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阿波羅是如何飛到月球的》
作者:(英)伍茲
譯者:李平,董光亮,孫威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昨晚中國航天界發(fā)生了兩件事情: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玉兔”號月球車,駛離著陸器開展科學探測。一下子,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榜第一就成了“嫦娥三號登月”,有超過28萬人在線討論這事,熱點事件必然也會引起人們的相關閱讀,所以也及時地大家推薦《阿波羅是如何飛到月球的》這本科普圖書。 作者戴維·伍茲先生按照往返月球的實際飛行順序,探究了登月之旅從發(fā)射到濺落全過程中的每個步驟,詳細描述了阿波羅計劃團隊必須掌握的龐雜的學科、技術以及過程;書中既包括方案論證的始末,也包括方案實施過程中的實際效果,以及宇航員的現(xiàn)場感受。因此,我們相信《阿波羅是如何飛到月球的》對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會有很大的幫助。更令人欽佩的是,戴維·伍茲先生以通俗的語言將深奧的科學原理闡述得淺顯易懂,仿佛在講述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即便中學生也能理解并被深深吸引。因此,它也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讀物。 有讀者是這么評價此書的:一本高中生也能讀懂的專業(yè)書籍,送給航天科技愛好者的最佳禮物。以淺顯的語言講述載人航天的科學原理和阿波羅登月引人入勝的技術細節(jié)。 如果說《阿波羅是如何飛到月球的》一書是從技術上介紹如果飛到月球的,那么來自豆瓣網(wǎng)友花豚的文章《阿波羅計劃簡史雜感》從歷史的角度讓你更明白登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工程。 ------------------------------------------------ 《阿波羅計劃簡史雜感》 談起阿波羅計劃,都知道是登月計劃,對于一步步從近空間走向月球的過程,就被掩藏在了登月成功的巨大光環(huán)后了。難免的,比起繁瑣枯燥的技術驗證,對于成功結果的宣傳是更容易吸引眼球,并且誠實點來說也是更容易被公眾理解的——畢竟結果是最直觀的,吃貨關注一道菜的口味賣相,但對于菜的制作工藝,怕是多沒有關心的。 阿波羅計劃不僅僅包括七次登月(六次成功),在此之前近地空間的技術驗證也是龐大阿波羅計劃的一部分。阿波羅1號是一個并不被官方承認的任務代號,之所以得以保留,是為了紀念在此次試驗中不幸喪生的三位宇航員——這三位也是人類在邁向太空道路上,獻出自己生命的第一批人類。阿波羅1號之后幾個月,蘇聯(lián)在聯(lián)盟飛船的試驗中,失去了自己第一位宇航員。 正式的阿波羅計劃始于阿波羅4號,此后直至的幾次計劃,直至阿波羅9號,都是對火箭、指令艙、登月艙等各個系統(tǒng)的技術驗證,這些試驗不被關注,但也難以輕描淡寫一筆掠過,在這幾次試驗中,除了對各項技術能否成功實現(xiàn)進行了驗證之外,最為重要的作用大概是暴露出了各個系統(tǒng)可能存在的問題,比如土星V火箭發(fā)射時遇到的POGO問題,這個問題在之前的火箭設計中從未考慮過,在阿波羅6號的試驗中不期而至。實際上,這個問題現(xiàn)在仍然是困擾火箭設計得一大難題。 在幾次的驗證試驗中,值得關注的大概還有阿波羅8號。如果說阿波羅11號是人類第一次雙腳踏上地球之外的天體的話,阿波羅8號則是人類第一次近距離用肉眼看到另外一個天體。1968年圣誕前夕,阿波羅8號三位乘員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發(fā)射中心出發(fā),奔向月球。這項任務應該是不為大眾所知的,這次發(fā)射只搭載了奔月飛行器中的服務艙和指令艙,并沒有月面登陸器。作為第一次載人奔月任務,軌道采用的是自由返回軌道,即軌道被設計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之后,即便沒有任何機動和控制,也可以返回地球的軌道,這樣的軌道設計是為了保證航天員的安全。12月24日,阿波羅8號的宇航員繞過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距離除地球之外的另外一個天體這么近,大約是110公里。整個阿波羅計劃都是以美蘇兩國的太空競爭為背景開展的,但細究起來,其實阿波羅8號對于此次太空競賽有著標志性的意義,實際上阿波羅8號成功之后,只要蘇聯(lián)未能登月,美國人已經(jīng)可以宣布他們在太空競賽中取得了勝利——美國人已經(jīng)抵達了人類史上距離月球最近的距離。拋開丑陋無聊的軍備競賽和政治圖謀,這次旅行最珍貴的財富,大概是那張光為流傳的地球從月球地平線上升起的照片,這照片后來成為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標志,也成為那個時代的標志,也給阿波羅計劃帶來濃厚的人文情感。 在正式登月之前,阿波羅10號進行了全任務模擬,除了沒有著陸之外,所有的程序都是按照正式的登月程序進行的,在登月艙”史努比“(你沒看錯,就是那個史努比)下降到距離月球表面14500米后,拋棄下降級,并與軌道上停留的指令艙重新對接,成功返回地球。實際上,阿波羅10號證明了登月任務的可行性,現(xiàn)在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既有的程序,順利完成阿波羅11號的登月任務。 有了前面這么多鋪墊,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雖然意義非凡,卻完成的有驚無險。 在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之后,NASA順勢而為,又進行了六次登月的嘗試,其中有五次成功登月,一次失敗。失敗的是阿波羅13號,飛船在距離地球32萬公里的地方發(fā)生貯箱爆炸,損壞了供氧系統(tǒng),但是這次任務沒有帶來人員傷亡,飛船掠過月球后踏上了返回地球軌道的道路(自由返回軌道的魔力),NASA指揮宇航員利用登月艙的推進系統(tǒng)進行軌道機動,最終指令艙順利在太平洋降落,史上稱這次飛行為“敗中取勝“。 由于阿波羅11號已經(jīng)取得了阿波羅計劃的目的,即贏得美蘇太空競賽。所以從之后的登月任務來看,目的悄然發(fā)生了變化,阿波羅12號至阿波羅17號進行了大量的月球科學試驗,雖然這些并非美國政府的初衷,但私以為科學家們在后續(xù)幾次計劃中利用阿波羅11號成功的影響,狡黠地在科學探測方面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其實很難說,對于單純的月球探測來說,是否一定需要宇航員著陸月球。阿波羅計劃不再能吸引公眾的注意力,花費巨資的阿波羅計劃登月階段結束于阿波羅17號。但其后續(xù)仍包含一些其他的科學試驗,其中包括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的建設,這為后來國際空間站的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驗證。 塵歸塵,土歸土,始于政治的阿波羅計劃,也終于政治——1975年阿波羅飛船與蘇聯(lián)的聯(lián)盟號在近地軌道交會對接在一起,美蘇兩個軍事霸主以一枚象征性的太空之吻友好地宣布了太空競賽的結束,阿波羅計劃也隨之結束。 首次登月后不久,NASA委托電影導演拍攝了一部有關阿波羅11號登月的紀錄片。在發(fā)射任務當日的黎明中,片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人類到什么時代才能理解這個造成的意義?”回答則未免讓人失望:“可能不是這個時代。”無法形容看到這句話時候的失落,以及深深的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