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鳳凰問茶

2014-03-04 18:24:16

         飲茶幾十年,品第一口茶就是從“鳳凰茶”開始的。 上世紀60年代末,有朋友從潮州回來,帶來了兩包用土紙包的茶葉,其貌不揚。用開水一泡,滿室飄香滲人肺腑,馬上把人緊緊地吸引住了。細細一問,原來這叫“鳳凰茶”。從此,“鳳凰茶”就深深印進腦海里;從此,我就和喝茶結上不解之緣。(此照片用HTC手機拍攝)



          以后幾十年,斷斷續續地喝過鐵觀音、普洱、大紅袍、龍井等名茶,但是“鳳凰茶”的名字卻漸漸消失了,換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單叢”,什么鳳凰單叢、嶺頭白葉單叢、梅州蕉嶺大埔單叢......。就是鳳凰單叢,里邊又有烏崠單叢、宋種、宋茶、蜜蘭香、芝蘭香等數十種,看得人眼花繚亂,但揮之不去的“鳳凰茶”卻一直縈繞腦際。近日路過潮州,決定去探個究竟,看看誘惑我幾十年,帶我走上品茶不歸路的“鳳凰茶”,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如今又怎么改名換姓了。



            來到潮州一打探,出產大名鼎鼎“鳳凰茶”的鳳凰山,就在潮州市北面的30多公里處,有公共汽車直達山麓的鳳凰鎮。一個美麗動聽的山名,一個奇香撲鼻的名茶,交通又是如此的方便,走過路過又怎能錯過?早上在潮州西湖邊吃過“鎮記”牛肉粿條就出發,直奔鳳凰鎮而去。大多茶葉生長有個特性,海拔1000米左右的茶質最好。汽車到了鳳凰鎮,我們吃過午飯又繼續前往海拔1300多米的鳳凰山頂。



          “烏崠”,品嘗“單叢”經常見到的一個響亮名字,想不到一轉眼就來在跟前。烏崠山海拔1390米,是鳳凰山的第二高峰,這里雨水充足氣候清涼,日照時間短,常年云霧縹緲,優越的自然環境給茶葉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品質較高檔的單叢茶,多是產自這一帶的山澗,其中一片古茶林,就保存了3000多株200至400年茶齡的古茶樹。



          鳳凰山是我國一個著名產茶區,早在宋代《潮州府志》就有記載:“鳳凰山名茶待詔茶名為貢茶。”  鳳凰山最出名的是“鳳凰單叢”,1982年被評為全國32種名茶之一。我好奇地問路上的茶農,為什么這一帶出產的茶叫“單叢”?茶農指著跟前一棵棵茶樹說:潮州一帶種植的茶樹,包括潮安鳳凰山和饒平嶺頭,都是單獨一叢一叢進行“分株單采”,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茶樹一行一片的采摘制作,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單叢”。


           
          站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烏崠山上俯瞰鳳凰山茶區。茶區由鳳凰山脈的烏崠山、鳳鳥髻、大質山、萬峰山四個山峰,以及東西峽谷的鳳凰、鳳溪二大水庫組成,面積達3萬多畝,山上種植生產“鳳凰單叢”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位于鳳凰山麓的這個小山莊,是茶農世代居住的大庵村。 



         海拔950米的大庵村古樸清雅,環境干凈整潔。隨著近三十年“鳳凰單叢”以奇特香韻聞名于世,銷量和價格逐年攀升,茶農們也過上了休閑富足的生活。徜徉在大庵村街巷,感受到若隱若現的蘭花幽香,隨著涼風四處蕩漾。仔細打量,除了村外片片綠油油的茶林,身邊并沒什么飄香的花卉。再問安坐屋檐下含飴弄孫的茶農香自何來,他們也茫然搖頭。同行的潮州朋友說,這里的茶農除了長年泡飲“鳳凰單叢”外,部分家里還存放了經過初次加工的“鳳凰單叢” ,村外四周的一些茶樹也適時花,自然就置身于蘭花幽香的氤氳之中。村里茶農生于斯長于斯,習慣了這種氣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村里的茶農見我不厭其煩問長問短,對“鳳凰單叢”饒有興趣,干脆帶我欣賞他們的“鎮村之寶” ——一棵有著400多年樹齡的茶王“宋種”。“宋種”老茶樹藏身在村后太平寺的山坡上,是必然還是偶合?自古好茶都與寺廟有著不斷的淵源,“禪茶”一說就此流傳千年。


 
         陣陣撲鼻的芬芳茶香,伴隨著我們在老茶園的石徑里上下兜轉游走。走在前面的茶農,仿佛象一個盆景公園里的導游,指指點點如數家珍,逐一介紹各叢茶樹的生長年份和特性。高低大少不一的茶樹,有如一盆盆經過精心修葺的盆景,排列在整潔的臺階上,幾近一塵不染,可見茶農對它們傾注了無盡的心血。


 
          幾次到過杭州龍井、梅家塢以及無錫太湖邊觀看茶園,少見這樣高大蒼勁的茶樹,也鮮見茶區里鋪砌滿平整的石板。想想每年春暖花開的清晨,茶姑們吭著青春小調,挎著竹籃穿行在這茶叢里,靈巧的小手在嫩綠的茶葉上跳躍飛舞,不就是小時候看過的舞蹈《采茶撲蝶》的現實版?


 
          傳說南宋皇帝南下潮州途經鳳凰烏崠山,干燥口渴,侍從們采下一種樹葉烹水,飲之止渴生津精神倍爽,御賜名“宋種”廣為栽植。眼前這棵樹高5米多的老茶樹,據說就是當年的“宋種”后代,為大庵村四大著名單叢之一。大庵村正因為擁有這樣一棵400多年樹齡的“宋種”,千畝老茶園又是當年“宋種”嫁接繁殖的留傳后代,人們也就喜歡稱大庵村為“宋茶村”。


          
          距離有著宋代皇帝傳說的“宋種”茶樹不遠處,同樣保留著一棵與現代“偉大領袖”傳說有關的千年茶王——“宋茶”。這株老干軋枝飽經風霜的千年茶樹,生長在海撥1150米的烏崠山李仔坪村幾塊巨石峭壁之間,是鳳凰山最古老的茶樹。由于樹齡老、品種奇、茶香異、名字多變而聞名遠近,引來廣大“單叢茶”喜好者的關注。


         
     這棵傳奇的茶樹最早叫團樹葉”,后來又稱為大葉香巖上珍黃梔香宋茶”。1956年初,茶農出自對“偉大領袖”的崇敬,采摘了兩斤最好的茶葉郵寄到北京中南海,得到中央辦公廳復信致謝。“文革”期間改名熱潮中,又跟風改稱為東方紅”。“文革”結束后,當地正式定名宋種單叢茶,但有的茶商現在仍然稱為“東方紅”,或者“宋茶”。當地的茶農說,號稱千年茶王其實只有600多年歷史,目前已經“年老體弱”,享受著鳳凰山唯一的“特殊護衛”,每年的產量也不多了。



          鳳凰山不僅僅是我國著名的茶葉產區,而且是粵東地區的旅游名勝,主峰鳳鳥髻海拔1497米,為潮汕地區第一高峰。最為迷人的,靠近山頂有一古代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鳳凰天池”。“鳳凰天池”面積4萬平多方米,常年泉水不竭,春天過后大葉杜鵑花滿山盛開。每逢節假日,天池周邊草坪遍地帳篷扎寨,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在這里登高祈福,觀賞日出日落。

         

         站在“鳳凰天池”向東張望,引人矚目的是守衛著南海邊防前線的軍用雷達。這兩座披著迷彩服飾的龐然大物屹立山峰之巔,更為鳳凰山增添幾許神奇的色彩。


 
          觀賞了鳳凰山多處茶園和自然景觀后,我又鉆進一家較大的茶葉作坊繼續“問茶”。品茶幾十年,只知道茶葉從采摘到成品,有一個復雜精致的制作過程,但是從沒仔細了解。在茶葉烘房里,從事茶葉制作多年的師傅詳細解釋了“鳳凰單叢”的成品過程。“鳳凰單叢”主要在春、秋兩季采摘,最好的茶葉出自每年“清明”與“谷雨”,大家習慣叫“明前茶”、“雨前茶”。當新茶長出芽萌時,按一芽二、三葉標準,輕輕采摘放于茶籮,午后曬青,當晚加工。遇到猛烈陽光、雨天和濃霧天氣都不采摘。


          
         茶葉制作須在當天夜晚進行,經過白天短暫曬青,然后進行晾青、碰青、殺青、揉捻和烘焙,歷時10多小時。這時的茶葉還不是最好的,需要按照不同的品種與香型,存放一段時間,再進行第二次烘培,把茶香充分發揮和穩定下來。當地的朋友說:一個好的茶葉,產地的海拔高度、土壤微量元素和當年的氣候固然重要,但是采摘回來的加工制作同樣重要。好材料如果制作得不好,也烘培不出好茶香,所以技術好的烘培師傅也不容易找。

         

          炭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古人為了更好地貯存茶葉,通過烘培除去水分。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描寫唐代烘焙茶葉工具“以木制之,以竹編之”,“貯糠煨火,烘烤潮氣”。后來人們發現,炭焙后的茶葉不但除去水分及臭菁味,而且茶湯純滑、芳香濃郁,還可以消除油膩調養腸胃。但是傳統的炭焙工藝費時耗力,操作復雜,技術難度大,如今堅持這種傳統工藝的作坊已經不多。外面市場大多數中、低擋的茶葉,都是采用機器加工。
      


         師傅說,炭焙茶最好用結實的松木炭,焙出來的茶葉帶有松木芳香。先把木炭燒至通紅,然后蓋上炭灰,通過炭灰的厚度控制烘培溫度。控制烘培溫度最關鍵,決定日后茶葉的香氣。焙火分為輕、中、足火,一般茶葉用足火烘焙45小時,就能達到濃香型效果。而高檔茶葉則要輕火低溫烘焙12小時,然后晾置30天再進行第二次烘焙,茶湯才能達到醇香與柔滑。



         傍晚,我們帶著沿路沾滿一身單叢茶香,住進鳳凰山上的一家酒店。當地朋友拿出茶具擺開架勢,泡了一壺上好的“單叢”,繼續給我們說茶。朋友說,炭焙茶出爐后不能馬上喝,在陶罐里放置50天左右,才能將茶葉的"火氣"轉換成茶香。真正炭焙的單叢,外表看來有些灰霧陳舊,不會像上油那樣光亮,但泡開后茶韻十足,甘甜中隱含一股深沉內斂的炭火香。


 
     走了一天,我還是放不下隱藏心中多年的疑問:為什么幾十年前的樸雅親近的“鳳凰茶”,變成了今天數十種名目繁多的“單叢” ?朋友聽了開懷大笑:過去經濟不好,大家沒有什么講究,凡是鳳凰山出產的茶都叫“鳳凰茶”,拿起就喝。 現在生活水平高,挑剔講究了,懂得根據不同的品種和香型進行細分包裝,于是什么“宋種”、“宋茶”、蜜蘭香、芝蘭香、通天香等等分門別類的品種都出來了。今天還能夠說出“鳳凰茶”的,已經是品茶幾十年的行家了。最后這一句,說得我心里美滋滋的,比喝了哪一個“單叢”都要香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單叢茶的起源與發展
鳳凰單叢是潮汕人的“思鄉茶”
潮州鳳凰山烏龍茶探源
DAY1|春上潮州去制茶
鳳凰單樅百科
鳳凰單叢·淺談夏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州市| 台北县| 广州市| 龙川县| 仪陇县| 营山县| 南陵县| 南京市| 广灵县| 容城县| 东乌| 平乡县| 泾川县| 澄城县| 炎陵县| 会昌县| 梅河口市| 法库县| 读书| 眉山市| 屯留县| 渝北区| 梅河口市| 蒙山县| 泰来县| 南靖县| 南汇区| 尤溪县| 德江县| 五原县| 隆子县| 分宜县| 聂拉木县| 额敏县| 城口县| 文化| 手机| 依安县| 榆社县| 衡阳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