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有著宋代皇帝傳說的“宋種”茶樹不遠處,同樣保留著一棵與現代“偉大領袖”傳說有關的千年茶王——“宋茶”。這株老干軋枝飽經風霜的千年茶樹,生長在海撥1150米的烏崠山李仔坪村幾塊巨石峭壁之間,是鳳凰山最古老的茶樹。由于樹齡老、品種奇、茶香異、名字多變而聞名遠近,引來廣大“單叢茶”喜好者的關注。
這棵傳奇的茶樹最早叫“團樹葉”,后來又稱為“大葉香”、“巖上珍”、“黃梔香”、“宋茶”。1956年初,茶農出自對“偉大領袖”的崇敬,采摘了兩斤最好的茶葉郵寄到北京中南海,得到中央辦公廳復信致謝。“文革”期間改名熱潮中,又跟風改稱為“東方紅”。“文革”結束后,當地正式定名“宋種單叢茶”,但有的茶商現在仍然稱為“東方紅”,或者“宋茶”。當地的茶農說,號稱千年茶王其實只有600多年歷史,目前已經“年老體弱”,享受著鳳凰山唯一的“特殊護衛”,每年的產量也不多了。
鳳凰山不僅僅是我國著名的茶葉產區,而且是粵東地區的旅游名勝,主峰鳳鳥髻海拔1497米,為潮汕地區第一高峰。最為迷人的,靠近山頂有一古代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鳳凰天池”。“鳳凰天池”面積4萬平多方米,常年泉水不竭,春天過后大葉杜鵑花滿山盛開。每逢節假日,天池周邊草坪遍地帳篷扎寨,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在這里登高祈福,觀賞日出日落。
站在“鳳凰天池”向東張望,引人矚目的是守衛著南海邊防前線的軍用雷達。這兩座披著迷彩服飾的龐然大物屹立山峰之巔,更為鳳凰山增添幾許神奇的色彩。
觀賞了鳳凰山多處茶園和自然景觀后,我又鉆進一家較大的茶葉作坊繼續“問茶”。品茶幾十年,只知道茶葉從采摘到成品,有一個復雜精致的制作過程,但是從沒仔細了解。在茶葉烘房里,從事茶葉制作多年的師傅詳細解釋了“鳳凰單叢”的成品過程。“鳳凰單叢”主要在春、秋兩季采摘,最好的茶葉出自每年“清明”與“谷雨”,大家習慣叫“明前茶”、“雨前茶”。當新茶長出芽萌時,按一芽二、三葉標準,輕輕采摘放于茶籮,午后曬青,當晚加工。遇到猛烈陽光、雨天和濃霧天氣都不采摘。
傍晚,我們帶著沿路沾滿的一身單叢茶香,住進鳳凰山上的一家酒店。當地朋友拿出茶具擺開架勢,泡了一壺上好的“單叢”,繼續給我們說茶。朋友說,炭焙茶出爐后不能馬上喝,在陶罐里放置50天左右,才能將茶葉的"火氣"轉換成茶香。真正炭焙的單叢,外表看來有些灰霧陳舊,不會像上油那樣光亮,但泡開后茶韻十足,甘甜中隱含一股深沉內斂的炭火香。
走了一天,我還是放不下隱藏心中多年的疑問:為什么幾十年前的樸雅親近的“鳳凰茶”,變成了今天數十種名目繁多的“單叢” ?朋友聽了開懷大笑:過去經濟不好,大家沒有什么講究,凡是鳳凰山出產的茶都叫“鳳凰茶”,拿起就喝。 現在生活水平高,挑剔講究了,懂得根據不同的品種和香型進行細分包裝,于是什么“宋種”、“宋茶”、蜜蘭香、芝蘭香、通天香等等分門別類的品種都出來了。今天還能夠說出“鳳凰茶”的,已經是品茶幾十年的行家了。最后這一句,說得我心里美滋滋的,比喝了哪一個“單叢”都要香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