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小學生彤彤今年10歲,從上小學開始每年感冒3~4次,而且每次鼻子都感覺不通氣,需要給予藥物治療。最近一次感冒,彤彤又感到鼻子不通氣,有時甚至呼吸都困難。彤彤媽帶他到醫院耳鼻耳鼻咽喉科檢查,醫生發現彤彤鼻黏膜水腫厲害,由于鼻腔內黏膜反復多次受到刺激而又沒有及時處理,因此他的鼻子里長出了息肉還伴有腺樣體肥大。為此,耳鼻咽喉科醫生為彤彤進行了鼻內窺鏡下的微創手術。術后彤彤定期復查,術后情況良好。
耳、鼻、咽、喉、眼、口腔及上呼吸道炎癥反應和過敏反應可刺激鼻腔黏膜反復腫脹,誘發鼻息肉的發生。無論小孩還是大人,如果鼻子不通氣、聞不到味道、說話有鼻音,就應警惕鼻息肉。當鼻息肉嚴重影響鼻呼吸時,手術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鼻息肉可引起頭和面神經痛
鼻息肉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鼻黏膜炎癥性疾病。由于大多數情況下鼻息肉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所以很多人并沒有重視。鼻息肉主要表現為鼻子不通氣、聞不到味道、說話有鼻音;嚴重的話,可繼發鼻旁竇感染而引起患者頭痛和面神經痛,還會發展成嚴重的骨、眼部和大腦并發癥。
反復感冒可導致鼻息肉。感冒發病時,鼻黏膜血管收縮,造成局部缺血、分泌物減少;但隨后鼻黏膜血管擴張、分泌物增加,造成黏膜水腫,使鼻腔黏膜的纖毛運動功能發生障礙,這樣病原體就容易存留在鼻腔而出現炎癥反應,久而久之形成息肉樣變。可以說,鼻息肉是由高度水腫的鼻黏膜發展而來的。鼻息肉形成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在受炎癥刺激或過敏反應后3個月或更長的時間就會形成鼻息肉。
鼻息肉與鼻竇炎關系密切
鼻息肉的發病多見于中年以上,在兒童中也有少數發病,兩者有何差異?
研究發現,兒童鼻息肉患者的染色體組型與成人有差異,為多發染色體數量異常,而成人患者多同時有染色體數量和結構異常。此外,兒童鼻息肉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礎疾病,比如過敏性真菌性鼻竇炎、哮喘、腺樣體肥大等。
鼻息肉與鼻竇炎關系密切,這在成人中多見。鼻竇炎的膿性分泌物長期刺激,可導致鼻黏膜水腫,誘發息肉形成;而鼻息肉可引起中鼻道和竇口鼻道復合體狹窄及引流障礙,從而引發鼻竇炎。
鼻息肉與腺樣體肥大亦相關,這在兒童中常見。腺樣體肥大是兒童特有的疾病,人的腺樣體一般在10歲后會自行退化消失,腺樣體肥大可導致鼻黏膜纖毛輸送功能下降,誘發鼻息肉。
手術:兒童保守、成人開放
鼻息肉的治療通常是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相結合。發病早期通常在耳鼻咽喉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全身和局部的皮質類固醇治療;但當藥物治療失敗,多發的阻塞性鼻息肉嚴重影響到鼻呼吸時,手術治療非常必要。
鼻內窺鏡下的鼻息肉切除微創手術是目前主流的手術方式,與傳統的手術相比,它具有視角寬闊、視野清晰、操作準確、手術程序簡化、創傷小、免除頜面部切口等優點。術后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堅持護理鼻腔,防止鼻出血、視神經損傷、腦脊液鼻漏及框內血腫等并發癥。
兒童的鼻息肉手術要尤其謹慎。兒童鼻息肉手術以單純息肉切除術為首選,注意保護周圍的黏膜,不像成人手術那樣過多開放鼻竇。由于鼻竇的解剖結構復雜,手術過程稍有不慎,就容易損傷篩骨水平板、鼻淚管、眶紙板及視神經等,因此手術過程中要仔細辨認解剖結構,慎重操作,以免誤傷正常部位。此外,由于腺樣體肥大導致的后鼻孔阻塞,是兒童鼻竇炎鼻息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患有鼻息肉的兒童,如果術前檢查發現有腺樣體肥大并且堵塞后鼻孔,建議在術中一并把腺樣體切除。
術后易復發,需定期隨訪
由于鼻腔周圍有很多骨板圍成的空腔,即鼻竇,有些鼻息肉的形成與這些竇腔內黏膜水腫墜入鼻腔有關,看起來好像鼻息肉的“根”植在了骨縫內,導致這些鼻息肉在手術后也有可能復發。因此,手術后應及時預防復發。耳鼻咽喉科醫生會建議患者于術后第1月每周、3月內每月、以后每半年等時間,及時復查,如果干痂清除干凈、黏膜恢復,可以結束治療;如果再有手術指征,最好隔半年后才考慮再次手術。
那么,應該如何預防鼻息肉的發生呢?
1.首先要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感冒次數,避免鼻腔黏膜反復水腫。對于過敏性鼻炎患者,要在耳鼻咽喉科醫生指導下及時治療。
2.當出現鼻息肉時,要及時看耳鼻咽喉科醫生盡早治療。
3.鼻息肉術后患者,要遵從耳鼻咽喉科醫生或護士指導做好鼻腔護理,并定期復查。術后患者如發生感冒,應該及時用藥,以免膿液局部刺激引起鼻息肉復發。一旦發現小的黏膜水腫,要及時去除,避免再次大手術。