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人么,他對你微笑,幫助你,可是你卻覺得他可恨。希望他消失掉?
明明應該是愛到極致的朋友,卻是恨到了極致?
兇手在書的三分之一處就被捕,而且對罪行供認不諱。而此時,小說才剛剛拉開帷幕。整片小說討論的中心就是那份深不可測層層包裹的動機。在縝密的布局和推理后,狡猾的兇手落網。在搜尋證據和深入的了解后,在東野平靜的語言下勾起同情兇手的心情。在最后剝開人性的層層包裹,驚險在人們面前的是令人驚愕背脊發涼的惡意。沒錯,真相一直在挖掘,只是沒人想到它被埋得這么深。
也許是受柯南影響太深,在推理作品中,往往就應該花掉大量的心思去研究殺人手法的設計,而動機則無非是他殺了我的誰我要他償命之類的事情而一筆帶過。可是東野用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筆墨去追索事件的動機:為什么要殺人?加賀警官打破了兇手似是而非的狗血動機以后,我幾乎對這本書沒了興趣。可是我忘了,東野就是很喜歡在最后十頁給人驚喜。
當一切所謂強硬的動機都像泡沫一樣陷落下來是,正是另外一些平靜里積蓄的力量脫穎而出的時候。這股扭曲到極致的惡意一直在平靜的敘述下積蓄著積蓄著,繞了一圈又一圈,到最后真相瓦解的那一刻,一個簡單的案件升華到了探討人性罪惡面的課題上。沒錯,野野口的確是殺日高的兇手。本來一個冠冕堂皇又華麗的動機,暗藏了兇手費盡心機的駭人惡意。其實在命案前每個人心底都會問,究竟是什么樣的深仇大恨一定要致人于死地呢。而看到結尾,讓人背脊放涼的不只是兇手真正的惡意,而是不寒而栗地自問,誰又沒有過這樣的惡意?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著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繼續恨你。
在恨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氛里,在每一個日子里不斷復習那種恨意直到生命終結。在東野平鋪直敘的描寫下,很難想象懷有這樣的恨意的野野口有著一種怎樣的表情。這是一個巨大的空白,是扭曲著怒吼到嘔出靈魂,還是在殺了日高后頭也不回一下,都沒有辦法猜測。這也是《惡意》與其他作品的不同之處,沒有一句話描寫了真相揭露后兇手的反映,只是在加賀警官平靜地敘述下埋藏著暗潮洶涌。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說老實話,我實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邏輯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這樣吧?或許邊你自己也說不清。”
讀東野圭吾的第一部作品是《白夜行》,第二部是《嫌疑犯X的獻身》。后來只要有人要我推薦書目,第一個想到的總是東野圭吾,東野圭吾。在國內的書店好像就只能找到這兩本,在網上找到一些作品,像是《放學后》《畢業前殺人游戲>等等。看過后覺得水準不齊,文筆也顯青澀。后來看了他的介紹才發現,上面兩部作品屬他的上乘之作,而在網上找到的差不多是剛出道時的作品,看創作年份來看,他的確是屬于“進步型”作家,后來的作品水準都要高于之前的作品。他不再是停留在推理層面上的推理小說家,而是更加賣力地注重詭計的設計,和結尾的逆轉,技巧也在日趨成熟。
最近出版了大陸版的《惡意》,買來后并沒有多大期待地開始看。封面上說:《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惡意這個標題不到最后是不會明白它真正的意思。(《惡意》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