血脂、血糖外,腦梗塞患者建議每3—6個月復查頸部血管超聲和經顱多普勒超聲,這兩項檢查的目的是觀察患者顱內外血管的情況,包括血管是否狹窄或者狹窄程度是否增加,斑塊是否增加或者是否穩定。如頸內動脈狹窄超過70%以上并且有相應的腦卒中癥狀時,可考慮進行頸內動脈剝脫手術或者支架介入治療。
虎撐2013-05-15 09:37:49
[舉報]另外腦卒中患者要盡量避免一些復發的誘因,比如各種原因的脫水,大量腹瀉或者嘔吐可以導致血液濃縮,容易增加腦梗塞的復發幾率;寒冷天氣刺激小血管收縮也容易導致腦梗塞的發生;現在早晚溫差較大,腦梗塞患者外出需要注意頭頸部保暖。
總之,腦卒中的患者一定不能忽視腦卒中的二級預防。只有堅持控制危險因素,堅持口服藥物的治療,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堅持定期復查,才能最大程度地預防腦卒中復發,從而遠離腦卒中,不再受到這個疾病的糾纏。
虎撐2013-05-15 14:05:58
[舉報]中老年人不明原因跌跤警惕中風 三高是罪魁禍首
中風,也即腦卒中已經成為我國第一位死亡原因,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與生命。據估計,我國腦卒中每年新發病例約200萬人,每年死于腦卒中超過150萬人,腦卒中后存活者約有600萬—700萬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約75%—80%會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重度殘疾超過40%。約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內復發。
根據深圳市腦卒中監測系統數據資料統計,最近10年間深圳各級醫療機構共監測腦卒中發病12769人次,腦卒中發病以每年10%的增速呈上升趨勢,大部分患者同時伴有高血壓等疾病。專家指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是誘發中風的主要因素,篩查出高危人群的危險因素,警惕出現中風前的信號,可阻止或推遲中風的發生。
發病原因
三高是罪魁禍首
中風也叫腦卒中,是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角歪斜、語言不利而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是由于大腦里面的血管突然發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腦缺血、缺氧而引起。臨床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
出血性卒中包括臨床上診斷的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種,腦出血患者多會表現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半身癱瘓甚至昏迷不醒等癥狀,嚴重者很快死亡。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顱內動脈瘤破裂或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發病較急,頭痛劇烈,以中青年人居多。而缺血性卒中臨床常用的診斷分類名詞較多,包括腦梗塞(或稱腦梗死)、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發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癥狀較平緩,絕大多數患者意識清醒,表現為半身癱瘓或無力、言語困難、肢體麻木等。
“三高”、肥胖和吸煙被視為引發中風的危險因素。“高血壓是原因,中風是后果,血壓與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深圳市健康教育與促進中心副主任楊國安說,高血壓會使血管的張力增大,也就是將血管“緊繃”,時間長了,血管壁的彈力纖維就會斷裂,引起血管壁的損傷,使血液中的脂質物質容易滲透到血管壁內膜中,這些都會使腦動脈失去彈性,動脈內膜受到損傷,形成動脈硬化、動脈變硬、變脆、管腔變窄。當病人的血壓突然升高,就很容易引起中風。
虎撐2013-05-15 14:07:00
[舉報]糖尿病屬于中風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據介紹,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的發生率較正常人要高5倍,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不足使葡萄糖轉化為脂肪而使葡萄糖的貯存量減少,大量脂肪被分解成甘油三酯和游離脂肪酸,尤以膽固醇增加更為顯著,以致造成高脂血癥,加速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
而對于高血脂患者來說,如果血脂過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就是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這些‘斑塊’增多、增大,逐漸堵塞血管,使血流變慢,嚴重時血流被中斷,發生在腦部,就會出現缺血性中風。”楊國安說。
床觀察發現,肥胖者與一般人比較,發生中風的機會要高40%。為什么胖人容易發生中風呢?楊國安表示,這與肥胖者內分泌和代謝功能的紊亂,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因素有關。此外,胖人還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素。此外,吸煙也是危險的因素。據統計,約有20%的腦血管病患者吸煙會導致中風。煙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尼古丁可使人的體重下降、食欲減輕,但同時又有胰島素抵抗和皮質醇增加,這些都是導致血糖和血壓升高的因素,最終導致中風。
發病信號 雖然中風是剎那間突然發生的,但是大量臨床經驗證明,只有少數病人在中風之前沒有任何征兆,絕大多數病人都有以腦部瞬間缺血的表現而發出的各種信號。不少患者中風前都會出現頭暈、眼睛突然發黑、原因不明的跌跤、肢體麻木等信號,而往往這些信號容易被忽視。
不明原因跌跤要警惕
中老年人中風前兆,會反復出現瞬間眩暈,突然感覺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幾秒鐘后便恢復常態,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中風的先兆。還會出現肢體麻木的異常感覺,除頸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頭痛、眩暈、頭重腳輕、舌頭發脹等癥狀,“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腦動脈硬化等疾病史時,更應多加注意,突然發病或單側肢體乏力,站立不穩,很快緩解后又發作要當心。”
虎撐2013-05-15 14:07:55
[舉報]出現眼睛突然發黑,比如單眼突然發黑,看不見東西,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后便完全恢復正常,醫學上稱單眼一次性黑朦,這是中老年人中風先兆最常見的癥狀。中風的又一信號是反復發作、眩暈欲吐、視野縮小或復視。
此外,出現還要警惕中老年人發生原因不明的跌跤、哈欠不斷等,這也是中風的前兆。“由于腦血管硬化,引起腦缺血,運動神經失靈,可產生共濟失調與平衡障礙,而容易發生跌跤。”楊國安介紹,中老年人出現講話吐詞不清、突然說話不靈,持續時間短,最長不超過24小時,應引起重視,還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齒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一定要重視這些先兆征象,發現后要盡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及時到醫院診治。
預防措施 高血壓是發生中風最危險的因素,也是預防中風的一個中心環節,應有效地控制血壓,堅持長期服藥,并長期觀察血壓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控制血壓是中心環節
“大多數病人家屬覺得中風是不可避免的意外,實際上它是可以防控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專家李維平表示,中風的預防主要分為兩部分,即尋找和控制危險因素。尋找危險因素主要方法是到醫院定期體檢篩查,由專科醫生幫助,包括血壓、血糖、血脂等綜合體檢后的評估。通過篩查,可對嚴重的患者及早給予行為指導或藥物干預,延緩其病情進展,減少中風的發生及其后的傷殘。
控制危險因素要改變行為,戒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這包括健康的飲食,食用低膽固醇、低糖的飲食等,“比如多吃一些粗纖維食品、蔬菜和綠色食品。”還要戒掉不良的行為習慣,包括吸煙,主動吸煙和被動吸煙都是腦血管病至關重要的因素。不良生活習慣還包括過量飲酒,所謂過量飲酒就是每天超過半兩白酒或者說一易拉罐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