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監督公務員
【人們常以“金錢是政治的母乳”來形容金錢在美國政治運作中的作用,大選中的“燒錢”現象也屢遭抨擊,但是,美國社會對公務員的監督卻非常嚴格。為了規范公務員的行為,美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立法和監督機制,同時推動媒體、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監督政府和公務員,以降低腐敗及其對社會公平的傷害。】
完善的法制監督
為了防止公務員腐敗,美國建立了一套較為健全、可操作性較強的法律監督體系和自上而下的道德監督體系。
美國的立法非常細致,而且相當嚴格,對公務員的行政行為做到了事事有法可依。比如197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涉外反行賄法案》,主要針對外國企業對公務員的行賄行為而制定。
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從政道德法》,對換屆交接、官員任命、選舉、募捐、游說、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行為進行規范。該法主要涉及四項內容:一是設立聯邦道德規范辦公室(政府道德署);二是規定對高級行政官員離職后進行一年冷凍期,禁止其以公司顧問或職員名義同其服務過的政府部門進行商務談判,并禁止其在離開政府一年內為任何事由游說其前任機構;三是所有總統提名的高官額外收入不得超過其正式收入的15%,行政部門的幾千名高官必須申報財產;四是設立獨立檢察官制度專司調查、檢控高級行政人員的違法犯罪活動。
1989年政府對《從政道德法》進行修訂后,進一步將適用范圍增加到立法和司法的官員。同時,聯邦道德規范辦公室從人事管理局獨立出來,升格為副部級單位,直接受總統領導,對總統負責,每兩年向議會報告一次工作。由此形成的聯邦政府道德規范局專門負責腐敗的預防,主要任務是提升聯邦政府官員的廉潔和道德水準,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心。
1992年頒布的《行政部門雇員道德行為準則》,對公職人員的行為做了詳細規定,包括對政府官員的14項基本要求,涉及外界贈送禮物、彼此贈送禮物、公正執法、親屬就業以及濫用職權和外出活動等等。例如政府雇員一次不可接受價值超過20美元的禮品,且一年內從同一個來源獲得的禮物不得超過50美元;送給雇員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或其他家屬的禮物,等同于雇員接受的禮物;雇員不能參與和他或親屬有財務關系的特定活動。
為落實相關法律法規,美國設置了配套的廉政監察機構。例如《政府道德法》要求設立聯邦政府道德署,部門設立官員道德辦公室,從而使得執法主體、執法內容和監督對象都十分明確。此外,聯邦選舉委員會、總統廉政和效率委員會、監察長辦公室、獨立檢察官等都是專門履行相應職能的監察機構。
犀利的社會監督
在社會監督方面,美國政務的高度公開化與相關的法律支持,為媒體監督提供了客觀條件。為了推動聯邦政府信息公開化,美國1974年頒布《情報自由法》,明確規定媒體界有權揭露政府官員的違法失職行為和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等問題,行政部門有義務向媒體界提供政府活動的政治信息以便媒體監督。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陽光下的政府法》,規定聯邦政府的50個機構和委員會的會議必須公開舉行;1978年修改后的《美國行政程序法》中,明確規定了美國公務員行政公開化的內容。
法律賦予媒體監督以合法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政治派別來約束公職人員,成為社會監督的重要力量。很多公務員的道德丑聞,都是先在媒體跟蹤調查下得以曝光。公務員的道德丑聞一旦被公之于眾,其作為公務員的職業生涯也就隨之結束,媒體的威懾效果不可小覷。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利用新聞調查等方式監督政府,被譽為獨立于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個權力。
此外,一些由私人發起的非營利民間組織,也發揮了較大的社會監督作用,如設在芝加哥的“改進政府工作協會”。民間機構代表公眾監督公務員,向政府提出建議,對商界進行監督和制衡,是自下而上實施監督的重要力量。
【你對本文的觀點贊同嗎?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嗎?歡迎發表跟帖 表達你的觀點和建議。本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于網絡。】
注:本文內容來自半月談,作者: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